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Department of Astro-nomy,SunYatsenUniversity
简介
张云1926年由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于刚由广东大学改建的中山大学便在理学院数学系增设天文学课程,数学系随之改为数学天文系。该系从1931年开始,二年级起分数学组和天文组。天文学课程设有普通天文学、球面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目,张云担任主讲。
数学天文系成立后,又于1929年6月于广州市区校园内建成天文台。购置的主要仪器有:德国制造的15 cm赤道仪和6 cm子午仪;法制20 cm反射望远镜和15 cm折射望远镜; 还有法制的恒星时计等4种记时器。
天文台主要为满足学生实习,同时开展太阳黑子观测、变星观测、地方时测定、地方经纬度测量以及气象观测等常规工作。首次精确测定广州市经纬度值; 通过电台发布每日正午时号; 为空军提供日、月出没时刻值。1933年作为中国两个测点之一(另一在青岛),应邀参加“万国经度联测”。1933年末,由于天文台地处市区,不利作天文精细观测,乃另择台址于郊区石牌重建,于 “七七”事变前夕建成,1938年广州沦陷,天文组(台)随校西迁云南澂江,1941年又迁粤北乐昌县坪石。在战乱条件下,天文组(台) 仍组织了1941年在福建崇安的日全食观测。1942年在坪石又建成简易天文观测室,坚持常规天象观测。据从1932年至1939年七年统计,天文组毕业生共有14人。
1945年抗战胜利,天文组(台)于当年10月随校部迁进广州石牌新舍。1947年天文组独立成系,赵却民任系主任,担任主讲天文学课程的有赵却民、邹仪新、张云、叶述武、容寿铿。全系在册学生共17人。1948年张云访美归来,带回哈佛大学赠送的一架28cm折射望远镜和一批天文书刊,充实了天文系(台)。1952年,中山大学天文系调整为南京大学天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