水产百科

四、软体动物类疾病钩介幼虫病

2023-02-20

【流行情况】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或全长在3厘米以上的夏花产生较大影响。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鱼苗和夏花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在此时常出现此病。钩介幼虫对各种鱼都能寄生,其中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生活在较下层的鱼类。

【病原】病原为三角帆蚌和无齿蚌等的钩介幼虫。蚌的受精和发育在母蚌的外鳃腔里进行,受精卵发育为钩介幼虫后离开母蚌漂浮于水中,一旦和鱼体接触,就寄生在鱼体上,吸取鱼体营养进行发育、变态,成为幼蚌,然后破包囊而沉入水中,居底栖生活,长大为蚌。

【症状】钩介幼虫用足丝黏附在鱼体,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形成包囊而将幼虫包在其内,包囊外观呈乳白色或米黄色小点。较大的鱼体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在鳃丝或鳍条上,一般影响不大,但对饲养5~6天的鱼苗,或全长在3厘米以下的夏花,则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能使鱼苗或夏花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寄生在鳃上,因妨碍呼吸,可引起窒息而死,并可使病鱼头部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也称它为红头白嘴病。

【诊断要点】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可取包囊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死蚌类。

(2)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须经过过滤(尤其是在进行饲蚌育珠的单位附近),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

(3)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法彻底清除池中的蚌类,或将病鱼转到没有河蚌的鱼池饲养,均可使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