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第六节 魁蚶的养殖

2023-02-16

一、魁蚶的生物学

魁蚶是一种大型蚶类,俗称赤贝,深受我国及日本消费者喜爱,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 高的贝类。我国和日本等已取得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 养殖贝类。

1.形态(图12-7)

图12-7 魁蚶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等,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 结节,42~48条,以43条者为多。壳表面被棕色壳皮。壳内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70 枚。南方产的个体与北方略有不同,南方产的壳比北方的薄,放射肋较少,后方腹缘不如 北方的长。北方产的种与日本种相近,而南方产的近似菲律宾种。

2.魁蚶的生态

魁蚶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及我国。我国北自辽宁,南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以 黄海北部较多。栖息环境多在3~50 m水深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用坚韧的足丝附着在 泥砂中的石砾或空贝壳上。

生长的适温较泥蚶和毛蚶低,为5℃~25℃。

适应盐度范围为26~32。4~10月水温高时生长快,10月~翌年3月生长缓慢或停 止生长。

魁蚶是滤食性贝类。魁蚶胃含物的浮游生物主要成分是硅藻,其中数量较多的是舟 形藻、圆筛藻、直链藻、双菱藻、曲舟藻和骨条藻。

3.繁殖与生长(图12-8)

(1)繁殖:

1.壳顶幼虫0.15×0.19 mm 2.壳顶幼虫0.18 mm×0.14 mm 3.成熟幼虫0.25 mm×0.19 mm

4.初期稚贝0.28 mm×0.21 mm 5.稚贝0.44 mm×0.28 mm 6.稚贝0.94 mm×0.54 mm

7.稚贝3.3 mm×1.8 mm 8.稚贝13.5 mm×9 mm 9.幼贝48 mm×37 mm

图12-8 魁蚶浮游幼虫及稚贝发育

1)繁殖季节:6~10月为繁殖期,盛期为7~8月。产卵水温为18℃~24℃。

2)雌、雄鉴别:魁蚶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雌性性腺桃红色,雄性性腺乳白色或淡黄 色。

3)精、卵形态和大小:卵径56~65 μm;精子头部前端尖,长约5 μm,尾部长约 50 μm。

4)胚胎发育:在22℃~25℃下,受精后45 min放出第一极体,7 h发育至囊胚期, 15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期,22 h进入面盘幼虫期。水温低,发育相对较慢。见表12- 13。

表12-13 魁蚶的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魏利平,1990)

发育阶段 发育时间 水温(℃) 壳长×壳高(μm) 备 注
受精卵 0 21.2 卵径58.6  
4细胞期 1 h 45 min      
8细胞期 2 h 20 min 20.9    
多细胞期 5 h 10 min 20.6    
原肠胚 9 h 20 min 20.6   胚胎在膜内旋转
担轮幼虫 18 h 30 min 20.4   向水面浮起
D形幼虫 32 h 20.7 82×70 消化道未形成
D形幼虫 2 d 20.9 90×75 幼虫开始摄食
壳顶初期 10 d 22.8 120×98 壳顶突起,幼虫两侧对称
壳顶中期 16 d 23.8 156×124 面盘发达,浮游能力强
壳顶后期 22 d 23.2 204×168.2 有眼点,足发达,壳顶非常隆起
初期稚贝 24 d 23.4 256×202 面盘退化消失,分泌次生壳
稚贝 28 d 23.8 384×236 附着生活,出现放射肋

5)幼虫生长:10~23 d幼虫壳长达190 μm,足已很发达,进入匍匐幼虫期。

6)变态:即将变态的幼虫长250 μm左右,此时贝壳前后细长,前端尖,铰合部呈一直 线,前、后各有7~8个栉状齿,壳面黄色,表面生刚毛,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线比毛蚶 多,14~15条。平衡器及眼点均可看见。至面盘完全退化后,转入附着生活,并分泌出钙 质的次生壳。

魁蚶稚贝的形态与毛蚶近似,初期近似长方形,以后渐渐长成成体形状。

7)稚贝生长:魁蚶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附着生活阶段,才能转入埋栖生活。其大小因地 区而不同。东京湾的魁蚶壳长达40~50 μm时转入埋栖。而博多湾在发生3个月,壳长 30 mm时就进入埋栖生活。

(2)生长:魁蚶的生长较快,据平松报道日本福港湾产的魁蚶1年壳长达61 mm,2年 为78 mm,3年为90 mm,4年为105 mm。最大的魁蚶壳长可达15 cm,体重800多克。 魁蚶的寿命可达10~15年。

二、魁蚶的人工育苗及其中间培育

1.亲蚶的选择

常温育苗在6月下旬~7月中旬进行。当海区水温12℃~20℃时,选壳长6~8 cm、 外形完整的3龄以上的魁蚶作亲蚶。此时,室内水温一般可达到15℃~24℃。

亲蚶入池前,将壳面带孔的个体剔出,然后清除表面的污损生物和杂质,用一定浓度 的高锰酸钾消毒后,开始亲蚶蓄养。蓄养时间一般为10 d左右。

2.亲蚶蓄养

(1)蓄养方式:采用浮动网箱、网笼或直接放在池底的方式进行蓄养。网箱蓄养的方 式,操作方便,水质控制稳定,是最理想的方式。放养密度一般为50~60个/平方米。

(2)水温:控制在15℃~24℃。一般地,低于20℃,生殖细胞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高于 20℃,生殖细胞则快速成熟。当水温超过20℃,注意观察池内亲蚶的活动和性腺发育程 度,及时采卵。一般22℃~23℃下,蓄养3 d左右即可得到自然排放的精、卵。

(3)饵料:亲蚶蓄养的基础,其种类和数量对亲蚶性腺发育影响较大。三角褐指藻、小 新月菱形藻、等鞭藻和塔胞藻等单胞藻是亲蚶促熟的优良饵料。混合投喂,日投喂量30 ×106细胞/毫升。

单胞藻供应不足时,可用鼠尾藻等大型褐藻类的榨取液或酶解紫菜的细胞来代替;或 用螺旋藻、豆粉、地瓜淀粉和市售鲜酵母作代用饵。

在混合投喂的同时,如果添加光合细菌,可以很好地弥补单胞藻缺乏的蛋氨酸和半胱 氨酸;这对性腺的健康快速发育有很大的好处。

(4)水质更新:日换水量100%~300%,分3~6次。前期,1~2 d换池一次,采取大 换水的方式更新池水;后期采取大换水、长流水和吸底相结合的换水方式,确保水环境的 稳定。

(5)充气:连续微量充气。

(6)理化因子控制:光照200~500 lx,盐度25~32,pH值为7.8~8.2,COD≤1.2, DO≥5.0,NH4+-N≤1 mg/L。

(7)防病:亲蚶池的防病要从亲蚶入池开始,用(5~10)×10-6高锰酸钾浸泡亲蚶5~ 10 min,再以新鲜海水透洗2~3遍。亲蚶池可用2×10-6青霉素和4×10-6链霉素联合 泼洒,也可以泼洒2×10-6氯霉素或2×10-6土霉素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单胞藻培养采取一次培养的方法,防止单胞藻的老化,间接防止亲蚶池病原的繁殖。 投喂前,向藻池联合泼洒6×10-6的青霉素和3×10-6的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 果。

3.采卵

当亲蚶性腺发育成熟时,需立即采卵。

(1)自然获卵:采用精、卵自然排放法。为防止精子过多,发现雄蚶排精时,立即将其 挑出。这种方法获得的受精卵质量最好,胚胎发育同步,幼虫培育顺利。

(2)诱导获卵:

1)阴干—流水刺激:阴干2 h,流水0.5~1 h。放回采卵池后1 h左右,即可发现亲蚶 产卵、排精。

2)精液诱导排卵:亲蚶移至新备的池水中,泼洒精液诱导亲蚶产卵。

3)强氯精处理:把新鲜的海水,用强氯精处理2 h后,再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暴气1 h 后,将亲蚶移到处理池中待产。一般1 h后,亲蚶即可排放精、卵。

4.洗卵与孵化

在亲蚶排放精、卵时,把亲蚶放在网箱中进行。少量雄蚶排精时,不需将其立即取出 采卵池;待池水中精子达到一定数量时,只要发现再有雄蚶排精,则必须立即将其挑出,以 避免池水中精液过多,影响孵化率和胚胎的健康发育。如果池水中精液过多,则需洗卵。

魁蚶的卵子属沉性卵,这就使得洗卵操作变得比较方便易行。一般地,根据池水中精 液的多少,可洗卵1~3次。

孵化过程中,连续微量充气。必要时施加1×10-6氯霉素或2×10-6青霉素抑制微生 物的大量繁殖,保证胚胎的健康孵化。

5.选幼

水温23℃~25℃条件下,受精卵经18 h发育至D形幼虫。一到D形幼虫,要立即选 幼。

为防止孵化池水繁殖病原菌,孵化池水可使用2×10-6青霉素和1×10-6链霉素联合 泼洒,也可以使用(1~2)×10-6氯霉素或(2~3)×10-6土霉素全池泼洒。

6.幼虫培育

(1)幼虫培育时间:在22℃~25℃,幼虫培育时间为15 d左右。壳长达到210~240 μm,幼虫陆续出现眼点。

(2)培育密度:前期幼虫的培养密度以10~20个/毫升为宜;随着个体的生长,密度逐 渐为5~8个/毫升。

(3)饵料:等鞭藻个体较小,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营养相对齐全,为魁蚶幼虫 良好的开口饵料。

常用的饵料为等鞭藻(如3011,3012,8701等)、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塔胞藻、 扁藻等。

根据幼虫培育密度和日换水量的不同,幼虫培育期间的日投喂量控制在(3~15)× 104细胞/毫升,日投喂4~8次。

在混合投喂单胞藻的同时,如果添加适量的光合细菌,可以很好地保障幼虫所需的营 养和生理活性物质。

(4)水质更新

①换池:在整个幼虫培育阶段,至少换池3次。

②换水:日换水量150%~300%,分2~6次。前期,采取大换水的方式更新池水;后 期采取大换水、长流水相结合的换水方式,促进幼虫的分布、上浮。

③吸底:不提倡通过吸底的方式清除池底的污物。培育池使用2~3 d后,池子底部 很快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生物氧化膜,这种膜主要由有益微生物构成,对降解有机物起着 积极的作用。此时,如果进行吸底操作,则会破坏生物膜,使得膜下的污物溶解或浮起到 池水中,增加池水的氨氮和化学耗氧量,对幼虫造成较大的危害。

(5)充气:连续微量充气。

(6)理化因子控制:水温22℃~25℃,光照200 lx以下,盐度25~32,pH值为7.8~ 8.2,COD≤1.2,DO≥5.0,NH4+-N≤100 μg/L。

(7)防病:参照泥蚶人工育苗的防病措施。

(8)日常检查:每天取样测量幼虫的密度与生长情况;检查幼虫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池 底幼虫的质量和存活情况;检查幼虫消化盲囊的饱满度、颜色、内部食物颗粒的转动情况; 检查水中的残饵量,根据残饵的有无和数量调整投喂;水质检查,如水色、透明度(或浊度) 和其他理化因子;检查水中原生动物、桡足类、微生物等敌害生物。

7.附苗

后期壳顶幼虫发育到220 μm以后,即结束浮游生活,变态后转为底栖生活。此时, 需适时投放附着基。

(1)附着基种类:红棕绳苗帘(棕绳直径0.5 cm)和聚乙烯网片(1 000~2 000扣/片) 是魁蚶眼点幼虫良好的附着基。

(2)附着基处理:棕绳含有大量的鞣酸,必须经过浸泡、蒸煮、捶打、搓洗和曝晒等步骤 的处理。浸泡时,可施加0.05%~0.1%的氢氧化钠,加快棕绳鞣酸的碱化。处理后的棕 绳,其pH值需高出自然海水0.1~0.2个pH单位。最后,编帘待用。

聚乙烯网片的处理相对简单。首先,网衣表面需要毛化处理;然后用0.05%的氢氧 化钠浸泡或蒸煮。搓洗干净后,测量pH值,同样使网衣表面的pH值高出自然海水0.1 ~0.2个pH单位。

(3)附着基投放时间:当眼点幼虫100%出现眼点,壳缘变厚,30%个体的足开始伸 缩,水中出现类似蜘蛛网样的丝状胶黏物质时,立即投放处理好的棕帘采苗。

(4)附着基投放数量:直径0.5 cm棕帘,投放量为800~1 200 m/m3。如使用1 000 扣/片的聚乙烯网片,需投放20~50片/立方米。

8.稚贝培育

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4~6次,大换水和长流水相配合;增加投饵量;日投喂量(20~ 40)×104细胞/毫升,促进稚贝快速生长;适当加大充气量;严格预防原生动物、桡足类和 真菌等敌害和病原生物泛滥;出池前,逐渐增加光照强度,对蚶苗进行室外适应性锻炼。

9.稚贝出池和苗种的中间培育

稚贝在培育10~15 d后,壳长达到700 μm以上时,可出池下海,开始苗种的中间过 渡时期(或称为保苗)。这一时期的培养,目的在于把稚贝培养到0.5 cm商品苗。

(1)海区选择:选择风浪小、水流平稳畅通、浊度小、无污染、饵料丰富、水深5 m以上 的海区作为保苗海区。

(2)挂养水层:2~3 m。

(3)保苗器材和方法:

1)网袋:前期可使用40~60目的筛网,规格依附着基的大小和附苗数量确定,一般规 格为40 cm×30 cm,每袋放养规格为700 μm左右的稚贝(1~5)×104粒。后期使用30~ 18目的网袋或密眼网笼,每袋放养2 000粒左右。

2)网箱:一般保苗前期采用,多用在虾池保苗。网箱的四周和箱底用40~60目纱网 缝制而成,上面开口,内置竹制或金属框架作为网箱的支撑。保苗时,将附着基吊挂在网 箱内,保苗率较高。这种器材保苗的空间大、水交换流畅,但抗风浪能力差。

3)塑料筒或玻璃钢筒:为提高保苗率,多用在保苗的前期;保苗的时间不宜太久。直 径约25 cm,长约60 cm,两端封以40~60目的纱网,附着基固定在筒内。这种保苗器材, 由于水的更新能力低,对于附苗密度大的附着基,保苗的危险很大,经常出现苗被“闷死” 的现象。

4)密眼网笼:主要用于保苗的后期。一般用8~18目的网笼盘和密眼机织网衣做成 6~20层不等。这种器材的通水性很好,可以提高保苗质量和苗种规格;建议在保苗的后 期使用这种器材。

10.苗种的中间育成

苗种的中间育成又叫苗种的暂养,指将壳长0.5 cm商品苗培养成壳长1.5 cm左右 幼贝的过程。

(1)海区:选择海星、沙蚕和蟹类少的海区。与保苗海区相比,一般较远离岸边。

(2)挂养水层:2~8 m水深有利于器材抗风浪。

(3)方法:主要有吊笼和吊袋等育成方法。

1)吊笼育成:网目为10~20目,分为6~7层,直径30 cm,层间距15 cm。壳长小于1 cm时,每层放500~1 000个;壳长大于1 cm时,每层放300~500个。一个长约60 m筏 架挂养100笼。

2)吊袋育成:网目为18目左右,规格为30 cm×40 cm。壳长小于1 cm的魁蚶苗,每 袋放300~500个,10袋为1串,1个筏架挂养100~120串。这种器材,适于壳长小于 1 cm苗种。

(4)育成期间的海上管理:

1)及时分苗,合理密养。

2)夏季,水温较高,光线较强,藻类繁殖生长快,对网袋易造成污附,需及时调整水层。

3)经常洗刷网笼,清除淤泥及附着生物。

4)经常检查浮梗、浮球、吊绳、网笼等的安全。

5)防台风。台风来前,加大坠石,下沉筏架,采取吊漂方式抗御风浪的袭击。

6)防敌害。海星、沙蚕和蟹类是魁蚶苗种中间育成的天敌,需经常清理网袋或网笼中 的敌害,确保育成安全。

三、魁蚶的半人工采苗

(1)国外情况:日本1902年曾进行魁蚶的移植工作,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取得较 大的进展。目前日本已积极地建立魁蚶增殖基地,进行大量的生产。采苗一般是用杉树 枝垂挂在海中,进行半人工附苗。1966年后采用扇贝洋葱袋,取得更好的结果。为确保 使袋内水流畅通,袋内装有弹性的奈伦或鲑鱼流网旧网片,使网袋膨胀起来。

(2)国内情况:在我国,魁蚶的半人工采苗,可利用扇贝半人工采苗袋(网目1.5 mm 左右,制成40 cm×25 cm的乙烯网袋),内放废旧网衣,或利用双层网袋进行采苗。每串 采苗器可垂挂40个袋。试验结果以袋内装网衣方法好(表12-14)。

表12-14 魁蚶不同时间、不同方法采苗效果比较表(长岛砣矶,1990)

采苗方法

采苗

数(粒)

投放时间

袋套袋法 袋内装网衣法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7月20日

7月28日

289

308

115

164

202

236

341

258

185

216

263

292

7月下旬投放采苗器,于11月下旬蚶苗规格可达1~2 cm。

魁蚶半人工采苗中,应选择理想采苗海区:亲蚶资源丰富,浮泥少,透明度大(3.5~7 m),海水密度为1.020~1.022,pH值为8.10~8.27,有回湾流或往复流。

在山东长岛,魁蚶半人工采苗水层的深度超过1.7 m,以5~9 m为最好。在适宜时 间和适宜水层中,采苗效果好。1991年8月2日,山东长岛砣矶通过采苗袋(50 cm×30 cm)采苗,单袋最高采苗量达1 300只,一般为400~500只/袋。

采苗器投放后,需加强海上管理,检查浮力、坠石是否正常,采苗器是否缠绕,架子是 否安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采苗器的投放时间和深度因地而异,应在魁蚶繁殖盛期投入。

四、魁蚶的养殖

在日本的青森湾,用杉叶采苗后有的直到第2年春天再移向增殖场,有的当年冬天就 把采苗的杉叶及贝苗一起投到增殖场。

采用垂下式笼养的方式死亡率较大,原因是把生活于底泥中的魁蚶,移植到悬空摇晃 的垂下养殖笼里不符合魁蚶的生理、生态要求。垂下养殖的魁蚶壳肉发白,丧失了原有的 色泽,降低了价值。1974年改用养殖鲍的塑料笼,笼底铺上塑料布,装上海泥,再装入魁 蚶,沉入海底,利用简单的海底延绳法进行养殖,效果较好,成活率高达80%~95%。

在我国,已经开展底播放养,特别是与海带、裙带菜等藻类混养。筏式养殖藻类,底播 魁蚶,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可采用网笼(类似扇贝网笼)进行筏式养殖, 为防魁蚶滚动、摩擦,影响生长,在每层隔盘加少许网片,并加坠石以防网笼浮动和魁蚶滚 动。也有采用网床方式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筏养有垂下式笼养、垂下式网袋包养和网床养殖3种方法。

笼养的方法与扇贝养殖的方法基本相同;但为防止笼内魁蚶滚动、互相摩擦,影响生 长和存活,可在每层隔盘加少许废旧的网衣,或笼下加坠石缓冲网笼的摆动和魁蚶的滚 动。

网袋包养和网床养殖的方法都是为缓冲魁蚶的滚动摩擦造成的损伤、死亡而设计的。

上述3种养殖方法,魁蚶的成活率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且个体规格较小。为解 决这个问题,现在多采用筏养和底播相结合的方法。筏养魁蚶壳长达5 cm左右时,将魁 蚶转入海底进行底播养殖,进一步增加魁蚶的规格。这种联合养殖的方法既解决了筏养 魁蚶长不大的困难,又避免了单一底播时,小苗遭到强敌侵袭和成活率严重低下的问题。

五、赤贝肉的加工

将新鲜魁蚶,经过水洗、开壳、剥离软体部、洗清、切制、称量、速冻、镀冰衣、包装等工 序,即可加工成蝴蝶状赤贝肉。可供出口,也可内销。

魁蚶冷冻加工:

(1)冻蝴蝶贝:将原料低温保活(在0℃~6℃条件下,可保活22 d,成活率在90%以 上),经洗涤,破壳取肉、取斧足,再洗净、开片去脏整形,经分选、称重、装盘,进行预冷、速 冻,然后脱盘、包装、冷藏。

取出斧足及时用冰水初洗,除去黏液及血污。将斧足平放操作案上,从背部进刀切成 两片,保留斧足冠部,使其两片相连、对称,成蝴蝶状。除去斧足上的内脏,切去不整齐的 边角及残膜,不得带黑脏或红色肉体及贝卵。用贝肉3%的细食盐用手搅拌10 s左右,搓 洗去贝肉表面黏液,再用冰水冲洗后盛入筛中沥去水分。

用平板速冻机或在速冻间冻结,温度应在-25℃以下,冻块中心温度达-15℃时终止 冻结,冻结时间必须在12 h以内。要求用真空包装或无毒塑料袋热合封口包装。

(2)全冻赤贝肉:加工时将原料洗涤后,破壳取肉,再清洗,进行分选、称重、装盘,经速 冻、脱盘、镀上冰衣,包装、冷藏。

破壳取肉的方法与加工蝴蝶贝相同。取肉时不要使外套肌、闭壳肌与斧足脱离。用 浸水法或淋水法进行脱盘,水温调节在15℃左右为宜,操作要仔细,防止擦伤和断裂。在 低温包装间包装,逐块检查外观状况,对冰衣不良或有裂痕者要剔出,重镀冰衣。装袋时 应核对规格,折严袋口以防止错袋、混袋。装箱后刷胶封箱并加封封口纸,箱端印刷规格、 代号并及时入库储藏。冷藏温度保持在-1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