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第三节 泥蚶的繁殖与生长

2023-02-16

一、繁殖

1.繁殖期

泥蚶属卵生型贝类,一般认为2龄蚶就可达到性成熟。它的生殖细胞渐次成熟、分批 排放,属于多次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放4~5次,每次间隔半个月。在适宜的条 件下,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后,经过一段浮游 期才能沉降到滩面,附着变态成稚贝。再经过1个多月后进入蚶苗期。

据观察,泥蚶的生殖力较强。壳长3 cm的亲蚶,在人工催产后,每只每次可产卵340 万粒。

在我国沿海,泥蚶的繁殖季节随地区的变化而不同。山东沿海为7~8月,盛期是7 月底8月初。浙江沿海为6月下旬~8月,盛期是7月。福建南部地区为8月下旬~10 月,盛期是9月。广东一般为8~11月,盛期是9~10月。产卵水温多为25℃~28℃。

2.性腺发育

泥蚶属雌雄异体。泥蚶的生殖腺成熟时充满内脏团两侧,性腺成熟时,从软体部外观 颜色上可以分出其性别,雌性呈橘黄色,雄性为浅黄色。非繁殖季节,性别不易辨认,软体 部为浅黄色。从切片观察,性腺的发育分为5个时期:

(1)恢复增殖期:外观上难以分辨雌、雄。切片观察,雌的泡囊排列紧密,形状大小不 太规则,泡囊壁上开始出现生殖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清晰,此时尚有极少量处于裂解状态 的卵子。雄性个体泡囊壁上可以看到1~3层的精原细胞。由于个体发育的不平衡性,有 的个体有极少量的精母细胞存在,此时无精细胞存在。

(2)生长期:外观难以分辨雌、雄,卵母细胞逐渐向泡囊腔突出,卵柄逐渐拉长,有少数 卵脱离泡囊壁,到泡囊中央。雄性泡囊内有大量的精母细胞和精细胞出现,在个别泡囊内 已有少量精子出现。

(3)成熟期:从软体部颜色可分辨出性别,雌性一般呈橘红色,雄性呈浅黄色。成熟卵 子脱离泡囊壁,充满了整个泡囊腔,卵内卵黄物质分布均匀,由于卵子互相挤压,其形状呈 不规则状。雄性泡囊内几乎充满精细胞和精子,精子在泡囊腔中辐射排列,头部朝向泡囊 壁,尾部鞭毛伸向泡囊腔中央,鞭毛集中成束。

(4)排放期:软体部消瘦。排放后的个体,其性腺呈水泡状。泡囊内成熟卵明显减少, 由于排放而使大部分泡囊出现半空现象。雄性泡囊精子数目大大减少,使得泡囊大部分 中空,仅残留部分精母细胞及精细胞。

(5)耗尽期:外表不能分辨雌、雄。雌性个体泡囊中空,少数个体在泡囊内残留有成熟 卵,正处于裂解退化状态,泡囊大小及形状不规则,有些已支离破碎,另外在泡囊壁上还有 残留的卵母细胞。雄性个体泡囊内精子已全部排空,仅有极少数个体泡囊内仍残留有少 量精子。

泥蚶成熟期的水温、滩温较高(表12-2)。排放期内水温大致同成熟期。随着季节的 推移,水温逐渐下降,性腺进入耗尽期。泥滩结冰后,性腺发育基本停止。当泥滩温度逐 渐升高时,性腺又开始发育而进入增殖期,随着水温的继续升高,进入生长期。

表12-2 泥蚶性腺发育与水温、滩温的关系

期别 滞水温度(℃) 滩温(℃)
恢复增殖期 -3.5~8.6 -3~7.5
生长期 17~29 15~27
成熟期 24~33 23~30
排放期 23~33 22~30
耗尽休止期 23~3.5 22~-3

3.泥蚶的发生

泥蚶的卵子很小,成熟卵的直径为60 μm左右。受精后的卵子产生极体进行第1次 分裂,后经2,4,8,16,32细胞期进入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发育至面盘幼虫期时,2片透明的幼虫壳出现,个体大小为83 μm×64 μm。经6~7 d的发育,幼虫壳顶开始隆起,近似椭圆形,称为壳顶幼虫初期。此后,随着个体的生长, 幼虫壳渐趋明显。8~11 d幼虫壳长142~157 μm,壳高116~133 μm,达壳顶幼虫期。 第13~14 d幼虫足部能自由伸缩和爬行,达匍匐幼虫期。个体壳长168.7 μm,壳高142 μm。15~16 d,幼虫面盘萎缩,开始营底栖生活,变态为稚贝。刚附着变态的稚贝个体很 小,仅有180 μm左右,壳表放射肋尚未出现。再经4~6 d的培育,壳表可见放射肋,这时 稚贝的壳长190~250 μm。壳长达264.6 μm的稚贝,壳表已十分清晰,近似成蚶的壳形 (表12-3、图12-3)。

1.精子 2.成熟卵 3.受精卵 4.第一极体出现 5.极叶出现 6.2细胞

7.4细胞 8.囊胚期 9.担轮幼虫 10.直线铰合幼虫 11.壳顶幼虫

12.刚变态的稚贝 13.稚贝

图12-3 泥蚶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表12-3 泥蚶的胚胎和幼虫的发生 (水温26℃~31℃ 密度1.017 5~1.021)(汕尾,1974年9月)

发育时期 受精后 大小(μm) 发育时期 受精后 大小(μm)
第一极体

第二极体

2细胞期

4细胞期

8细胞期

16细胞期

32细胞期

桑葚期

5 min

15 min

30 min

43 min

48 min

1 h 5 min

1 h 15 min

2 h 40 min

卵径56.5 原肠期

担轮幼虫期

D形幼虫

壳顶幼虫初期

壳顶幼虫期

壳顶幼虫后期

匍匐幼虫期

附着变态期

3 h 27 min

6 h

13 h 20 min

6~7 d

8~9 d

10~11 d

13~14 d

15~16 d

67.5×65

67.5×63

86.3×63.7

136×113

142×116

157×133

168.7×142

183.7×157.5

囊胚期 3 h 5 min 67.55×65

4.诱导剂对泥蚶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

利用氨基酸类、儿茶酚胺类、胆碱类、离子类等8种诱导剂进行了泥蚶附着变态的诱 导实验(表12-4),实验幼虫平均壳长195 μm,分别测试了8种药物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 处理对幼虫附着变态及存活率的影响。

表12-4 泥蚶幼虫附着变态的8种化学诱导物(引自黄凤鹏、方建光等)

类别 名称 英文名 缩写代号 相对分子质量 处理剂量
氨基酸类 丙氨酸

色氨酸

r-氨基酸

DL-a-alanine DL-Tryptaphan r-aminobutyric acid Ala Try

GABA

89.09

204.23

103.20

10-7~10-3 mol/L

10-7~10-3 mol/L

10-7~10-3 mol/L

儿茶酚胺类 3-羟酪胺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3-hydroxy-tyramine epinephrine

L-noradrenalin

3-HT*

EPI NE

189.64

183.20

169.18

10-7~10-3 mol/L

10-7~10-3 mol/L

10-7~10-3 mol/L

胆碱类 氯化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chloride Ach 181.67 10-7~10-3 mol/L
离子类 氯化钾 potassium chloride KCl 74.55 10-7~10-3 mol/L

*3-HT(3-羟酪胺)即Dapamine(多巴胺)。

实验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泥蚶幼虫附着变态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3-HT、 EPI和NE对幼虫的变态诱导作用极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广;KCl和Ala的诱导作用较 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窄。而Try、GABA和Ach只有某些浓度组的诱导效果明显,诱导 率对浓度的依赖性较强。从单个处理的结果看,0.1 mmol/L的Ala、0.1 mmol/L的 GABA和10 μmol/L的EPI诱导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提高12%以上。从 Ala、GABA和EPI 3种最有效的诱导药物来看,除32 h的诱导效果不理想外,其余处理 时间的效果均较好。总的看来,处理时间不超过8 h的诱导效果较好。其中用10 μmol/L 的Ala处理1~4 h,10 μmol/L的EPI处理4 h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提高 25%以上。8种药物中,只有Try表现出对幼虫明显的毒性影响,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 长,幼虫的死亡率越高。用0.1 mmol/L的Try处理幼虫3 h,死亡率高达89%。

二、生长

泥蚶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贝类,一般生长3年或4年方能达到商品规格。泥蚶的生长 速度与环境的水温、饵料、潮区、底质和密度有密切关系。

从水温来看,泥蚶适于高水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山东省的泥蚶冬季停止生 长,至次年5月中旬贝壳开始生长(此时月平均水温约在14℃)。8~10月生长最快,11 月初当水温降到14℃以下时,生长速度急剧减慢。由于我国沿海各地水温不同,其生长 速度不一样。从表12-5中可以看出泥蚶在水温较高的南方生长较快。

表12-5 山东和广东泥蚶生长速度对比表

产地 1龄 2龄 3龄
壳长(mm) 体重(g) 壳长(mm) 体重(g) 壳长(mm) 体重(g)
山东乳山

广东惠阳

14.1

21~25

0.90

2.88

21.8

28.32

3.63

6.33

27.6

33~35

6.69

8.91

泥蚶的生长速度与饵料的关系非常密切。饵料丰富,生长快,如山东乳山湾,在靠近 对虾养殖场的邹格庄采苗场,其浮游植物量为144×106/m3,入冬前蚶苗最大壳长达8.2 mm,最小3.6 mm,平均4.8 mm;而离对虾养殖场较远的秦家庄采苗场,浮游植物量为11 ×106/m3,入冬前蚶苗的最大壳长仅5.1 mm,最小2.4 mm,平均3.8 mm。

表12-6 不同潮区泥蚶生长比较表

年龄

项目

潮区

站号

当年蚶苗 1龄 2龄 3龄
平均

壳长

(mm)

平均

体重

(g)

500 g

粒数

(万粒)

平均

壳长

(mm)

平均

体重

(g)

500 g

粒数

(万粒)

平均

壳长

(mm)

平均

体重

(g)

500 g

粒数

(万粒)

平均

壳长

(mm)

平均

体重

(g)

500 g

粒数

(万粒)

1

2

3

4

5

6

7

8

低上

中下

中下

中中

中中

中上

中上

中上

3.63

3.58

2.86

2.61

2.58

2.30

2.12

2.20

0.017 0

0.015 3

0.008 4

0.006 2

0.006 0

0.004 6

0.002 8

0.003 5

2.9

3.3

6.0

8.1

8.3

10.9

17.9

14.2

18.4

16.3

14.7

13.3

11.4

11.2

9.4

10.3

2.03

1.49

1.11

0.82

0.59

0.49

0.28

0.42

246

333

450

610

704

1 020

1 790

1 190

27.2

23.9

22.7

22.1

21.3

19.8

17.8

19.7

6.95

4.64

3.85

3.57

3.33

2.77

1.83

2.48

72

108

130

140

150

177

270

202

30.9

30.6

29.6

28.2

27.7

24.3

24.4

24.9

9.82

9.15

8.16

7.14

6.90

4.66

4.86

4.97

51

55

61

70

72

107

103

101

平均 2.74 0.008 6.2 14.1 0.90 553 21.8 3.68 136 27.6 6.96

泥蚶的生长与其所分布的潮区有密切关系。表12-6是乳山湾秦家庄海滩,由低潮区 向上每隔100 m为1个站的调查情况。从表中可明显看出泥蚶的生长与潮区有密切的关 系。随潮区的升高,泥蚶的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即便是相隔100 m的距离,都有较大的差 别。以1龄蚶为例,低潮区上层(1站)泥蚶的重量是中潮区上层(7站)的8倍,相差甚大。 这是在选择养成场时应注意的问题。

泥蚶的生长与其所栖息环境的底质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内湾有软泥的海滩,有机物 质多,底栖硅藻也多,泥蚶生长良好。与此相反,靠近湾口的砂质海滩,虽然也有蚶苗附 着,但生长慢得多。所以,泥蚶的养成场一般选择内湾的软泥海滩。

养殖的方式和密度对泥蚶生长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蓄水稀养方式长得好。北方自 然生长的泥蚶3龄可达商品规格。在人工密养时,往往需要4~5年才能达到出售的规 格。这是考虑养成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泥蚶生长与潮区、底质以及养殖密度的关系,实际上都与饵料的丰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