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赤潮

最近更新:2023-01-29

赤潮,又称红潮。赤潮系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地急剧增殖,使海水被生物染色、变质的一种现象。

赤潮的水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种类的颜色而定,一般多为红色、褐色和绿色。水体富营养化为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大量营养盐,是形成赤潮的基本原因。

海水受污染后某些有机成分都可促进藻类的繁殖,也是造成赤潮的诱导因素。这种现象在海洋和淡水中都存在,多发生在水温过高、日照强烈、海水停滞、空气稳定、营养盐含量高的水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量的注入,也可造成沿海和海湾水域富营养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按其成因和来源可分为原发型(赤潮生物在该海区暴发性繁殖)和外来型(赤潮生物是由于风、流等作用带来的)。

按赤潮发生的海域可分为外海(洋) 型、近岸型、河口型和内湾型等赤潮。

赤潮的生长到消亡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存在诱发赤潮的物质条件,表面现象不明显)、发展阶段(赤潮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体)、维持阶段(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消亡阶段(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水体表面出现较多泡沫)。

赤潮主要危害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造成水产资源缺氧而窒息死亡; 某些赤潮生物毒素能通过鱼和贝类的积累、传递而危害食用者; 赤潮水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会使皮肤瘙痒、刺痛、出红疹,如果侵入眼睛内,会造成疼痛难忍,有赤潮毒素的雾气能引起呼吸道发炎。

判断赤潮的方法主要有4种,一是海水颜色异常,水体的颜色有明显的改变,主要为红色、褐色,而颜色分布不均,或呈块状、或呈条带状、或呈不规则状;二是pH值升高,透明度降低; 三是海水中溶解氧白天明显增高,夜间明显降低; 四是一种或少数几种赤潮生物处于优势地位,数量急剧升高,达到赤潮生物判断标准,即可认为形成赤潮。

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约60属共150多种,常见的有甲藻类、硅藻类、金藻和蓝藻类,我国沿海多以夜光藻、原甲藻、膝沟藻、裸甲藻等最为常见。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