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八、对虾杆状病毒病

2023-02-20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病毒主要经对虾相互蚕食以及粪—口途径传播,亲虾产卵时排泄带毒粪便也可传给下一代种群,实验表明轮虫和卤虫也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该病可发生于滨对虾属、美对虾属、明对虾属和沟对虾属等在内的所有对虾品种。幼体受害较为严重,是育苗期间的严重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急性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感染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

【病原】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

【症状】病虾嗜睡,食欲降低,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化。病虾浮头,停滞岸边,厌食,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丝状细菌、附生硅藻等生物附着,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最终侧卧于池底死亡。剖检可见肝胰腺肿大、软化、发炎或萎缩硬化,肠道发炎等。

【诊断要点】

(1)对虾杆状病毒病引起的地方性流行病可见于幼体、后期幼体和养殖中期的虾。在幼体,常表现为急性死亡,通常在48小时内出现90%以上的死亡率;后期幼体和养殖中期的虾,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常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死亡,但累积死亡率很高,4~8周累积死亡率超过50%。

(2)受对虾杆状病毒病感染的虾也表现为摄饵减少,生长速度降低,虾体表面因附生或共栖生物增多而出现烂鳃或细菌的混合感染等非特定症状。

(3)虾的肝胰腺和中肠上皮存在四面体的多角体包涵体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4)常规血清学方法:早期有用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对虾组织内的肝胰腺病毒,并用免疫金银染色法在病虾组织内定位观察。

【防治方法】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