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1885~1956Yang Shuda
简介
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幼承家学,少年时即对声韵训诂之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学习“欧洲语言及诸杂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中国大学国文教授。1937年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杨树达学术研究范围主要是古汉语语法,文字学,兼及训诂、音韵、修辞、方言等,共写出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10余部。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作是《高等国文法》 (1930)、《词诠》 (1928)、《马氏文通刊误》(1931)。《高等国文法》是杨氏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时编著的讲义,重点研究古汉语词类,是30年代规模较大且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但由于主要是从“治国学” 的角度来研究,对整个语法体系的考虑比较欠缺。《词诠》 是一部仿效《经传释词》体例解释古汉语虚词用法的工具书。共收虚词500多个,每个虚词下条分不同用法,每种用法下标明词性和释义,再列举大量的书证,是学习古汉语的重要参考书,自出版后,备受推崇,该书的不足是对虚词缺乏综合的研究,对单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项太细,解说太简略。《马氏文通刊误》 是专为纠正《马氏文通》 的错误而作,其中对不少具体问题的刊正是正确的,但在理论上少有超过马氏之处。自1930年以后,杨树达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到了文字训诂方面,先后出版了 《积微居文录》 (1931)、《古声韵讨论集》 (1934)、《古书句读释例》(1934)、《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1937)、《积微居金文说》 (1952)、《积微居小学述林》 (1954)、《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 (1954) 等著作,发表了数10篇文字、音韵、训诂、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的论文。在文字学方面,杨氏认为,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义; 造字之初已有通假现象; 同义字往往同源; 象形、指事和会意三书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等等。这些论点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甲骨金文研究方面,杨氏特别注意联系经史思考问题,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另外,杨氏还有《老子古义》、《论语疏证》、《汉书窥管》、《中国修辞学》、《淮南子证闻》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