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五、鲤春病毒病

2023-02-20

鲤春病毒病是春夏季危害鲤鱼的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潜伏期短,外部症状不明显、不典型,所以容易误诊并造成较大损失。由于此病毒只在春天气温上升时致病,故称鲤春病毒病,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性病毒病,经常在鲤科鱼类特别是鲤、锦鲤中流行,引起幼鱼和成鱼死亡,危害严重。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鲤鱼,但也可感染草、鲢、鳙、黑鲫、鲫、丁等鱼。其中以1龄以上的鲤鱼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以后的幼鲤和1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较高。发病季节是春季3~5月,水温10~20 ℃发病,水温17 ℃左右时最为流行,水温大于22 ℃不发病。低水温期,由于鲤鱼免疫力降低,容易大面积流行暴发。发病鱼池往往为新加池水,水质较瘦,浮游生物量小,透明度高。病毒以水为媒介,通过鳃进入鱼体,再通过排泄物排出体外。外伤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无症状的带毒鱼体能持续数周不断地排出病毒,在低水温时病毒能在被感染的鲤鱼血液中保持11周之久,即呈现持续性的病毒血症时期。此时,鱼类寄生虫如鲤鲺或水蛭等从带病毒鱼体中感染病毒,并传播到健康鱼体上。潜伏期在水温15~20 ℃时一般为1~2周。此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欧洲、日本流行很广,死亡率可高达80%~90%,经济损失较大。

【病原】病原为鲤春病毒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

【症状】体色发黑,呼吸缓慢,侧游,腹部膨胀,腹腔内有渗出液,突眼,贫血,皮肤、鳃及各器官组织均有点状出血,尤以鳔的内壁最为常见,肌肉出血时呈暗红色,肝、脾、肾水肿,肛门发炎突出,造血组织坏死,肝脏及心肌局部坏死,肠被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病。血红蛋白量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加,血浆中糖原及钙离子浓度降低。

【诊断要点】

1.目视观察法 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1)主要危害鲤鱼。发生于春季,水温13~22 ℃的情况下发病后大量死亡,死亡率高。

(2)濒死鱼身体发黑,呼吸缓慢,侧卧张口,眼球突出,肚腹肿胀,肛门红肿发炎,鳃苍白。

2.细胞培养法 取病死鱼内脏(尤以肾脏含毒量高),用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浊液,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鲤鱼卵原代细胞,在20~22 ℃条件下培养10天,感染细胞在接种3天后,呈圆形、崩解等病变,然后用中和试验或荧光抗体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有条件的也可用电镜检测此病毒。

3.血清学检查 可用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本病。20 ℃培养的细胞在感染后最快6小时出现阳性结果。脾或肾冷冻切片,做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也能快速确诊。还可用中和测验检查血清中的抗体。

【防治方法】

1.预防 对该病实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和控制措施。该病的免疫疫苗大多处于实验阶段,因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严格检疫,杜绝该病毒源的传入,特别是对来自欧洲的鱼种应进行检疫,以防带入本病病毒。

(2)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可预防此病发生。用100毫克/升的碘伏消毒池水,也可用季铵盐类和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

(3)在鱼种越冬前和投放新池后,应使用对症有效的杀虫药彻底杀灭寄生虫。越冬前应当加强饵料的营养,饵料中可添加免疫多糖或某些抗病毒性的中草药,提高越冬鱼的免疫力,使养殖鱼强壮越冬。越冬后,尽早投喂饵料,使越冬后的鱼尽快恢复体力。

(4)控制水温,将水温提高到22 ℃以上可控制此病发生。目前鲤鱼苗种的放养大都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之间,这虽有利于运输和分池,提高成活率,但也存在着新放池水偏瘦,水温偏低,鱼体受伤后易感染本病的缺点。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在4月中旬以后,当水温达到20 ℃左右时再分池或放养,这既不影响鱼种生长,又可保证运输安全,还避免了购买携带病毒鱼种的风险。

(5)鱼体受机械损伤或被寄生虫侵袭而导致组织损伤时,感染鲤春病毒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在临床实践当中,患病鱼体往往被车轮虫、鱼鲺或指环虫等寄生。在分池和运输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2.治疗 

(1)治疗时,可内服抗菌药饵,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克、维生素C 1克制成药饵,连喂5~7天,病情重时可加治1个疗程。保留病愈的鲤鱼作为亲鲤,其子代有一定的免疫力。

(2)可参照草鱼出血病内外结合防治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