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
(1)水平分布: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我国沿海,匍匐栖息于内湾潮间带砂泥滩上。
(2)垂直分布:泥螺一般分布于中低潮区,以中潮区中、下部至低潮区上部为最多。潮 下带数米深处也曾发现泥螺,但很少见。随季节变化及环境条件改变,泥螺有上、下迁移 现象,冬季分布潮区较低,多在低潮线附近及以下,春、夏季则分布潮区较高,可上移至高 潮区下层。
二、栖息环境
(1)栖息底质:泥螺生活的底质属砂泥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砂 泥、砂质底质中亦能生存。在较硬底质中生活的泥螺,肉质较硬,嗉囊内常含有砂粒,俗称 为“泥精”,食之品质欠佳。而软泥滩中所产之泥螺,肉质柔软鲜嫩,品质较好。
(2)栖息习性:营底栖匍匐型生活,退潮后在滩涂表面匍匐爬行摄食。雨天或天气较 冷时多以头盘挖掘砂泥而潜于砂泥表层,不易发现。春、秋季节晴天阳光照射滩温上升, 则爬出泥层在滩面上摄食,夏季烈日暴晒极少爬出滩涂表面,而晚上则大量出现。
(3)水温:属广温性的种类。泥螺成贝和幼螺的生存温度为-1.5℃~33℃,其中以 0℃~30℃较适宜生存和生长。
(4)盐度:属广盐性的种类。不同产地(海区盐度不同)的泥螺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不 同,随着泥螺发育阶段的不同,从浮游幼虫、匍匐幼虫,到幼螺、成体,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 较强,而对高盐度的耐受力下降,幼螺的生存盐度为3.87~41.50,成体泥螺可以在半咸 水(盐度1.84)至盐度28.80范围内生存。
(5)海水pH:在pH 4.97~9.57可生存,在pH低于7.13和高于8.10中,泥螺均在 2 h内分泌大量黏液,个体翻转扭曲,约7 h后此现象消失,个体可缓慢爬行。
(6)抗旱力:泥螺的抗旱力,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季(气温10℃~17℃,湿度54%~ 94%),干露2 d未见死亡,4 d后存活率为60%;夏季(气温23℃~28℃,湿度61%~92%), 干露2 d存活率仅20%,不管夏季还是春季,死亡时的体重消耗率均在69%左右。幼螺经 7 h干露(室温13.5℃~14℃,湿度77%~84%)死亡率为8.5%,13 h后死亡率为50%。
(7)生物环境:泥螺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组成主要有珠带拟蟹新螺、微黄镰玉螺、半褶织 纹螺、婆罗囊螺、泥蚶、彩虹明樱螺、四角蛤蜊、鸭嘴蛤、沙蚕、大眼蟹、招潮蟹、虾虎鱼以及 弹涂鱼等。
三、摄食习性
(1)泥螺为舐食性腹足类: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滩泥表面舐取食物。浮游幼虫阶段为滤 食食性,主要依靠纤毛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
(2)食物种类:泥螺为杂食性腹足类,饵料的主要种类为底栖硅藻,如舟形藻属、菱形 藻属、布纹藻属、斜纹藻属、圆筛藻属、脆杆藻属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和有机碎屑、 泥砂及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等,胃内容物组成与自然海区饵料组成无大差异,对 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浮游幼虫摄食水体中浮游的单细胞藻类,仅对食物颗粒大小有 选择性,对食物种类无明显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