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1890~1992Yang Xianzhen
简介
原名杨奎廷。湖北郧县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主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40年代初开始从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马列学院教育长、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8月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 《什么是唯物主义》、《我的哲学“罪案”》、《杨献珍文集》 等。
杨献珍一生在哲学、经济学、党的干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突出的贡献。
在哲学方面,主要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问题和 “一分为二” 与 “合二而一” 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引发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几次著名的哲学论战。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问题上,杨献珍坚持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而 “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则是辩证法命题。这两个命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原则区别。前者是唯心主义理论,因为前者的 “同一性”是“同一个东西”,而后者的“同一性”是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是思维的根源。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中,有人曾把杨献珍的观点歪曲为否定毛泽东所说的“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对此,杨献珍再三声明,他从来没有说过和认为过“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他只是始终坚持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因为这个命题中的“同一性” 是把思维和存在看做同一个东西。实际工作中出现的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有钢就有钢,思想有粮就有粮”等唯心主义口号,都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这一唯心主义命题的具体体现; 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上,杨献珍认为:“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成就之一,即表示 “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合二而一” 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光辉的辩证法思想。在 “合二而一” 与 “一分为二” 的关系问题上,杨献珍认为 “合二而一” 与 “一分为二” 都是表达对立统一思想的,这两个命题不是对立的,更没有想用“合二而一” 去反对或取代“一分为二”。
在经济学方面,主要是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上,杨献珍坚持 “综合经济基础论”,即认为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由五种经济成分或5种社会经济形态构成,一是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二是合作社经济的半社会主义所有制、三是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四是个体农民所有制、五是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并且指出,过渡时期的“基础”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处在经常发展过程中的活的机体。通过不断改造,其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在日益缩小,社会主义成分日益扩大,最终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的现状,是党制定一系列战略、策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关于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杨献珍提出: 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过渡时期上层建筑的任务和作用,在于为“基础”服务,帮助社会主义“基础”的形成和巩固。也就是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日益扩大和发展“基础” 中的社会主义成分,把多种经济成分的 “基础”逐步改造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 “基础”。
在党的干部教育方面,杨献珍总结经验、联系实际,于1953年提出了干部教育的十六字方针,即 “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1956年经中宣部报请中央决定改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有力地推动了干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杨献珍尤其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强调和突出哲学的方法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