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七、痘疮病

2023-02-20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鲫鱼也偶尔发生,同时混养的其他鱼则不感染。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池。水温在10~15 ℃时,水质肥沃的池塘和水库网箱养鲤中亦发生。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发病的鱼类有鲤鱼、武昌鱼、草鱼、青鱼、鲫鱼、花白鲢等,成鱼及鱼苗均可发病,一般不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病原】病原是鲤疱疹病毒。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并覆盖着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以后小斑逐渐扩大,互联成片并增厚,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色泽由原来的乳白色逐渐变成石蜡状,略显淡红,上面有时有极小的红色条纹,形似癣状痘疮。增生物高出体表,其表面光滑,后变粗糙,质地由柔软变为软骨状,较坚硬,一般不能被摩擦碰掉。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后,可自行脱落。以后在原位置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背部、尾柄、鳍条和头部是痘疮密集区,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满痘疮,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别是大鱼,危害不大,但如果增生物面积较大,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增生物生长在鳃丝上,将鳃组织包裹起来,就会严重地影响到鱼类的正常呼吸,最后窒息死亡。有一些病鱼呈病理性浮头,也有一些病鱼会成群地漂浮在水的表层,一动不动,伸手就可以抓到。

【诊断要点】本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秋末冬初及早春低温(10~16 ℃)时,病鱼常有脊柱畸形、骨软化、消瘦及生长缓慢等病状。

发病初期鱼体表出现许多乳白色小斑点,而后变厚、增大,形状大小各异,形成直径1厘米到数厘米、厚1~5厘米的增生物。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3)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4)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动水更好)中,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5)每尾鱼肌内注射氯霉素25毫克,再放入每立方米0.23克氯霉素药液中浸洗,3天后病灶好转,7天后能见到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