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营养价值高,其软体部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
且氨基酸种类多、含量高(表20-15)。我国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
表20-15 四角蛤蜊软体部氨基酸种类与含量
氨基酸 | mg/100 mg样品 | 氨基酸 | mg/100 mg样品 |
天门冬氨酸
苏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 蛋氨酸 异亮氨酸 |
3.611
1.634 1.541 4.754 2.763 2.925 1.356 1.038 1.276 |
亮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氨 组氨酸 精氨酸 脯氨酸 |
2.390
1.220 1.265 1.441 0.732 0.637 2.190 0.271 |
总计 | 31.044 |
四角蛤蜊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e)贝类。
一、生物学
1.形态
四角蛤蜊(图20-16)俗称白蚬子,贝壳薄,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具壳皮。顶部 白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很窄的黑色边。生长线明显,形成凹凸不平的同 心环纹。左壳有一分叉的主齿,右壳具2枚主齿,两壳前后侧齿发达。外韧带小,内韧带 大,陷于主齿后的韧带槽中。外套痕清楚,外套窦不深。
图20-16 四角蛤蜊
2.生态
(1)分布:营埋栖生活。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的泥砂滩中。广布于我国沿海, 日本也有分布。适盐范围为13.6~37.05。
(2)繁殖与生长:
1)繁殖:四角蛤蜊为雌雄异体。雌、雄性腺均为乳白色。一年性成熟。1龄贝怀卵量 为80万~120万粒,2龄贝怀卵量为120万~200万粒,3~4龄贝怀卵量200万~300万 粒,一年之中有两次繁殖期,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旬和7月下旬~9月中旬。第1次 繁殖期较短,第2次繁殖期较长。
2)生长:1龄个体平均大小(壳长×壳高)是24.5 mm×22.6 mm,平均体重4.50 g;2 龄个体平均大小是32.0 mm×28.8 mm,平均体重10.90 g;3龄个体平均大小是34.3 mm×30.8 mm,平均体重13.24 g;4龄个体较少,最大个体38.8 mm×33.3 mm,体重 17.38 g。
四角蛤蜊壳长与壳高和壳高与壳宽之间呈线性关系,壳高与壳长拟合式为H= 0.667+0.886 8L,壳宽与壳高拟合式为I=0.341 2H1.12175,前者相关系数0.995 2,后者 为0.990 9。
四角蛤蜊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贝壳在每年3月中旬,水温上升到5℃左右开始生 长,随着水温的上升,贝壳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6~8月是它的快速生长期(20℃~ 27.5℃)。10月~翌年4月份,贝壳生长速度变慢,尤其是11月下旬~翌年3月上旬(水 温在5℃以下),其生长处于停滞状态。
二、苗种生产
(1)采捕野生苗:采捕季节在春末、夏初或秋季,采用耙子耙和小型拖网采捕,苗种规 格一般为1.5~2 cm。
(2)人工育苗:在繁殖季节,挑选个体大小为4~5 cm的健康亲贝,经解剖观察,性腺 达到全部覆盖内脏团的个体为50%以上,即可采卵。采用阴干、流水及氨海水浸泡等方 法诱导其排放精、卵。幼虫、稚贝培育方法同西施舌。
(3)土池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方法同青蛤的土池育苗。
三、增养殖
1.增殖
(1)资源保护:封滩护养,保护产苗场;限制捕捞量,轮番采捕,禁止人为破坏;有计划 地移养,增加资源量。限制捕捞季节和规格,繁殖期禁止采捕,捕捞规格应为体长3.5 cm 以上。
(2)改良底质:改良滩涂底质,为稚贝附着提供良好附着基,是增加四角蛤蜊的重要途 径。在附苗季节,平整滩涂,防止洪水冲击和淤泥埋没。
2.养殖
(1)场地选择及整理:养殖场地应选择底质以细砂或泥砂为主(含砂量在60%~ 80%)、风浪较小、平坦、稳定的中低潮区海滩。场地选好后应进行平整除害,用高0.5 m 左右的聚乙烯网片把整个养殖场地围起来,较大的养殖场地应再用网片隔开,分为若干小 区,以免四角蛤蜊移动时堆积在场地一端。
(2)放养密度:应视养殖目的和海区状况而定,属于暂养的,密度可大一些。一般养成 中投放壳长2 cm的幼贝(约500个/千克)时,每亩可控制在500~700 kg。
(3)播苗:播苗可在潮水退出滩面时进行,将幼贝均匀地撒在滩上。亦可在涨潮时用 船装运至预先插好标记的滩涂上均匀撒播。
(4)养成管理:养成期要防灾、防害、防逃。大风、暴雨之后要检查拦网情况,若四角蛤 蜊因风浪翻滚成堆应及时疏散。对养殖区内的敌害性螺类、鱼类、蟹类和鸟类要经常采捕 或驱赶。一般春天播放体长2 cm的幼贝,秋后可长至3 cm。四角蛤蜊长到3 cm左右便 可收获。除繁殖期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