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地质专业。他在校期间,利用假期考查山川,撰写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广州三角洲问题》、《广东之红色岩系》三篇文章,都获重要奖项。1934年进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1936年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1952年中南矿冶学院成立,陈国达担任该院地质系主任。1956年,他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讨论“华夏古陆”问题》。1959年,他又发表了《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两篇有学术代表性的论文,正式使用了“地洼区”的概念。地洼学说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新类型——地洼型,并阐述了大地构造单元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递进性,以及“多代同堂”的矿床叠加现象,从而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被称为“地洼之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其后,历任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编制出《湖南大地构造图》、《中国大地构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