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缢蛏的生态

2023-02-16

一、分布

缢蛏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中国和日本。我国从辽宁到广东沿海均有分布。养殖区 集中在闽、浙。缢蛏喜栖息在风平浪静、水流畅通的内湾和河口处的滩涂上,尤以软泥或 砂泥底质的中、低潮区最为适宜。幼苗分布在中潮区以上及高潮区边缘,但在20 m水深 处也能生活。

二、生活习性

营穴居生活。蛏洞与滩面呈垂直状态。缢蛏足在滩涂上掘一个管状孔穴,栖息于洞 穴中。足强壮,掘土时足前端变成稍尖形以钻入土中,及至足钻进土中后,中前端肌肉伸 展成喇叭形,收足肌收缩,身体向前推进插入土中,把埕土压向四周,靠足一伸一缩,掘成 一个结实的洞穴。洞穴深度随缢蛏个体大小、强弱、底质硬软、气候冷暖而不同,一般洞穴 深度为其体长的5~8倍。

穴居的缢蛏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做升降运 动。涨潮时依靠足的伸缩弹压和壳的闭合,外套腔内 海水从足孔喷射出,从而上升至穴顶。然后松弛闭壳 肌,张开两壳紧靠穴壁,把身体停靠在穴顶,伸出进出 水管至穴口,摄取食料和排泄废物(图11-5)。

退潮或遇敌害生物袭击时,缢蛏收缩闭壳肌,两 壳闭合,或靠足的伸缩,贝体迅速下降。每个缢蛏都 有自己的洞穴,穴口有由出入水管所形成的两个孔, 由其大小和两孔间的距离可以估出蛏体大小和肥瘦。 体肥壮者两孔明显,一般体长为两孔距离的2.5~3 倍。

图11-5 蛏的穴居(左)与索饵(右)

随着缢蛏的长大,洞穴也扩大加深。缢蛏一般情 况下不离开自己的洞穴,但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会离穴。如把缢蛏养在室内,在食 料不足情况下,会离开洞穴,迁至另一个地方重新挖穴潜居。海区中如中华蜾蠃蜚在蛏埕 上大量繁殖时,缢蛏也会“搬家”,甚至出现数公顷蛏埕上的蛏都跑光的现象,这些是特殊 情况。正常情况下,缢蛏定居不移,这种生活习性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三、栖息底质

缢蛏喜生活于砂泥底的海滩上,在埕面稳定的泥砂质、砂泥质和软泥的滩涂上均能生 活。理想的底质结构为:表层4~10 cm为细泥土,埕面硅藻旺盛;中层30~40 cm以泥为 主,混有极少的细砂;下层含砂量较多,为泥砂层,渗透力强,退潮后滩涂地下水容易更换, 有利于潜居在穴底的缢蛏调节水温和水质。长时间养殖的蛏田由于排泄物累积,加之细 菌的作用,使底质变黑变硬最终老化,可采用耕耘疏松底质或添加细砂的办法加以改造。

四、对温度的适应

缢蛏对温度的适应,从我国南北地区温度年变化及潮间带的温度变化看,属于广温性 海洋动物。据张云飞等的观察,水温在8℃~30℃,缢蛏生活正常。水温降到5℃,缢蛏活 动力弱,心脏跳动减慢。水温升高至30℃,缢蛏心脏跳动加速。34℃生理机能呈现不协 调现象,心脏跳动次数增加而搏动减弱。其适温上、下限分别为39℃与0℃,在这样的温 度下,缢蛏心脏跳动渐次停止而死亡。但缢蛏体质强弱对温度的适应也略有差别,有些在 水温39℃下2 h内死亡,有些可以活较长时间。此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温度逐渐变化或 突然变化有关。海水结冰,缢蛏被包于冰块中达12 h之久,提高温度后还会恢复过来。

缢蛏心脏跳动强弱与次数和机体血液循环量有直接关系,心脏跳动强,次数多,血液 循环量大,代谢旺盛。因此,从缢蛏心脏跳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缢蛏适温的情况。

五、对盐度的适应

缢蛏在内湾和河口附近的海区中繁殖生长。河口地带理化因子变化较大,其中盐度 的变化尤其突出。能够生活在这样海区中的生物,无疑是广盐性种类。

据观察,海水密度1.005~1.020缢蛏活动力强,密度在1.003以下或1.022以上对 缢蛏心跳次数和心脏搏动的强度都有影响。其适盐上限不像适温上限那么明显。虽然它 在海水密度1.030两壳紧闭,心跳微弱乃至停止。缢蛏对低盐适应能力很强,在密度 1.001的海水中能活10 d不死,在淡水即密度1.000中则不能适应,两壳紧闭,心脏跳动 微弱乃至停止,大多数在2 h内死亡。从缢蛏适盐的试验观察和群众生产的情况看,河口 缢蛏长得快,产量高,可以表明缢蛏是广盐性,偏低盐的种类。

六、食料与食性

缢蛏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能决定了摄食的被动性。穴居生活的缢蛏在潮水涨到时上 升觅食、潮水退出埕面则停止摄食,其摄食活动首先受到潮汐的限制。缢蛏以鳃纤毛打动 产生水流,食物随海水从进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过滤,大小适宜的颗粒运送进消化管。 在消化管内不但可以看到可利用的硅藻类,也发现有不能消化的泥砂等颗粒。因此,它 对食物没有严格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即可。缢蛏穴居,靠水管伸至洞口索食,只 能摄取经过进水管进入体内的食物,所以它的食料是浮游性较弱易于下沉或底栖硅藻 之类。

缢蛏食料的组成,已有很多研究报道。金德祥认为缢蛏的主要饵料是浮游性弱而易 于下沉的硅藻和底栖硅藻,其中以圆筛藻、重轮藻和摄氏藻三属为主。缢蛏食料中硅藻数 量占饵料生物总数的82.08%。王中元1958年在福建长乐对缢蛏饵料进行了分析,也认 为硅藻是主要的饵料,以骨条藻为最多,占饵料生物的91.5%,其次为舟形藻、圆筛藻、摄 氏藻、重轮藻。据福建水产研究所分析,缢蛏繁殖期的食料共28属,占总饵料量40%~ 60%,以圆筛藻、重轮藻、舟形藻、海链藻、摄氏藻、修氏藻、双凸藻、骨条藻等8属为主,占 硅藻75%~97%。

对于浮游性较大的种类,如角毛藻在海区浮游生物中占优势地位,但在缢蛏胃内数量 极少。此外,有机碎屑和有益微生物也都是缢蛏的饵料。

淡水硅藻,从养殖在河口附近的海区中的缢蛏消化道内发现有圆丝鼓藻(Hyalotheca)、角黑鼓藻(Staurastrum)、栅列藻(Scenedesmus)和鼓藻(Cosmarium)等。

除了活饵料外,在缢蛏胃肠内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泥砂颗粒等,这些有机质、泥砂 等,在缢蛏消化道中的变化是:前段黏性物质含量大,后段不能消化吸收的泥砂等相对增 多,营养物明显被消化吸收。

七、灾敌害

1.自然灾害

(1)洪水:位于河口地带或山洪能冲刷到的蛏埕,在连绵的雨季或山洪暴发时,淡水大 量进入,不但使海水盐度下降,影响到缢蛏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严重时缢蛏体内渗 透压失去平衡而吸水膨胀死亡。同时洪水带来了大量泥砂,覆盖埕面,往往比海水盐度的 降低造成的损失更严重。

(2)风灾:缢蛏产卵季节,受到了风浪正面的袭击,含砂较多的埕地,这时表层土多被 刮起飘失,泥质埕水质混浊异常,大量泥砂颗粒进入体内,缢蛏产卵后体质衰弱无力排除, 结果泥砂充塞鳃腔、覆盖鳃瓣,影响摄食与呼吸,导致缢蛏死亡。同时强台风会破坏蛏埕 造成损失。

(3)严寒、酷暑:在自然海区中,由于水温变化造成缢蛏死亡较少,因我国养殖缢蛏的 海区,海水温度都不会超过缢蛏对温度适应的上下限。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温度的剧烈 变化造成死亡和霜冻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福建海区冬季气温不会降到0℃以下。但在严寒季节,蛏苗尚小,穴居较浅,苗体 活动力弱,在底质不稳定的场所,遇到风浪袭击,蛏苗会被刮起飘失。这种情况,蛏苗的死 亡并非温度变化直接造成,而是其他条件共同作用造成。

在炎夏季节小潮期间,蛏埕在烈日曝晒下,泥土表层温度升高,这时如下大雨,在蛏埕 水沟没有疏通的情况下,烫热的埕水往蛏的洞穴灌注,由于穴中水温太高,缢蛏即上升,到 穴顶时上层的水温更高,很易导致缢蛏闭壳肌松弛,两壳张开而死在穴口。当蛏埕表层土 被风浪冲刷流失,死在穴顶的缢蛏,便露出埕面,一片灰白,群众称为“白埕”。因埕面凹凸 不平而积水,受烈日曝晒也会造成缢蛏死亡。

2.生物敌害

蛏体除了披上两片脆薄贝壳潜居洞穴外,没有别的防御能力,而唯一保护软体部分的 脆薄贝壳,其前后端也不能紧密闭合抱住软体,因而许多肉食性海洋动物都吃它,主要生 物敌害有:

(1)鸟类:凫凫(Anas platyrhywhywcha platyrhncha Linnaeus)俗称水鸭、野鸭,一 种候鸟,在我国南方冬来春去。成群水鸭,侵袭蛏苗埕啄食蛏苗,造成一些管理不善的蛏 苗埕无苗可收。

海鸥(Larius)。在缢蛏养殖区,海鸥随时可见,但其不太多且只是随退潮啄食潮水欲 干露的埕地上的蛏苗。缢蛏养殖时,也只局限在初播种的蛏苗尚未潜深的一段时间。

(2)鱼类:蛇鳗俗称油龙鳝,是缢蛏的最大敌害,蛏埕上出现的有以下三种:

中华须鳗(Cirrhimuraena chinensis Kaup)(蛇鳗科,须鳗属)俗称尖嘴、软骨、面鳝或 软骨鳝。入夏前后侵入蛏埕大量吃蛏,其栖息随季节而变迁。四五月喜潜居在中、低潮区 的泥砂埕上,一般潜穴倾斜度小,深不及33 cm。炎夏中华须鳗从中潮区退居于低潮区, 泥质埕迁至砂质埕。初秋天气转凉又到中潮区。秋后天气渐冷,纷纷游到海中过冬。

尖吻蛇鳗(Ophichthus apicalis (Bennett))(蛇鳗科、蛇鳗属)俗称硬骨、硬骨鳝。其 生活习性与中华须鰻基本相同,但是出蛏埕的时间比须鳗迟一个月。

食蟹豆齿鳗(Pisoodonophis cancrivorus (Richardson))(蛇鳗科,豆齿鳗属)俗称青 骨、青鳝。食蟹豆齿鳗栖息在泥质埕,潜穴倾斜度大,几乎与埕面垂直,深达65 cm,直到 冬季,在朝南的埕地上还会有残留,对蛏危害最大。其他习性与中华须鳗基本相同。

以上三种蛇鳗在我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蛇鳗对缢蛏危害的严重性从如下情况可 以看出:解剖发现,蛏埕上毒杀的蛇鳗的胃内含物基本都有蛏肉。缢蛏高产区连江大沃, 在没有采用氰化钠*毒杀蛇鳗之前,常年亩产蛏2 000~3 000 kg,受害严重的一些地方亩 产仅200多千克。

海鲇。侵食缢蛏的海鲇科在福建有两种:中华海鲇(Arius sinensis(Lacepede))俗称 黄松、油松;海鲇(Arius thalassinus(Püppell))俗称赤鱼、青松,均属海鲇科,海鲇属。

以上两种海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每年春季向近海作生殖洄游, 以底栖动物——贝类、虾、蟹等为食。

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Bloch et Schneider))(鳗虾虎鱼科,孔虾虎鱼属)俗名 红九、红水官、红条。孔虾虎鱼栖息于滩涂中,涨潮出游索食,行动缓慢,性贪食,主食底栖 硅藻,亦吃蛏,直接、间接地危害缢蛏。冬季寒冷,退出滩涂,分布水深20余米处。

赤魟(Dasyatis akajei(Müller et Henle))(魟科、魟属)俗名鲂。赤魟在我国东海、南 海均有分布,为暖水性鱼类,栖息于近海砂泥质的海底,以底栖贝类、甲壳类等为食。涨潮 时进入蛏埕食蛏。

此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Basilewsky))、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条纹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等鱼类也能食缢蛏。

(3)贝类:章鱼(Octopus)以腕捕蛏、靠吸盘把蛏窒息,食其肉。

斑玉螺(Natia tigrina (R⍥ding))俗称花螺,习见于全国沿海。 花螺对蛏的危害只限 于个体较小的,蛏体较大者很少受害。

福氏乳玉螺(Polynices fortunei(Reeve))对蛏危害情况与斑玉螺基本相同,其数量 相对较斑玉螺少。

(4)甲壳类:中华蜾蠃蜚(Corophiμm sinense Zhang)俗称虾虱、鳅。个体小,大者体长 1.5 cm。在福建,春季多雨或洪水期间,在海涂沉积的烂泥上大量繁殖,先发生在低潮区, 继而向高潮区地带海涂繁殖,“立夏”后天气转暖退到低潮区,而后往海中去。内海定置网 可大量捕到。它钻土穴居,孔穴呈U形,深度可达5 cm,大量繁殖时,每平方米埕地上多 达40 000余只。大量钻土穴居的结果,表层海涂呈蜂窝状,由于这一动物在蛏埕上钻穴, 改变了底质的组成,以及其在涨潮时出穴觅食骚扰,妨碍了缢蛏的正常生活,这时缢蛏大 多迁徙,造成生产上的损失。中华蜾蠃蜚的危害,常年均有发生。缢蛏受害的程度,有时 非常严重。如1965年2~4月九龙江口一带1 670亩蛏埕普遍受害,估计缢蛏减产30%。 当时受害最严重的龙海县石美,养殖的35亩中有28亩没有收成。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Forskal)俗称蟳、青蟹。 其多在“立夏”后侵入蛏埕,退潮时 潜伏埕中,涨潮时趁缢蛏上升索食,用螯足挟食缢蛏。炎夏在埕上钻洞穴居,“立冬”后天 气寒冷则迁离潮间带到海中过冬。

(5)多毛类:常见为沙蚕(Nereis)、围沙蚕(Perinereis)。生活在蛏埕上的沙蚕,白天 穴居,夜间外出觅食,能翻出咽扑食缢蛏。

(6)藻类:常见的有肠浒苔(Entromorpha intestinolis L.Link)和扁浒苔(Entromorpha compressa L.Grey),它们在缢蛏苗埕上大量繁殖。一方面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并遮 盖埕面,影响了缢蛏的饵料——底栖硅藻的繁殖;另一方面也使蛏苗难以滤食海水中的浮

游植物。所以,苗埕上有大量浒苔时轻者减产,重者无苗可收。

(7)赤潮:赤潮生物如夜光虫(Noctiluca)、多甲藻(Peridinium)、角藻(Ceratium)、裸甲藻 (Gymnodinium)、原甲藻(Prorocentrum)等大量繁殖的结果,能引起赤潮,造成缢蛏死亡。

(8)寄生虫:

1)食蛏泄肠吸虫(Vesicocoelium solenophagum Tang)的整个生活史经过毛蚴、胞蚴、 尾蚴、囊蚴等阶段,然后发育为成虫,其中要经过两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宿主。缢蛏是作 为该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而受害。虫卵随鱼类粪便排到滩涂上,经4~5 d的发育,毛蚴从 卵中孵化出来,在水中游泳经缢蛏的进水管进入蛏体,使缢蛏受到感染。食蛏泄肠吸虫自 毛蚴钻入缢蛏体内后,在宿主组织中发育为胞蚴,并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大量子胞蚴,以至 尾蚴。在这一寄生阶段,一年蛏的内脏组织几乎被虫体消耗殆尽,使缢蛏不能繁殖;二年 蛏的肥满度受到明显影响,病蛏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正常蛏,病蛏肉体重只有正常蛏的1/5 ~1/4,严重的病蛏常常只剩下一层变色、干扁的外皮,蛏体的全部结缔组织几乎都被成堆 的子胞蚴所代替。尾蚴从蛏体钻出在海水中游泳,被各种幼鱼、小鱼苗和脊尾长臂虾 (Palaemon carnicauda)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发育成囊蚴。这些小鱼、幼鱼或脊尾长臂 虾被终宿主吞食后,就在终宿主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2)食蛤多歧虫(Planaria sp.)属扁形动物门涡虫纲,体柔软呈椭圆形薄片,体紫褐 色,一般长2~3 cm,宽1~1.5 cm,厚2 mm左右。它喜食蛤仔,也喜食蛏苗,以薄片状身 体把蛏苗包住,然后分泌黏液使之窒息,并食其肉。

* 氰化钠等氰化物为高毒类,不提倡使用。本书依习惯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