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百科

家畜解剖学

2023-07-10

英文

Anatomy of Domestic Animal

简介

是研究畜禽等动物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它有着长久发展的历史,公元前便有有关解剖学知识的记载。家畜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役用动物 (马、牛、驼等),食用动物 (牛、羊、猪、兔),实验动物 (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及兔等),人类伴侣动物 (狗、猫等),家禽 (鸡、鸭、鹅等)和观赏鸟类,野生动物 (豹、虎、狼、熊等) 以及水生动物 (鱼、鳖、虾、蟹等)等等。其研究范围包括动物体运动系、内脏 (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诸器官系统),心血管系,淋巴系 (淋巴器官和淋巴管道),神经系、内分泌、感官及被皮系统,研究它们的正常位置、形态结构和相邻关系。该学科成为兽医、畜牧学科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与人体医学研究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医学实验动物和医学动物模型均以解剖学为基础。该学科是人类深入认识动物世界的一门基础科学。

(一)分支学科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如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制造,使解剖学形成数个分支学科。

家畜组织学 (histology of domestic ani-mal)主要是研究高等动物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微细结构的学科。

家畜胚胎学 (embryology of domesticanimal) 主要是研究动物体个体发育规律的学科,研究如何从受精卵发育为一个完整动物体的过程。

家畜神经解剖学 (neuroanatomy of do-mestic animal)是研究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形态结构的学科。

家畜局部解剖学 (topographic anatomyof domestic animal) 和应用解剖学 (appliedanatomy) 是根据兽医临床需要对其局部进行解剖,是外科手术所不可缺少的。

家畜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of domestic animal) 主要是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同源器官的形态变异以及引起变异的原因。是解剖学中一个范围较广的重要分科。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或称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主要是以生理机能作为系统分类的依据。如形态不同的器官——胃、肠、肝、胰等组成消化系统。解剖学教学总是以系统解剖为主,这对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发展简史 中国家畜解剖科学起源很早,唐代李石 (783~845) 所编《司牧安骥集》中,绘出了马全身“骨名图”,标注了全部骨的名称。该集详细记叙了 “马师皇五脏论”。在此后的发展中又得到不断地充实。中国近现代解剖学开始于1904年,在保定府成立的“北洋马医学堂”,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刘葆元在日本留学回国后,于1913年开始讲授“家畜解剖学”,从此家畜解剖学在中国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1937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比较解剖学名词》,该名词主要来自动物解剖学和人体解剖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家畜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以张鹤宇和谢铮铭为代表的老一代兽医解剖学家,为繁荣解剖学科,为适应现代动物医学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做了大量工作。培养和组建了一支新中国专业队伍,逐渐完善和形成50余所从事大学本科和专科解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师队伍。从80年代开始,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解剖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生和少数博士学位毕业生,翻译和出版了前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教科书和图谱。如: 前苏联克里莫夫(Климов)等著《家畜解剖学》(1955)、美国谢逊 (Sisson) 等著《家畜解剖学》(1962)、日本田中宏等著 《马体解剖图》 (1961),前苏联日杰诺夫(Жеденов)著《家畜解剖学概论》(1963) 以及美国台尔曼(Dellmann)等著《兽医组织学》 (1981)。在此基础上,各农业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动手制作了大量可用于直观教学的教具和实物标本。反映动物体整体结构及内部各器官外形和位置关系的模型厂也应运而生。1957年高等教育部公布了俄拉中《家畜解剖学名词》。结合中国实际,先后编写了 《家畜解剖学》 (1960、1978)、《家畜组织学和胚胎学》 (1979、1993) 等教材。

(三)研究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国组织学、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等分支学科从无到有,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由于采用了多种当代先进技术,使得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既有细胞水平又有分子水平的工作。如运用光镜和电镜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法、多种酶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等对组织和器官进行科学研究。90年代以来,去氧核糖核酸 (DNA)重组法和多聚酶链反应(PCR)、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原癌基因C—fos (即早反应基因im-mediatly early gene)表达法等等,这些技术主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

在为数众多的科学研究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用中国动物材料来观察和研究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对于使动物体成为统一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牛、羊、猪、禽的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以秦鹏春为代表的中国动物解剖学者,应用形态学和实验胚胎学方法,对中国牛、羊、猪的卵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做了大量工作,并率先开展胚胎工程方面的研究。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核,胎胚嵌合,胚胎基因转移等均取得可喜成果。动物解剖学者还对祖国非常丰富的兽类和禽类资源,开展着具有地区性生态特点的科学研究。如西北地区的双峰驼、牦牛、藏羊,东北地区的金钱豹、黑熊、棕熊、蓝狐、赤狐、黄鼬、海狸、貂以及天鹅、褐马鸡、珍珠鸡、乌骨鸡和水生动物鱼、鳖的解剖,也见有多篇文章报道。中国解剖学工作者,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活动,逐渐积累了经验,利用本国自然资源,通过解剖、观察和研究,撰写并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科学论文。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珍贵动物。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措施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兽医解剖学家张鹤宇率先进行大熊猫形态结构的研究。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79~1983),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动物园牵头组织,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医学院等六个单位的形态科学工作者近30人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大量研究材料,包括老年、壮年、青年和幼仔大熊猫共27只,通过5年的深入、细致工作,完成了大熊猫系统解剖和器官组织学的研究。以科学专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于1986年在北京出版。向全世界提供了一部材料完整、内容丰富,系统性、科学性强的大熊猫形态学基础资料。从6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出版的解剖学科学专著还有:《马驴解剖》 (1966、1986)、《中国水牛解剖》 (1984)、《兔的解剖》 (1979)、《大鼠的解剖和组织》 (1985)、《长臂猿解剖》(1978)、《金丝猴解剖》 (1987)、《猪的解剖和组织》(1992)和《北京鸭解剖》(1994)等。为世界动物解剖学宝库增添了中国的解剖学基础资料。

(四) 发展趋势 21世纪将会给家畜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带来新的繁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将会广泛地应用。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需要在许多种动物体进行,为揭示人和动物脑的奥秘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大量的研究,对家畜和其他高等动物的结构,有更加系统的资料积累,即掌握不同种乃至不同品种、不同胚龄、不同年龄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结构特点,才能为牧业、水产业、动物和人类医学提供更有用的基础理论和数据,为改善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服务。对于野生动物解剖,包括对兽类和禽类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中国珍稀兽类和禽类的专著,将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更多地相继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