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胆的增殖技术

最近更新:2023-01-31

人工增殖是指将人工培育的种苗或者天然苗人工投放到条 件比较优越的特定海区,种苗在自然状态下生长至商品规格,以 达到增加海胆产量的目的。由于海胆食物链短,以藻类为食,栖 息水层浅,主要生活在水深20米以内的岩石、沙砾区。海胆活 动范围狭窄,移动性差,放流后2~13个月进行调查,移动范围 仅为5~10米。海胆敌害生物少,成活、回捕率高,是良好的增 殖对象。

在日本等国,底播增殖被作为资源增殖的最主要方式,而我 国只对刺参、鲍、扇贝等少数种类进行过规模性增殖。影响该技 术推广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种苗不足、相关政策及海域管理等 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增殖业也会像养殖那样迅速普及 与发展。

一、增殖海区的选择与苗种放流

种苗质量和增殖区的环境条件是影响增殖效果的两大关键 因素。适宜海胆增殖的海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水环境

海水澄清,海流畅通,无污染无淡水,浮泥少受风浪影响小, 盐度常年保持在27‰以上,常年水温变化幅度在所放流增殖海 胆的生存适温范围内,水深在10米以内。

2.地质环境

海底为岩礁或者块石分布的砾石地质,适宜海胆活动或栖 息隐蔽,泥沙地质不适合。有丰富的适宜海胆摄食的藻类,并且 在各种藻类消长的季节能保持足够海胆摄食的饵料量。对海胆 造成危害的敌害生物较少。

3.增殖区的环境改造

海胆增殖区的环境改造,主要包括栖息环境的改造和饵料 环境的改造。栖息环境改造,包括改造岩礁海底的地形,增加栖 息隐蔽场所,投放人工繁育保护礁(投放石堆),建筑防浪堤等技 术措施,为海胆创造良好的栖息保护环境,加速海胆的生长及繁 殖,促进资源量的增加。海胆的人工繁育保护礁大都由混凝土 制成,形状有Ⅱ型、H型、台型等多种;饵料环境的改造可通过 向海底投放夹带有海藻苗(鼠尾藻、马尾藻、海带、裙带菜、石莼) 的石块,下缆绳夹养海带苗或裙带菜苗等方法,增殖饵料海藻 类。另一种方法是用人工育苗的方式,将海带、裙带菜的孢子附 着在石块上,待其发育为幼苗再投放到增殖区的礁石地带,使其 在自然条件下生长。

4.苗种放流

苗种规格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苗种规格小, 放流后对敌害的防御能力差。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差,成 活率极低。苗种规格过大,成本高,影响经济效益。适宜的苗种 放流规格为壳径1~1.5厘米,增殖区放流密度以4~5个/米2 为宜。放流时间最好选在海胆生活的适温期,尽量避开高温期。 放流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直接撒播法。在最低潮的平潮时间内,由潜水员将装有 海胆的网袋带到水底,在适宜于海胆栖息的地方均匀撒播。

(2)箱式放流法。用木板制成方形木箱,规格为90厘米× 40厘米×20厘米,木板间缝隙以不能漏出海胆为宜。箱内放入 附着幼海胆的裙带菜,海胆以2 000个为宜。外用网目50~70 毫米的网衣包好箱子。由潜水员放在海底礁石上并固定好,以 免被风浪、潮流冲走,箱子上口打开,由海胆自行爬出。

经过长途运输的苗种,在放流前先进行暂养恢复体力,待活 力恢复再放流为宜。此法有利于海胆的摄食和活力恢复,但一 旦敌害侵入箱内,幼海胆将被食;或海胆活力差爬不出箱,时间 一长而被饿死。

海胆放流后,应对放流海区进行定期调查,掌握放流后海胆 的成活、移动、生长情况。必要时可采用染色等方法进行标志放 流。放流1.5~2年后,幼海胆基本上可达到商品规格,采收回 捕率一般40%~50%,高者可达70%左右。

二、海胆移植增殖

海胆移植增殖是指将性腺成熟的海胆移植到新的增殖区, 让其自然产卵、繁衍后代,形成新的海胆区,也可将原产地海胆 进行移养(密度大、饵料少)。

1.移苗时间

在采捕移苗时,气温过高或过低的季节,由于气温和海水温 度相差较大,采捕移苗的海胆因应激而使其成活率偏低,所以移 苗最好选择在每年的3~4月进行,此时海胆的生殖腺发育正处 于Ⅰ~Ⅱ期,卵小,卵膜弹性好,气温与海水温度相差较小,特别 在夜间温差更小。每年11月左右也可进行移苗。

2.采捕方法

在采捕过程中,为尽可能减小对海胆的损伤,应采取捞杆和 潜水等传统捕捞方法。这样采捕上来的海胆大小均匀,几乎没 有损伤。在藻类相对较少的海区,可用藻类作为诱饵,采用网筐 钓捕的方法,虽然捕捞的数量少,但海胆的个体大。

3.运输方法

海胆移植“干露”时间越短越好,但受时间限制,离水时间通 常比较长,采捕后一般放在网兜里吊在水中,傍晚装船。这样以 来免不了把海胆的棘折断。断棘后能成活,但影响性腺发育。 为防止海胆堆压受伤,建议把海胆直接放在船甲板上,堆放厚度 30~40厘米。为防止海胆脱水,每隔一段时间喷洒一遍海水, 有篷布覆盖更好。

4.移植底播

在增养殖区内投放移植的海胆,投入海中直接沉入海底的 海胆一般都能成活,投放时应注意直接投放到海底有岩礁藻类 的海区,密度大小皆可。

三、海胆的资源保护

采取繁殖保护和限量采捕的方式进行海胆资源保护。充分 发挥自然海区海胆种群的繁殖潜力,保护幼海胆和处于快速生 长阶段的低龄海胆,这是保护海胆自然资源的最有效的措施之 一。严格执行禁捕期规定,在海胆繁殖期前和繁殖期内严格禁 止采捕海胆,充分发挥其繁殖潜力;严禁采捕规格偏小的个体, 以更好发挥其生长潜力,增加资源量,同时繁殖力也比较旺盛 期,繁殖潜力也可得到发挥。对于大多数经济类海胆,2~3龄 正是其生长、繁殖最旺盛的年龄段,因此,从保护海胆资源的角 度考虑,应将采捕规格定在3龄以上比较合理。具体禁捕期与 禁捕规格的制定,必须根据当地的海胆自然资源繁殖期及其资 源现状、种群构成等情况而定,在执行过程中也应根据资源情况 适时调整。

过量采捕常常是导致资源衰竭的首要原因,因此,严格控制 采捕量、实行轮捕或休捕,是保护和恢复资源的有效手段。

建立稚海胆资源保护区及保护设施。海胆在匍匐变态期和 稚海胆期,因其个体小、生命力弱、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敌 害生物的侵袭,自然减耗量大。若能在该阶段为其提供良好的 附着隐蔽场所,可有效提高变态率,这对保护海胆资源是非常有 益的。在日本北海道,为保护和发展当地的虾夷马粪海胆资源, 1972~1983年曾先后建成稚幼海胆繁育保护场12处,大型增 殖场12处。建成后连续3年调查结果表明,繁育保护场内幼海 胆数量显著增加,资源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