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百科

核战争研究

2023-07-23

英文

study of nuclear war

简介

探讨以核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的战争的活动。内容包括核战争的概念、核战争的基本样式、核战争的特点、核战争的准备、核战争的实施、核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等。

初步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上空,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其后患无穷。对于战争中出现的这种新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研究,出现了原子战争这一军事术语。随后,世界战略格局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开始了核军备竞赛,美、苏、英、法四国相继拥有了核武器。中国在60年代中期以前尚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更缺乏核战争的实战经验,但却多次受到外国的核威胁,尤其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利用其核垄断地位,多次对中国人民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面临遭受核打击的危险。为此,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以及国内有关部门,开始根据一般战争的规律和原理,在汲取国外核战争研究成果和核战训练演习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进行研究和预测。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研究、分析、确立了中国的核战争观1964年,军事科学院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者有关核战争问题摘录》,综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核武器和核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认为帝国主义是核战争的根源,核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并确立了中国对核战争的基本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

通过翻译外文资料等手段,深入了解有关国家核力量的发展情况及其对核战争的基本看法 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单位翻译了《核武器手册》、《法国人看核武器和核战争》、《设想一下不可设想的事》等著作,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介绍两本书》等,对美、苏、英、法等国的核武器生产状况与发展趋势、外国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使用原则、核战争的基本理论以及爆发的可能性等问题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加强对核战争中毁伤效应与核防护问题的研究,以作出防护对策 有关单位翻译了《常识和核武器战争》、《核、生、化沾染规避》、《论现代作战》等书籍,为研究核战争中人员、物资、装备的生存与防护问题以及中国在核战争中的防护对策问题提供借鉴。但总起来看,这一时期国内对核战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深入研究阶段 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核战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英、法也大力加强核力量建设,中国于1964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等情况下,苏美在保持相互核对峙的同时,不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从而迫使中国不得不对核战争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这一时期,从事核战争研究工作的单位扩展到全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以及地方有关部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核战争的种类和基本样式 研究认为,尽管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毁伤力,但核战争同一切其他类型的战争一样,仍是某种政治的继续。依其性质,可分为正义核战争和非正义核战争;按发动核袭击的先后,可分为进攻性核战争和防御性核战争;按规模和范围,可分为全面核战争和局部核战争。全面核战争又称核大战,是指战争双方大量使用各种类型核武器的战争;局部核战争是敌对国家使用有限的核武器,为达成有限的战略目的,而在某一局部地区进行的核战争。研究认为,不管是美国将核战争的样式分为战略核战争、有限核战争、战区核战争,还是苏联将其分为使用各种核武器的世界核战争及使用有限威力核武器的战争,都是从美苏自身利益和其核实力地位出发的。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代表性著作有:《核战略纲要》、《核战略概论》、《核战争设想》、《战争与道义:核伦理学的兴起》、《核战略纵横》等。

关于核战争的特点 这一时期,全军各有关单位通过对核爆炸毁伤效应的深入分析,结合现代技术,尤其是导弹核武器技术、核潜艇技术、战略轰炸机技术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对核战争的特点进行深化研究。总参谋部出版了 《核冬天: 核战争后果的气候研究》,第二炮兵编辑出版了《国外对核冬天问题研究概况》,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编写出版了《核战略学教程》。研究认为,由于核武器的具有巨大杀伤破坏力以及高精度、远投掷等特点,使核战争具有许多与常规战争不同的显著特点,主要是: 破坏性大; 突然性大; 战争范围大,立体性强; 战场变化急剧,战争进程加快;电子斗争更加激烈;作战、后勤、技术、工程等保障任务繁重; 组织、协同、指挥困难。

关于核战争的实施 从60年代中期到冷战结束,是中国核力量全面发展时期。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两弹结合”也试验成功,并组建了核部队。此后,战略导弹部队的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的核反击能力越来越强。伴随这一进程,中国对核战争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①继续对核爆炸毁伤效应进行分析,并对核战争中的核爆探测、核防护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期间,总参谋部对地理与气象对核防护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海、陆、空、第二炮兵等军兵种对核战争中的核防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军事科学院等单位对核战条件下的各军兵种作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参谋部还编辑了《大规模毁伤武器及防护》等材料。②对中国核力量的战略运用原则进行了研究。总参谋部、军事科学院、第二炮兵等单位在研究了美、苏军队核力量使用原则、世界核战略格局和本国国情、军情等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不首先使用、积极遏制、灵活报复等核力量战略运用原则。③对核战争中的目标选择和火力运用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期间,军队有关单位翻译了《美国选择核目标的方针与有限核战争》、《苏联核战争战略》等书籍,对国外核作战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制定核反击计划应考虑的问题,并结合全军实际,对核反击作战中的核兵力和核火力运用、打击目标选择、各军兵种的协同配合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第二炮兵战役学》、《战略目标学》等书籍,基本做到了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条理化、实用化,形成了中国战略核部队的战略、战役、战术理论体系。④对核战争的准备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受到霸权主义有核国家的严重核威胁。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作出了做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准备的指示。据此,军事理论界加大了对核战争准备的研究力度,其内容包括对政治准备、经济准备、军事准备、后勤准备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对核战争爆发的时机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核战争爆发的时机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密切关联,也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国际形势高度紧张,政治、经济、军事矛盾全面激化,或核均势被打破时,可能诱发核战争;二是当拥有核武器的霸权主义者,在侵略扩张的常规战争中遭到巨大失败,或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有核国家,在面临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都有可能将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三是当对对方的某些行动作出错误的政治估计,或对事态失去控制时,由于政治失误而爆发核战争;四是当一方的指挥控制系统或武器系统发生故障或事故,偶尔或非法地向另一国领土发射核导弹等情况下,可能导致核战争的爆发。

关于核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编著的《核战略学》、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编撰的《军事战略基本理论问题》等。研究认为,政治决定核力量的发展和运用,各有核国家发展核武器和无核国家谋求获得核武器的目的,以及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核力量,都是由该国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核战争作为战争的一种类型,同样要遵循战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基本原理,适合于古今中外一切客观存在的战争,也适合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随着核军备竞赛的加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都达到了超饱和的程度; 美国的军事思想否认核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原苏联的军事学说起初认为,核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和决战,“采取战略核行为,首先是一项政治决策”,但到80年代,苏联理论界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已经过时了,认为核战争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核战争达不成任何政治目的,已不再是政治的手段和工具。这些促使中国理论界在80年代对核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在1989年召开的全军“军事战略基本理论讨论会”上,与会者持有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核战争的爆发、性质、规模、打击目标及作战样式,核袭击后的谈判、占领,以及战后的世界政治等,都是由核战争的目的决定的,核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核均势条件下,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已不能达成任何政治经济目的,已不能作为政治手段加以运用,核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继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核战争是不是政治的继续要作具体的分析,认为有限核战争仍将是政治的继续,而全面核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继续,起码已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想选择了。

关于对核战争前景的预测 80年代初,邓小平对世界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认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据此,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研究认为,制约和制止核战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核战争也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二是核大国认为,核武器是一把“双刃剑”,“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武器既遏制了对方,又遏制了自己;三是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核战争已不是解决彼此矛盾的适宜手段;四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核军备竞赛,反对核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和平力量的增长已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核武器是人创造的,人也一定能消灭核武器,制止、推迟核战争的爆发,进而消灭核战争是可能的。同时认为,核大国的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谈判虽有进展,并达成了一些局部性的协议,但仍具有毁灭地球几次的能力;冷战虽已结束,国际紧张局势也有所缓和,但核大国的核军备竞赛并没有停止,只是竞争的重点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了以质量为主;只要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还存在,只要核武器一天没有彻底销毁,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就不能完全排除。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邓小平文选》、军事科学院编著的《关于核威慑和威慑战略的几个问题》、卢辉编著的《核化生武器的历史与未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编著的《核战略学教程》等。

发展趋势 中国学术界对核战争问题的研究已历时几十年,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核战争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核战略格局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国内对核战争问题的研究将更深入、全面,更具前瞻性。①尽管冷战后核军控、核裁军有所进展,但核力量质量竞赛从未停止,核武器更新换代仍在进行,贫铀炸弹等新式武器应用于战场,使核武器的内涵发生变化,将导致对核战争概念、样式、特点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进而影响到对核战争准备与实施等问题的研究。②和平与发展仍将是21世纪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未消失且有恶性膨胀之势,核战争爆发的根源依然存在,对核战争爆发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探讨、预测,将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③作为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对核战争问题研究的重点,将继续由准备、实施核战争,向遏制核战争方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