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螺在广东俗称“花螺”、“海猪螺”和“南风螺”,隶属于软体动物的腹足纲(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我国的主要种类有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泥 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 (Larmarck)和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Sowerby)三 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及日本也有分布。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浅海底栖贝 类,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是近年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现已为东南沿 海养殖者接受并逐步形成生产规模。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东风螺的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几乎空白,仅限 于对其自然资源的调查和自然采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研究学者对东风螺的生 物学特性、繁殖特性和生态学习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工育苗过程中化学诱导方法对幼 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研究了温度、盐度对波部东风螺(台湾东风螺)胚胎发育的影响及性 畸变对生殖的影响,对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高产技术和养殖方式也进行了研究,为 东风螺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一、东风螺的生物学
1.外部形态
(1)方斑东风螺(图20-3):壳近椭圆形,螺层约8层。各螺层壳面较膨圆,在缝合线的 下方形成一狭而平坦的肩部。壳面光滑,生长纹细密。壳面被黄褐色壳皮,壳皮下面为黄 白色,并且有长方形黄褐色斑块。斑块在体螺层有3横列,以上方的1列最大。外唇薄, 内唇光滑并紧贴于壳轴上。脐孔大而深。绷带紧绕脐缘。厣角质。
(2)泥东风螺(图20-4):螺层通常为9层。缝合线明显。基部3~4螺层各在上方形 成肩角。肩角的下半部略直。壳面光滑。外唇薄;内唇稍向外反折。前沟短而深,呈V 形;后沟为一小而明显的缺刻。绷带宽而低平。脐孔明显,有的被内唇掩盖。厣角质。
图20-3 方斑东风螺
图20-4 泥东风螺
2.生态习性
(1)栖息环境:
1)分布:垂直分布于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水深。产于我国东南沿海。
2)底质: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栖息地以砂质为主,泥东风螺栖息于泥砂底质中。
3)对水温、盐度、pH值的适应性:东风螺水温适应范围14℃~33℃。最适水温23℃ ~30℃;盐度适应范围14~34,盐度低于12则大量死亡;pH适应范围8.0~8.4。
(2)移动习性:东风螺的活动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潜伏在泥砂中并露出水管,夜 间四处觅食。活动为匍匐爬行,能借助腹足分泌的黏液滑行活动。室内培养的稚螺常爬 出水面附在池壁上。东风螺具有明显的迁徙习性。
(3)食性:
1)幼虫食性:人工育苗中,东风螺的幼虫发育到D形幼虫后就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角毛藻Chaetoceros sp. 和金藻Isochrysis。
2)稚螺:稚螺期间以鱼肉(或蟹、虾肉)糜为主食。
3)成螺食性:主食鱼、虾、蟹、贝等动物性饲料。在流水状态下,东风螺的嗅觉可达7 ~8 m;在静水状态下嗅觉只有1 m左右。
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1.人工繁殖
(1)性别、性成熟年龄:东风螺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及附属腺和 雄性交接器等器官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及附属腺和雌性交接器等器官组 成。从外表一般较难区分性别,通过解剖检查生殖腺颜色,雌性生殖腺呈黑灰色,雄性生 殖腺呈橘黄色或浅黄褐色。东风螺行雌、雄交配,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卵巢内自雌体排至 水中继续发育。东风螺性成熟年龄为1龄。
(2)成熟期和繁殖期:各地有异,栖息广东沿海的东风螺,成熟期和繁殖期在4~9月。 每年海区水温逐渐升到25℃时,东风螺便陆续进入成熟期和繁殖期;一般雄性的成熟期 较雌性稍长。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可多次交配繁殖,雌螺个体年均产卵量达几十万粒。
(3)胚胎发育:东风螺胚胎发育的适应水温、盐度与亲体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据观 察,在水温26℃~28℃及微充气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在受精卵内完成胚胎发育破囊孵出 的时间为6~7 d,幼虫发育至附着变态为稚螺的平均时间为20 d。
2.幼虫及苗种培育
东风螺人工育苗过程如下:
(1)亲贝蓄养:通过强化营养、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种贝成熟。培育条件为水温 25℃,盐度20以上。
(2)催产:主要采用流水刺激、温控、紫外线照射等措施进行催产。
(3)幼虫培育:浮游期的培育密度,台湾东风螺为0.1~0.3个/毫升,方斑东风螺在 0.1个/毫升以内。饵料为单胞藻和海藻粉。经20多天培育开始变态附着为稚螺,食性 也发生转变,除投喂单胞藻和海藻粉外,开始增加投喂鱼、虾肉糜饵料。
1)幼虫生长:水温24.0℃~27.0℃,方斑东风螺孵化出的幼虫一般经25 d培育即变 态为稚螺;台湾东风螺孵出的幼虫,经22 d培育变态为稚螺。方斑东方螺变态时个体壳 高平均为1 300 μm,日平均增长速度为32.0 μm;台湾东风螺变态时壳高平均为950 μm, 日平均增长为24.5 μm。
2)中间培育及稚螺生长:稚螺中间培育密度:初期3 000~5 000个/平方米,后期 1 000~2 000个/平方米,饵料投喂鱼虾肉糜,后期可直接投喂小杂鱼、虾、蟹。其生长水 温25.1℃~27.2℃。方斑东风螺稚螺经20 d培育,个体壳高从1.5 mm长至5.7 mm,壳 高日平均增长为0.21 mm;台湾东风螺稚螺经20 d培育,个体壳高从1.5 mm长至5.8 mm,壳高日平均增长为0.22 mm。
(4)苗种生长:水温22.0℃~25.5℃,方斑东风螺苗种经44 d的浅海沉笼养殖,个体 平均壳高从8.5 mm长至12.5 mm,壳高月均增长为2.7 mm;水泥池方式养殖,个体平均 壳高从8.5 mm长至10.3 mm,壳高月均增长为1.2 mm。
三、人工饲养技术
目前东风螺成体的人工饲养方式主要有池塘、吊笼、港湾围网、高位池饲养和沉箱养 殖五种饲养方式。
1.池塘饲养
多用土池,也有用水泥池。土池养殖放养前应提前毒池、晒池。进水应通过闸网过 滤,减少鱼、蟹、螺类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东风螺投苗数量为5万~6万只/亩,规格 以0.5~1.5 cm的稚螺为宜。放养后保持水质相对稳定,潮间带土池应尽可能利用海洋 每月两次大潮期进行大换水改善水质;水泥池养殖日换水量约1/3。每天早、晚投喂杂鱼 肉、贝肉和活虾肉等饲料,饲料投喂前应去除骨、壳后用绞肉机或手工剁碎。日投饲量为 东风螺总重的5%~10%,当天实际投饲量应视残饵量而定。养殖水深为60~100 cm。 可单养或与虾、其他贝类混养。养殖8~10个月,东风螺可达上市规格,为120~160只/ 千克,可捕大留小,逐步安排上市。
2.吊笼饲养
采用延绳式或浮筏作为浮力利用塑料笼或胶丝笼装苗进行吊养。日常管理参考池塘 养殖方法,投饲时应注意清除吊笼残饵、附着生物及抓捕敌害,根据苗种生长状况逐渐疏 养。
3.港湾围网饲养
选择水质清新、风浪较小的港湾滩涂,采用网片进行围栏养殖,围网比潮位高出0.5 m以上,网目按所放养的东风螺的大小而定。围网安置后应在涂面上使用“清塘净”、生 石灰等杀灭敌害生物。投苗量为50~100只/平方米。
日常管理以检查防逃、修网、清污为主,每天投饲;养殖后期密切注意东风螺的生长; 台风季节要注意加固围网桩柱;当滩面上有过多淤泥或污物时要及时清除,尽量保持清洁 的养殖环境。养成收获可捕大留小或根据市场需求全部起捕出售。
4.高位池饲养
利用对虾高位池进行饲养试验,水池面积500~667 m2,池深1.5~1.8 m。放养规格 为壳高0.6~0.8 cm(每100 g约700个幼螺苗),设计放养密度为100~300个/平方米。 每5~10 d换水1次,饲料为小杂鱼,投饲量为贝体重的5%~10%,其他日常管理同上。 饲养结果表明,经90 d饲养,东风螺壳高可达2.34~3.43 cm,最适放养密度为200个/平 方米,成活率为79.6%~86.3%。
5.沉箱饲养
利用圆形的水泥池沉箱进行饲养,沉箱直径为1. 0 m,高0. 8 m,沉箱体积为 0.63 m3,用40网目的沉网布将沉箱内壁四周围住,箱四周有圆形的小孔,利于水流进出, 放置于水深4~5 m(大潮时)的浅海。设计放养密度为100~300个/箱。饲养结果表明, 经90 d饲养,东风螺壳高可达2.58~3.45 cm,最适放养密度为250个/箱,成活率为 8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