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百科

中国经济布局原则研究

2023-08-01

英文

Economic Allocation Principles in China,Studies of

简介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布局,完全是通过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实行的。工业基本建设是 “一五” 计划的中心,建设的地区布局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每个发展时期的条件,依照下列原则,即: 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以便逐步改变我国工业原来偏集在沿海的状态。1956年,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一书中论述我国经济布局问题时,肯定了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 的方向,同时要求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还告诫,“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逐步建成了华北、华中分别以包头和武汉两个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以及西北的西安等新的工业地区。已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东北、上海、天津和其他城市得到了合理利用,重点是建设了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在西南也开始了工业建设。这些建设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开始改观。

在中国经济布局原则的研究方面,还涉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60年代,对于国际形势的估计过分强调备战的要求,把全国和各省、市、区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线,集中力量建设大、小 “三线” 战略大后方。十多年的建设,在内地,主要是京广线以西建成了成昆、襄渝、湘黔、焦枝、枝柳等铁路干线,形成了一批技术较先进的骨干企业,在一些贫困、闭塞的地区出现了一批技术中心和城镇。这些都成为内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衡布局。但是,三线建设挤占了一、二线的大量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却相当低,很多投资长期形不成生产能力。由于实行 “靠山、分散、隐蔽” 的方针而使很多企业的布点不合理。许多嵌入式的企业同所在地的经济不协调,不但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反而引发种种矛盾。

关于全国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中国经济布局原则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 1958年向地方下放管理权力过多过急,许多省、区急于建立工业体系。陈云在1959年发表的《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中要求,必须按照 “全国一盘棋” 的精神处理问题。认为正确处理建立工业体系不决定于主观的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因而在我们的建设力量和材料设备很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首先从全国范围开始,然后才是各个协作区,再后才是一些有条件的省、自治区”。他告诫: “在一个省、自治区以内,企图建立完整无缺、样样都有的、万事不求人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的落后状况,重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同主要在内地建设工业的方向是一致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在经济布局中的作用逐渐扩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邓小平关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为我国经济布局的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农业布局随之有所改善,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合理布局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随着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和新城镇的形成、成长。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广东、福建4个沿海经济特区和海南岛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主要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辽东、胶东两个半岛和河北省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沿江、沿线开放区,逐步推进的、有重点的、分层次的总体开放格局。

在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布局出现新格局的态势下,我国在区域经济布局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的原则,要求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建立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心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促进经济布局的优化:

东部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1) 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2) 利用经济基础较好、技术和协作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对市场经济较熟悉等条件,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与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注意发展传统产业和产品,发展较先进的农业; (3) 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为全国提供新经验。

中西部地区要努力发挥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不断提高加工浓度和广度。为此,要求加强水利、交通、信息、流通等产业的建设,利用好已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和技术中心。组织好对东部的劳务输出,并且利用好返乡创业的劳力。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投资的能力。利用好中央财政转移制度提供的财政支持。

根据国家要求各地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联合,促使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在地区间合理交流的各项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组建不同层次、形式多样、规模不一、各具特色、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联合,着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主角。

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要使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妥善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方针,要从单纯救济切实转变为经济开发。把国家和较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同增强当地内在活力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自力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逐步形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经济区域,促进经济布局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