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情况】本病流行于鹭科鸟类及萝卜螺多的地区,新疆、湖北、广东等地有发生,被感染的鱼类有草、鲢、鳙、鲤、鲫等经济鱼类,主要危害鱼种,严重时可引起鱼种死亡。该病具有暴发性强、感染率高的特点,从发现并确定病因到苗种池大面积感染发病只有十几天时间。
【病原】病原为扁弯口吸虫的囊蚴。第一中间宿主为斯氏萝卜螺和土蜗。
【症状】寄生部位以头部为主,躯干以尾柄密度最大,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层肌,体侧浅层肌上亦有少量分布。鱼种发病初期除稍有减食外没有明显症状,但清晨巡塘时发现少量发病或病死鱼种,其头咽部或尾部肌肉浅层有突起的圆形橘黄色包囊体(初现的包囊体没有颜色);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包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包囊。包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
【诊断要点】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将病鱼体上的橘黄色包囊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2枚小针将包囊挑破,将虫吸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检查确诊。注意鱼体上仅有少量扁弯口吸虫的囊蚴寄生,不会引起鱼死亡,应再仔细检查病鱼是否患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第一中间宿主及虫卵、尾蚴。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要加注清水时,一定要经过过滤,严防第一中间宿主螺类随水带入。
(3)在该病流行地区,养鱼池中如发现有第一中间宿主时,应及时用草捆诱捕杀灭,具体方法同血居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