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十六、甲鱼红脖子病

2023-02-20

甲鱼红脖子病又名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病、猪肥头症、红肿腹水病。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亲鳖及成鳖,死亡率可达20%~30%。长江流域的流行时间为3~6月,此时的甲鱼刚度过休眠期,体质较弱,容易发病。华北地区7~8月流行,有时可持续至10月中旬。流行温度为18 ℃以上。

【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脖颈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是主要症状。有的病鳖周身水肿,腹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不断溃烂;口鼻出血;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口腔、食管、胃、肠的黏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脾肿大。病鳖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或浮于水面,或伏于沙地、食台或阴凉处,或潜伏于泥沙中不动,大多在上岸晒背时死亡。

【诊断要点】病鳖浮在水面或岸边,不肯下水,在晒台上也呈昏睡状态。若属早春,当水温在18 ℃以上时,鳖仍喜欢钻入泥沙中休息。

体外检查见鳖脖颈发炎充血、肿胀,以至于不能正常伸缩;腹甲出现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失明;舌尖、口鼻出血。

剖检见口腔、食管、胃、肠的黏膜有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有的肝表面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胆囊内充满脓汁;脾肿大。其中口腔呈弥漫性出血较为常见(占80%),胃肠黏膜出血也较多见。

【防治方法】

1.预防 水温是导致红脖子病的主要因素,操作中要尽力保持水温的相对恒定。若水温变幅大,要经常消毒池水,控制水体内病原菌的相对密度。

(1)做好分级饲养,避免互咬受伤,受伤的鳖不要放入池中。

(2)定期用2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或0.5毫克/升的三氯异氰脲酸粉溶液泼洒消毒。

(3)每千克鳖用15万~20万国际单位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拌料投喂,1天1次,连续3~6天。

2.治疗 外用药加内用药同时使用,下列外用药和内用药任选其一。

(1)外用药:

1)每亩(水深1米)用优氯净200~25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2)每亩(水深1米)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20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3)每亩(水深1米)用复合碘溶液80毫升,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毫升,或10%聚维酮碘粉10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4)每亩(水深1米)用8%溴氯海因150~200克,全池泼洒,10~15天1次。

(2)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用四环素1~1.5克,拌料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7~10天。

2)每千克饲料用氟苯尼考或氟哌酸或甲砜霉素2克拌料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5天。

3)每千克饲料用诺氟沙星1~2克,或氧氟沙星1克,或氟甲喹2克,拌饵料投喂,1天1次,连喂5~7天。

4)每千克饲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或磺胺-5-甲氧嘧啶3~5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饵投喂,1天1次,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

5)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2克,或氟哌酸1克,或大蒜5~10克,拌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

6)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以后腿皮下或肌内注射患病个体,注射量为每千克体重20万单位,注射后立即放入较大水面的隔离池饲养。

7)将池水放至10厘米,每亩(水深1米)用链霉素300克,浅水泼洒(适用于温室),维持3小时后加水,1天1次,连续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