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的选择
选择风浪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滩面稳定的潮间带中、下区。滩涂底质 以泥多砂少、含油泥多(即底栖硅藻丰富)、有机碎屑含量多为好,尤以咸、淡水交汇的内湾 更佳。
滩涂底质较硬、油泥少的地区,或废弃的盐场,经过蓄水改良底质、施肥培养基础饵料 等一系列工序,亦可用于泥螺养殖。
二、场地的建造
(1)筑塘养殖:一般面积为0.2~0.4 ha,四周筑土坝(高20~40 cm),使塘内在退潮 时积水20~30 cm深,堤坝宽度因地制宜,硬质滩涂堤坝可稍窄,软质滩涂堤坝应稍宽,一 般堤宽1~2 m。养殖滩面在养殖前要进行浅翻,20~30 cm,将滩块捣碎、耙平,除去敌害 生物及杂物,再用平板推平、推光,使滩面平坦,滩泥细腻、光滑。
(2)滩涂养殖:在软泥滩涂,由于滩泥软,难以筑堤、蓄水,可进行围网养殖,网内距围 网1 m处挖一条1 m宽左右、深20~30 cm的蓄水环沟,可防泥螺外逃,网目采用18~20 目的聚乙烯或普通塑料纱窗网,一般养殖场网高30~40 cm,也有用高网(网高1.2 m以 上)围网的。
三、苗种运输
苗种起捕后,在运输前,可经海水冲洗干净,除去杂质;运输途中防日晒、风吹和雨淋; 运输过程要严防重压和受伤。详见采捕野生苗的苗种运输。
四、苗种放养
(1)放苗前的准备:泥螺养殖前,必须彻底做好翻涂、晒涂、清涂、清塘工作,围网养殖 的在清涂之后需及时围网,土塘养殖的进水应有拦网。在放苗前3 d进行,选择晴朗天 气,在海水退潮后用三唑磷(0.1%浓度)均匀喷洒滩面,蟹洞、鱼洞可直接灌入药物,总用 量为每公顷500~600 mL三唑磷乳液。虾、蟹、鱼等对三唑磷毒性极敏感,死的鱼、虾、蟹 禁止食用。清塘也有采用对虾塘清塘的办法,有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使用浓度为 生石灰375 g/m2,或漂白粉50~80 g/m2,或茶籽饼15~20 g/m2。
把好质量关:要求苗种健壮、活力好、钻潜力强,不喷药、不泡水,并注意苗种产地与养 殖场之间的海水盐度差异,购买时注意苗种纯正,不要购入婆罗囊螺(俗称哑巴泥螺),运 输方法科学、合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养殖场附近进行土池育苗,从而保证苗种质量,保证 养殖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2)播苗方法:可采用蓄水播苗,也可干涂播苗。将泥螺苗种放于盆内,用海水轻轻搅 拌后均匀撒播即可,放苗在2~3月间较好,苗种规格为3万~4万粒/千克,放苗最好在 大潮退潮后进行,有较长的干露时间。在涨潮前1 h应停止播苗。
(3)播苗密度:播苗密度与滩泥质量、管理技术等有关,切不可盲目增大播苗密度,播 苗量以每亩播苗100万~120万粒为宜,按成活率(收捕率)60%计算,养成至400~500 粒/千克,每亩可收获50 kg以上。
五、养殖管理
(1)巡塘:每天巡塘或下滩涂,观察泥螺的生长情况、海涂平整与否、围网有无破损、敌 害生物多寡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围塘养殖的要勤于观察塘内水色、水位,及时修补堤 坝、及时换水。冬季气温低,蓄水可深些(30 cm),春季水温回升,蓄水相应浅些(10~20 cm),换水时结合晒涂,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小潮水时,通过施肥(氮1×10-6、磷1× 10-7)培育藻类,促进泥螺生长。
(2)防害:及时防除敌害生物,一般用人工捉除,如玉螺类、章鱼、蟹等,也有用药物喷 洒,但注意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泥螺受药刺激,活力变差,极易发生大批逃亡。目前常用三 唑磷,10 d左右喷洒涂面一次,用量为每公顷200~500 mL。
(3)防淡:梅雨季节(4~5月份),连续大量降雨或大雾天气后,滩面上泥螺表现出软 体部翻转、足部朝上、活力差、不能爬行等症状,有些个体在软体部周边出现粉红色或白色 的斑点或条斑,触动后可见轻微收缩,呈假死状态,最终必会死亡或被潮水冲走。而滩泥 中的泥螺受淡水刺激,竭力往下钻,以后往往不能再爬出滩面而闷死泥中。死亡个体表现 为收缩、变硬、发黑,死亡后周围滩泥发黑、发臭。
(4)改进养殖技术:实施轮养与混养技术。根据贝类习性的不同,可以在滩面上与缢 蛏、彩虹明樱蛤等贝类轮养与混养。
(5)其他:因风浪等引起塘内浮泥淤积过多,或滩面高低不平时,应利用换水干塘露滩 机会或退潮时,下滩将滩面抹平、抹匀。
总之,在养殖过程中,要把“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方针落到实处,使泥螺养 殖处于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保持泥螺养殖生产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