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虾虎科

最近更新:2023-01-29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简介

虾虎科即指鱼类分类学鲈形目中的虾虎鱼科(Gobiidae),又作鰕虎鱼科。它是鱼类中最大的科之一,有196属。已知品种超过2000种,中国约产40属120余种。体长一般为100~150毫米,最大者不超过500毫米,最小者仅7~9毫米。体卵圆形、长形或鳗形,侧扁。头侧扁或平扁。眼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下眼睑。口大,两颌等长或下颌及颏部突出。上下颌牙多行,有时平直或弯曲,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锯齿,鳃盖上方有时具凹陷。体被栉鳞或圆鳞,有时鳞退化或完全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或1个,臀鳍常与第二背鳍同形,相对;背、臀鳍有时与尾鳍相连;胸鳍或大或小,圆形,基部肌肉不发达,不呈臂状;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后缘完整或凹入、尾鳍圆形、尖长或内凹。绝大多数体型细小,一般短于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嵴椎动物要数侏儒虾虎鱼(Trimmatom nanus)和矮虾虎鱼属(Pandaka)也属虾虎鱼科,它们成大后也短于1厘米。

特征

虾虎鱼类最突出的形态特征就是其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状。该吸盘的功能与鱼的背鳍吸盘和圆鳍鱼科的腹鳍吸盘类似,但在解剖上是十分不同的结构,因此只是趋同进化的结果。经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虾虎鱼以吸盘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们也很乐意吸在鱼缸的玻璃上。

体型较大的虾虎鱼有拟虾虎鱼(Gobioides)的种类,体长可达30厘米,但这是少有的例外。尽管虾虎鱼本身不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它们却是许多经济鱼类(如鳕鱼、黑线鳕、黑鲈和比目鱼等)的重要食粮。有些虾虎鱼还是很受水族馆欢迎的种类,如短虾虎鱼属(Brachygobius)的种类等。

分布

为暖水性和温水性海水小型鱼类,少数为淡水鱼类。广布于除极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但主要密集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 大西洋中美洲沿岸及地中海欧洲沿岸亦有。

生活习性

栖息于近岸潮间带或底质为泥沙、岩礁的浅海区,个别种类生活于外海,也有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的泥涂中,有些种类生活于淡水,少数生活于激流或穴居于泥洞中。大都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生活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在石砾或洞穴中产卵,大多为粘性卵,粘附于石砾、泥沙或洞壁上。寿命较短,一般2~3年,最多4年。

虾虎鱼基本上生存于浅海环境,包括潮间带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场,也大量存在于海水和河口栖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红树林湿地和盐沼地。只有少数种类可完全适应于澹水环境,当中包括亚洲河流中的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澳洲沙漠的雷虾虎鱼(Redigobius)及欧洲的澹水虾虎鱼(Padagobius martensii)。

分类

本科下分5个亚科:

1.近盲虾虎鱼亚科(Amblyopinae):如鳗虾虎类(Taenioides)、狼牙虾虎鱼类(Odontamblyopus)。俗称「奶鱼」。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前后背鳍有鳍膜相连;穴居,体长呈鳗形,体色粉红至紫色,眼退化或消失。
2.虾虎鱼亚科(Gobiinae)
3.拟虾虎鱼亚科(Gobionellinae)
4.背眼虾虎鱼亚科(Oxudercinae):如弹涂鱼类。中国过去称此亚科为「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与虾虎鱼科并列归入虾虎鱼亚目当中。现已并入虾虎鱼科作为一亚科。 胸鳍基底发达成臂状,在陆上充当行动器官。眼背位,靠近,突出,下眼睑发达。下颌牙仅一排。
5.双盘虾虎鱼亚科(Sicydiinae)
虾虎鱼类由于非主流经济鱼类,因此受人们关注不及其它的大型鱼类。也由于其多样性极为丰富、某些种属间形态相近,鉴别难度大,因此对于其分类,尤其是属内及属间分类尚存在一些争议。本科鱼类估计尚有不少未被描述和定名的物种有待人们发现。

共生现象

一些虾虎鱼种类与掘穴的虾类共生。虾负责打理两者共同居住的洞穴。小虾的视力不及虾虎鱼,但如果它看见或感觉到虾虎突然游回洞穴,它便能跟着缩回。虾虎鱼和小虾总是保持着联系, 虾通过其触角触碰虾虎, 当有危险时,虾虎轻拍尾鳍以示警告。这类虾虎因此有时又叫’看门虾虎’。代表属有丝虾虎鱼属 Cryptocentrus, Amblyeleostris等。

另一种共生现象可以在鮈虾虎鱼看到。它们都扮演了清洁工的角色,为各种大鱼清除皮肤、、口和中的寄生虫。这种共生关系最令人惊讶的就是许多来到”清洁厂”的鱼类在其它情况下会将这样的小鱼当作美味。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 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