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第四节 凸壳肌蛤的养殖

2023-02-16

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 (Benson))属于瓣腮纲(Lamellibranchia),异形亚纲 (Pterimorphia),贻贝目(Mytiloida),贻贝科(Mytilidae)动物。 它俗称“乌[虫念]”、“海[虫间]”、 “塊”(福建),“薄壳”(广东),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岸,自我国南海、东海、黄渤海至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凸壳肌蛤个体虽小,但附着密度大,密集时每平方米多在1万个以上,每亩 产量高达数千千克。福建漳浦、霞浦等县,产量非常可观,年产量均以万吨计。此外,凸壳 肌蛤可用作家畜等的饲料,又是港养鱼虾的食料,是沿海地区取用方便、价格低廉、肥效较 大的农肥。作为养殖贝类,仅局限于福建的漳浦、连江,广东的汕头等地。

凸壳肌蛤一方面是良好的滩涂贝类,另一方面会与泥蚶、缢蛏等竞占地盘,争食饵料, 是养殖贝类的敌害。及时检查蛏、蛤、蚶埕上是否附有肌蛤苗,趁其细小时移走,是变害为 利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形态结构

凸壳肌蛤,两壳左右对称,薄而小,略呈三角形,壳长约为壳高的两倍,壳顶近壳前端, 腹缘较直,至中后部则稍向内凹(图20-6)。背缘韧带部直,斜向后上方,约近壳的后半部 则成弧形斜下。贝壳后缘圆,壳面前端具有隆起,壳表被以黄色或淡绿色的外皮。在隆起 的背面自壳顶始至后缘具有许多细淡褐色放射线。幼小的个体,全壳面均有极明显的褐 色或淡紫色的波状花纹,但在老个体这种花纹只在背部明显。由壳顶至前方腹缘具有6 ~8条极细的放射肋。生长纹细弱。贝壳内面呈灰白色,具有珍珠光泽。壳表放射肋及 波状花纹皆明显地透过。肌痕略显,铰合线全部或后部具有一排细密的齿状突起。外套 膜厚,外套缘无触手。足丝淡褐色,极细软。成体壳长为2 cm左右。

图20-6 凸壳肌蛤

二、生态

(1)分布和生活环境:凸壳肌蛤为太平洋西岸分布很广的种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 布。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也有它的踪迹。喜群栖在软泥或泥砂的埕地,从潮间带上区至 大潮干线下水深10 m左右的海底都有分布。水温18℃~28℃,海水密度为1.010~ 1.020,最适于它的生长。

(2)生活方式:凸壳肌蛤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缘朝上成群地相互用细韧的足丝 与泥砂牵缠在埕地的表层,营附着生活。当它附着后,移动力就很差。

(3)食料:与大多数双壳类一样,凸壳肌蛤是滤食性的,其食料成分随地区和季节的不 同而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有圆筛藻、小环藻、菱形藻、舟形藻、针杆藻和三角藻等。此外,还 有大量的有机碎屑。

三、繁殖与生长

凸壳肌蛤为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成熟的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橘红色或橙 黄色。繁殖季节在我国北方为7~8月,而福建沿海则在秋、冬两季,尤以“白露”至“霜降” 为繁殖高峰。它的性腺是渐次成熟的,因而精、卵也是分批排放的。

凸壳肌蛤从幼苗(0.3~0.5 cm)到收获的实际生长期,在福建南部一带只有8~9个 月。生长以7~8月份最快。它的生长速度与分布的潮区和栖息密度密切相关。凡经人 工疏养在较低潮区的,生长就很快。4~5月份将蛤苗疏养到低潮区后,至8月份平均壳 长达2.6 cm,壳宽1.0 cm,壳高1.25 cm。而在中潮区未经疏养的,至8月份壳长仅1.87 cm,壳宽0.7 cm,壳高0.9 cm。

四、整埕附苗

在风浪平静的内湾潮间带,滩面平坦,软泥及泥砂滩底质都有凸壳肌蛤幼苗的附着。 且以满潮时水深能达1.5~2.0 m,干潮时埕面干露时间为2~3 h的中潮区沟渠两侧附 苗量大。因此,苗埕应选在中潮区。

在肌蛤附着前,埕地要进行平整,适当分畦,清除敌害。附苗埕地的平整工作,一般在 10~12月间进行。为了便于管理和防止人为践踏,可在埕地四周筑以小堤或插上标志。 肌蛤在自然界资源量较大,每平方米可达17 600~28 000个,这对整埕附苗提供了可能, 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

五、移植养成

幼苗附着后至翌年4~5月间,贝体已生长到米粒大小或更大。因群栖的生活习性, 随着生长,栖息密度相对增加,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同时,附着在高中潮区的幼苗,为了促 进它们的生长,应进行稀疏和移养到低潮区。移植时间一般从4月底~5月初开始,至6 月中旬结束。

移植时多选择和采收密集处的蛤苗,或以适当的间距整行移植,这样留养在原埕的肌 蛤亦能自然稀疏。移苗操作中,需将幼苗连带表泥成片翻起。如果苗埕与养成埕地相距 较远,亦可用篓筐盛苗在海水中稍微荡洗,除去部分泥土再行搬运。

凸壳肌蛤幼苗耐干性弱,不可曝晒或堆积过厚。收起的幼苗,最好当潮播养在事先已 平整好的养成场地。播苗应注意均匀,或用耙耙匀。播种量各地有所不同,福建南部每亩 播苗150~250 kg,福建东部为400~500 kg。

六、养成收获和加工

凸壳肌蛤在移植放养后,要注意保持埕地的平坦。对敌害生物如锯缘青蟹、斑玉螺、 河豚鱼、蛇鳗和绿头鸭等,要经常捕捉、驱除。还要注意防除浒苔在埕地上蔓生。

在福建南部地区,肌蛤养到当年7~8月,壳长已达2 cm以上,即可收获。养在潮间 带的,收获时可用铁制的割刀,割断其足丝成片地收起,再行冲洗。生活在深水区的,则用 长柄带网袋的蛤耙,将它们连泥耙起洗净装入船内,或是人带割刀和网袋,潜水收获。生 活在潮间带的肌蛤,不能抵御冬季干潮时的寒冷,在“霜降”前后死亡率很高,因此收获时 应全部收起。

凸壳肌蛤除鲜食外,还可把它洗净后捣碎,挤其汁煮沸加工制成豆腐状,用以佐食,剩 余的残渣可作饲料。其肉制成的干品,称“[虫念]干”或“[虫间]米”,即将肌蛤置于锅内蒸或煮,使 壳与肉脱离,去壳取肉,放在阳光下曝晒1~2 d,每10 kg鲜重能晒干5~8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