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十一、弧菌病

2023-02-20

【流行情况】本病是海水养殖鱼类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鲷科、鲈科、鲻科、鲀科、鲹科和鲆、鲽类等都可受其害。发病适宜水温为15~25 ℃,每年6~10月是流行时间。水质不良,池底污浊,放养密度过大,饵料质量低劣,操作管理不当,鱼体受伤等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温带地区。

【病原】病原是弧菌属的一些种类,常见的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哈维弧菌、创伤弧菌等。鳗鲡弧菌病的病原菌为鳗弧菌,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菌。在5~43 ℃时都能生长,适宜温度18~37 ℃;pH为5.8~10.5时,在5%以下浓度的氯化钠中能生长,在无氯化钠培养基中生长不良,6%的氯化钠中不生长。

【症状】该病症状因病鱼的种类、内外条件及感染途径不同而略有差异。

鳗鱼体表点状出血,严重时,躯干部皮肤发生糜烂;肝、肾肿大,肝呈土黄色,点状出血;有时肠道充血,肛门红肿,躯干部隆起,或出血性溃疡。

虹鳟体色发黑,鳃贫血,有的部位淤血、出血,眼球凸出,鳍及眼球也出血,肛门红肿,肠、肝和生殖腺上可见弥漫性出血和点状出血,肠管内有带血的黏液状物。

罗非鱼发病时,体表溃疡,体色呈斑块状退色,有时狂游,鳍基及躯干部出血以至溃疡;有的眼球突出、出血,肛门红肿。

比较共同的病症是体表皮肤溃疡,出血变红,肛门红肿,眼球突出,眼内出血、变白。病鱼感染初期,体色多呈斑块状退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回旋状游动;中度感染时,鳍基部、躯干部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部组织浸润,呈现出血性溃疡。

【诊断要点】根据症状初诊,确诊需实验室鉴定。

【防治方法】

1.预防

(1)每亩(水深1米)用含氯石灰(漂白粉)800~1 000克,或二氯异氰脲酸钠200克,或三氯异氰脲酸粉150~300克,或二氧化氯80~200克,全池泼洒,10天1次。

(2)每亩(水深1米)用8%溴氯海因150~200克,全池泼洒,10天1次。

(3)每亩(水深1米)用10%聚维酮碘溶液100毫升全池泼洒,每7天1次。

(4)盐酸土霉素拌料投喂,每千克饲料0.5~1克,1天1次,连用3~5天。

2.治疗 外用药加内服药同时使用,下列外用药和内服药任选其一。

(1)外用药:

1)每升水用高锰酸钾15~25毫克,浸浴,5~10分钟。

2)每亩(水深1米)用优氯净200~25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3)每亩(水深1米)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20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4)每亩(水深1米)用复合碘溶液80毫升,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毫升,或10%聚维酮碘粉100克,全池泼洒,2~3天重复1次。

(2)内服药:

1)拌料投喂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按每千克饲料1~1.5克,1天1~2次,连用3~5天。

2)每千克饲料加诺氟沙星1~2克,或氧氟沙星1克,或氟甲喹2克,拌饵料投喂,1天1次,连喂5~7天。

3)每千克饲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或磺胺-5-甲氧嘧啶3~5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饵投喂,1天1次,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

4)每千克饲料中加盐酸链霉素或氨苄青霉素0.5~1克,拌料投喂,1天1次,连用20天。

5)每千克饲料中加阿莫西林1~1.5克,或喹酸1克,拌料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