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百科

拉丁化新文字

2023-07-19

英文

Latinized new writing

简介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58年 “汉语拼音方案” 公布前,在群众中推行的一种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一般简称为 “新文字”。除了北方话方案外,还有若干种方言的方案,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是它的代表性方案,所以又简称为“北拉”。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它的一些特点被吸收到 “汉语拼音方案” 中。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为了加速当时苏联远东地区10万中国工人的扫盲工作,瞿秋白等在苏联汉学家的协助下拟订了中文拉丁化方案。在此基础上拟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并于1931年9月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它的语音标准接近“老国音”,区分尖团,但不标声调。方案通过以后就在苏联远东地区中国工人中间传习。1933年介绍到国内。在1934年讨论提倡“大众语”时,被认为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工具,很快在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中推行开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推行中心是上海、北平、广州、闽南等地,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 学生救亡运动前后;抗日战争中,推行中心是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和延安等地,高潮是1938年上海难民收容所的新文字实验和1940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推行中心是上海和香港,高潮是1947年民主运动前后。从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推行中心在上海、广州、武汉、旅大等地,高潮是建国初期。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和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举行,标志我国的文字改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55年11月全国最后一个新文字团体——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协会宣布协会已经完成历史任务,结束协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