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1898~1964Fang Guangtao
简介
字曙先,浙江省衢县人。1918年赴日本留学,1924年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国教书,1929年赴法国里昂大学留学。“九一八”事变后辍学回国,曾在上海中国公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任教。解放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光焘还是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方光焘在留法期间专攻语言学和语法理论,对索绪尔和房德里耶斯等人的语言理论尤感兴趣。回国后,他着力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是我国语言学界全面系统介绍索绪尔语言学说的第一人。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语言研究中区分共时与历时的重要性,并强调语言的体系性,他1952年完成的 《语言学引论》讲稿明确指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他还是我国语言学界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的发轫者之一。
方光焘是中国语法学的革新者。在1938~1942年由陈望道发起的文法革新讨论中,方光焘先后发表了 《体系与方法》、《再谈体系与方法》、《一点声明》 和《建设与破坏》 等六篇论文,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见解。他反对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而只能根据词“在句中的职务” 划分词类的意见,认为“词性却不必一定要在句中才能辨别得出来”,“从词与词的互相关系上,词与词的结合上也可以认清词的性质”,这种 “所谓‘关系’,所谓 ‘结合’,都无非是一种广义的形态”。“广义形态” 的提出,是他对汉语语法学作出的重要贡献。
方光焘十分重视方法论、方法的研究。早在30年代的《体系与方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体系能否成立,以及经得起事实的验证与否,全看所用的方法如何而定。1963年,他在发表的《谈方法论、方法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方法论、方法的重要文献。
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 《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共汇集方光焘学术论文、报告、提纲和教材讲稿等共43篇,是方光焘解放后语言学、语法学研究成果的总集。
方光焘语言学功底深厚,眼光敏锐,勇于革新。独辟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西方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研究途径,为中国理论语言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