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2023-08-02

英文

Agricultural Geog-raphy of China

简介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吴传钧具体负责和指导,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华北农业大学、甘肃师范大学、农林部大兴安岭森林勘察队和成都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协作。从1973年筹组开编至1978年完成,历时5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是 “中国农业地理”丛书的全国总论部分。它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为中心思想,综合论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途径,共分9章,各章附有反映我国各地地理特色的地图和代表性照片,书后附有1∶600万彩色的《中国土地利用概图》,是一部较完备的农业地理科学专著。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综合部分。对全国的地形、光热、水分、土壤以及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季节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 阐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论述古代农业地域变化及其成就,分析旧中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总结5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及其调整布局的经验;探讨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开发潜力,以及山区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第四章至第八章为主要农业部门,分别论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的生产概况、布局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建设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和林、牧、渔等部门商品性生产基地问题。第九章论述我国农业分区发展问题,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方向和途径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以及保持一定级别行政区的完整性的原则,提出了东北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蒙新区、青藏高原区8个一级农业区,分区探讨具有全国性意义和跨省 (区) 性意义的特点和问题。大区下面不再划分二、三级区,但在分区论述中也提及区内差异,这主要是考虑和 “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各省 (区) 农业地理省内农业区划的分工和衔接问题,并能为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是50年代以后首次全面论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特点、地理分布规律的专著。它既充分表达了30年来农业生产发展和改造自然的成就,又提示了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方向及其改善途径。既有综述,又有部门和分区,集中反映了我国80年代初农业地理学的总体研究水平,是一部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生产性均较强的科学著作。对于编制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规划,开展国土开发与整治、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全国和各省区农业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该书出版后,被中央农林牧业部门,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区农林牧业和计划部门及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广泛应用,深得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