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第三节 缢蛏的繁殖与生长

2023-02-16

一、繁殖

(1)缢蛏生殖腺的发育过程:在福建的调查中发现可分为五个时期:形成期、生长期、 成熟期、放散期和耗尽期。

1)形成期:内脏团堆积很厚的结缔组织,滤泡沿着结缔组织逐渐形成,滤胞壁的生殖 原细胞分裂成生殖母细胞,中肠可见。发育时间为6月下旬至8月下旬。月平均水温为 26.6℃~29.2℃。

2)生长期:内脏团滤胞数量增多,逐渐形成葡萄状,分布范围广,结缔组织相应减少。 滤胞内生殖细胞处在分化形成状态,生殖细胞增多,并可看到少量成熟的生殖细胞。在显 微镜下可看到卵母细胞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有长柄,卵原生质少,卵膜区大。精子不太活 动。发育时间为8月~9月上旬,月平均水温29.3℃~27.5℃。

3)成熟期:生殖腺很饱满,滤胞多而密,分布广,几乎布满整个足上部内脏团,并覆盖 至消化腺及中肠。生殖母细胞分化形成精卵细胞者增多,可看到大量成熟的游离的精、卵 细胞。在显微镜下,成熟的卵细胞多为球形或近椭球形,卵膜区缩小不明显,原生质充满 整个细胞,胚核内的核仁明显,精子头尾部明显,很活泼。发育时间为9月~10月上旬, 月平均水温为27.5℃~23.5℃。

4)放散期:放散前滤胞腔内充满许多成熟的生殖细胞。放散后成熟的生殖细胞减少, 滤胞空腔大,许多生殖母细胞沿着胞壁正在向着滤胞腔突出,发育分化形成成熟的生殖细 胞。发育时间为10月~11月中旬,月平均水温为23.5℃~19℃。

5)耗尽期:软体部非常消瘦,呈半透明,性别不明,滤胞空虚,余留少量生殖细胞。滤 胞分布疏松呈树枝状,胞壁薄,生殖母细胞停止形成和发育。此期时间为11月中旬~12 月,月平均水温19℃~15℃。

(2)繁殖季节:缢蛏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在外观上区别不出雌、雄,而在性成熟时雌 的生殖腺呈米黄色,雄的呈乳白色。性比近于1:1。缢蛏性成熟季节依地区而异,我国 北方的比南方的早。辽宁沿海6~8月是繁殖季节,山东沿海是8~10月,盛期为9月。 浙江沿海,缢蛏繁殖期为9~11月,盛期为10月,主要是“秋分”、“寒露”、“霜降”和“立 冬”,四批排放。各批产卵量的大小依当时海区的理化环境条件而定。

(3)产卵量:一个体长5 cm的个体,性腺充分成熟时,其怀卵量约100万粒。缢蛏为 分批产卵,每次产卵量20万粒左右。缢蛏产卵时上升到洞口,伸出水管,生殖细胞从出水 管徐徐上冒,然后扩散到海水中。

缢蛏产卵时,受外界温度、光照和水流的影响较大。在繁殖季节,如遇冷空气侵袭,温 度骤然下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缢蛏便会大量产卵,如水温下降到20℃以下排放率、产卵 量以及胚胎发育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静止水域中,性成熟的缢蛏也不会产卵,而在夜间 大潮退潮时很易产卵,一般在退潮时的黎明前2~3 h产卵。

二、发生(图11-6)

图11-6 缢蛏的胚胎和幼虫发生

1.精子的构造 2.卵子 3.受精卵 4.Pb1出现 5.Pb2出现 6.第1次分裂 7.第2次分裂

8.第3次分裂 9.第4次分裂 10.第5次分裂 11.第6次分裂 12.囊胚期 13.担轮幼虫前期

14.担轮幼虫中期 15.担轮幼虫后期 16.D形幼虫 17.壳顶幼虫初期 18.壳顶幼虫中期

19.壳顶幼虫后期 20.匍匐幼虫 21.稚贝(初形成) 22.稚贝(单水管)(363 μm×294 μm)

23.稚贝(双水管)(1 428 μm×789 μm) 24.稚贝(双水管)(2 855 μm×1 513 μm)

图11-6 缢蛏的胚胎和幼虫发生(续)

1.精子和卵子

精子:缢蛏的精子分为顶体、头部、颈部和尾部。顶体细长,达10μm,前端略微膨大呈 锥状,其长度为2 μm。头部近球形,4 μm。颈部由4个线粒球构成。尾部细长,达50 μm。

卵子:成熟的缢蛏卵子呈球形,卵径最小84 μm,最大92.4 μm,平均为88.2 μm。若 以低温刺激催产或解剖取得卵子,其形状除球形外还有椭球形和不规则形。在不同情况 下取得的卵子,不但形状、大小有差异,受精率、胚胎发育也不一样。常温流水催产的受精 率高,胚胎正常发育,胚体能正常进入壳顶期。低温催产的受精率低,胚胎发育出现畸形。 解剖的卵胚泡清楚,不易受精,以0.01%~0.03%氨海水浸泡10 min,可以受精。但低温 催产及解剖氨水处理的,胚胎发育差,大多难培育到壳顶期。

2.胚胎发育(表11-2)

卵子排到海水中与精子接触后即行受精。受精卵产生一层透明的受精膜,卵核模糊。 受精后8~15 min,在卵子动物极出现第一极体。15~28 min后在第一极体下方冒出一 个比第一极体稍大的第二极体,接着从动物极到植物极纵裂,分为大小不等的2个分裂 球。第2次分裂是横分裂,分裂为1大3小的4个细胞。以后胚体每分裂一次,分裂球增 加一倍,为8细胞、16细胞、32细胞,经六次分裂胚体成桑葚期。卵裂继续,胚体发育成为 圆球形,周身长出细小纤毛,开始在水中做旋转运动为囊胚期。胚体继续发育,经7~8 h,便长出一纤毛环,中央具鞭毛束,成为担轮幼虫。这时幼虫能在水中做直线运动。当 胚体发育到面盘形成,D形贝壳披盖身体,发育到这一时期历时24 h左右。

表11-2 缢蛏胚胎发育时间

采卵方法

经过时间

发育阶段

1977年10月31日

水温24.5℃,pH 8.2

海水密度1.015

流水刺激催产

1977年10月24日

水温27.5℃,pH 8.5

海水密度1.010

解剖出的卵

(0.03%氨海水浸泡10 min)

第一极体

第二极体

第1次分裂

第2次分裂

第3次分裂

第4次分裂

第5次分裂

桑葚期

囊胚期

原肠期

8 min

15 min

21 min

41 min

1 h 2 min

1 h 23 min

1 h 35 min

2 h 8 min

3 h 48 min

15 min

28 min

35 min

40 min

1 h 10 min

1 h 50 min

2 h 45 min

3 h 35 min

4 h 5 min

5 h 35 min

担轮幼虫

D形幼虫

7 h 33 min

24 h

8 h 20 min

24 h 20 min

3.幼虫发育及稚贝形态

缢蛏D形幼虫个体大小为104 μm×75 μm~124 μm×97 μm,呈灰黑色。壳前后缘 倾斜不对称,后端较前端狭小。面盘中央有一束顶鞭毛。个体在137 μm×105 μm~143 μm×106 μm,消化盲囊呈黄褐色,壳薄,半透明,生长线纤细。幼虫在150 μm×125 μm~ 154 μm×129 μm,壳顶开始隆起,铰合部具有一列紫红色微细小齿,背面观呈锯齿状,消 化盲囊由黄褐色转为鲜艳的金黄色,半透明的韧带突出呈三角形。幼虫长到190 μm左 右足长成,眼点开始出现,进入壳顶幼虫后期。经过6~9 d,幼虫长到200~210 μm,面盘 萎缩,面盘上的纤毛及鞭毛束自行脱落,幼虫结束了浮游期而下沉附着变态。成熟幼虫最 大个体为217 μm×169 μm,其贝壳形状与D形幼虫相比较,后缘较圆,前端呈截状,壳高 与壳长之比(壳高/壳长×100%)为76%~78%。

初期附着稚贝个体大小一般为210 μm×168μm~217μm×169 μm,铰合部的前后 两端出现方形的铰合板(hinge plate),足基部附近具有平行器,鳃丝2~3行。

稚贝个体大小在227 μm×184 μm就出现薄膜状入水管。体长达1 400 μm左右,半 圆形两片缘膜愈合成水管,其末端出现了三对触手,膜状出水管的长度约为入水管的两 倍。在蛏苗埕上检查到初附着的稚贝个体大小一般为230 μm~250 μm,230 μm以下是 个别的,250 μm~400 μm大小的也往往可以看到。700 μm以上的很少,但个别达到1 mm以上附着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初附着的稚贝,足丝附着力弱,在风浪袭击下,被刮起, 随着潮水特别是流急的大潮,流进苗埕下沉重新附着的结果。缢蛏浮游幼虫至幼苗的形 态变化见表11-3。

表11-3 缢蛏浮游幼虫至幼苗的形态变化

发育期 主要形态特征 发育速

度(d)

生活

习性

前期 从受精卵至孵出幼虫,体似球形,腹面稍凹,周身被有等长纤毛(约6

μm)

受精后

约6 h

中期 近似陀螺形,上端膨大的顶板中央有一鞭毛束(5~6根)长度为39

μm~83 μm,边缘有一圈较长纤毛(约25 μm长),下端中央有端纤毛

束,胚孔的对侧有壳腺

后期 胚体下端背部的胚壳,似碗状捧托胚体,软体部裸露
D形面盘幼虫 两壳瓣形成。闭壳时,软体部全被包裹,呈D形,消化道呈漏斗状,肠

呈直管状

接近1

前期 铰合部中央出现微隆起的壳顶,肠开始弯曲 2

中期 壳顶突出铰合线,壳前端钝,后端略尖,壳形呈蛋状 3
后期 壳顶更为突出,铰合线后缘有韧带。出现管状弯曲的鳃雏形,足似斧

头,能做伸缩活动,足基部有眼点

5
匍匐幼虫 壳形近似于壳顶幼虫后期,但面盘开始萎缩,且活动能力减弱,由面

盘和足交替进行,逐渐过渡到主要靠发达足部做匍匐爬行

6
稚贝 面盘退化,以至纤毛、鞭毛完全脱落,足部为唯一运动器官,足基部仍

有眼点和平衡囊。水管开始形成,逐渐由单水管至双水管

7~29

幼苗 足基部眼点退化、消失。壳形和内部结构均与成贝相似 39

4.器官的形成

(1)壳腺和壳瓣:担轮幼虫中期胚体下段背部细胞加厚、内陷,形成壳腺。随着幼虫生 长,壳腺分泌形成两片透明薄膜状胚壳,在背部为直线铰合,壳瓣靠前后闭壳肌做张开或 关闭活动。2 d后出现壳顶,随后壳顶更加突出,铰合部出现前主齿、后主齿,其后缘韧带 由最初细长隙缝,增大呈近似三角形。壳形由D形、蛋形变为近似楔形的蛏苗,且壳面有 许多条纹清晰的生长轮。

(2)顶板和面盘:从担轮幼虫中期出现的顶板,逐渐增大成为浮游幼虫的主要运动器 官——面盘。在匍匐幼虫变为稚贝的过程中,面盘逐渐萎缩,纤毛和鞭毛脱落,以至面盘 消失。

(3)外套膜:外套膜于D形面盘幼虫开始出现,由外胚层形成,紧贴于壳内面。此时 两侧外套膜缘无愈合点。5 d后,鳃的外端与外套膜后缘愈合,形成两个孔,即足孔和肛 门孔。随后肛门孔缘形成触手(即出水管的触手)和出水管。以触手为界分为圆锥形的前 段管和后段管。大约18 d后,出水管腹侧外套膜缘形成入水管的触手和入水管。蛏苗阶 段,两侧外套膜腹缘愈合,形成结构完善的“三孔型”,即前端的足孔和后端的出、入水孔。 围鳃腔边缘有外套膜肌褶和不断颤动的纤毛。足孔有许多长短不一的前外套膜触手。 出、入水管基部形成水管壁皱褶。

(4)鳃:5 d后,在眼点附近和外套膜后缘之间,有一对管状弯曲的内鳃丝,最初不具 纤毛。匍匐幼虫时,有2~3对内鳃丝,鳃纤毛做定向划动。随着个体长大,内鳃丝逐渐增 多,形成一梯形的内鳃瓣。由鳃瓣基部向下行至下缘反折上行,因此上行鳃与下行鳃在前 端相愈处形成一条沟道,且被有纤毛,被称为“食物运送沟”。显微镜下活体观察,可以看 到食物顺沟道送到口。稚贝壳长1.9 mm左右,在内鳃瓣基部出现外鳃瓣初芽。随后外 鳃瓣长度逐渐增长,宽度变大。稚贝壳长2.2 mm左右,外鳃瓣起止端界于肾管后缘和外 套膜后缘间,覆盖于内鳃瓣的外侧。后闭壳肌相对应的那段外鳃瓣最宽(约176 μm)。稚 贝发育至壳长4.27 mm的蛏苗,外鳃瓣前端已遮盖围心腔,其最宽处为488 μm。两侧内 外鳃瓣基部均系于内脏团和围心腔腹部的左、右两侧。

(5)足:3 d后,在口后缘和直肠之间出现足的组织块。5 d后,足具有伸缩能力。匍 匐幼虫时,足部发达形似高跟鞋,能做匍匐爬行。在稚贝变为蛏苗的过程中,足基部由胃 腹面往前移至前闭壳肌和口后缘。足部越来越长,呈柱形,末端膨大,具有钻砂和掘穴的 能力。

(6)眼点和平衡:5 d后,出现近似球形的眼点,由小变大。最初眼点中央无色素,尔 后逐渐布满暗灰色的色素。匍匐幼虫,在足的基部,与内脏囊和鳃内端附近,眼点和平衡 囊明显。稚贝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足部变得粗长,眼点和平衡囊位置逐渐移到足的内 方。稚贝壳长2 mm左右,眼点开始退化。直至蛏苗(壳长3.7 mm以上),眼点完全消 失,此时仍有平衡囊。

(7)幼虫肌:D形面盘幼虫开始有以下幼虫肌:①由背部沿着躯体两侧伸至面盘的面 盘缩肌,共三对,即面盘背缩肌、面盘中缩肌和面盘腹缩肌;②由背部伸向外套膜腹缘的腹 缘缩肌;③由背部伸向外套后缘的后缘缩肌;④分别在壳内面的前、后端的前、后闭壳肌; ⑤足的活动主要依靠足中肌束的收缩和伸展。

(8)消化器官:

唇瓣:稚贝壳长500 μm左右,口两侧的唇瓣开始出现。随着个体的长大,唇瓣逐渐 呈舌状往后延伸,且具有横褶和纤毛。

口:浮游幼虫阶段,面盘后缘横裂为口。面盘消失后,口裸露。唇瓣形成后,口裂和唇 瓣才组合为口。

食道:口和胃之间有一极短的管道为食道。食道壁具有不断摆动的纤毛。

胃和消化盲囊:胃为一个较大的袋状物,D形面盘幼虫开始出现色泽较淡的消化盲 囊,覆盖在胃的两侧,随后逐渐扩大成为葡萄状分支。蛏苗期,消化盲囊已扩展延伸入足 基部。

肠和肛门:从D形面盘幼虫开始出现一条短短的直管状肠,紧接于胃后方。随着个 体长大,肠变得细长盘曲,盘旋于胃的腹方。稚贝壳长300 μm以上,肠就延伸、绕入足基 部至眼点附近,再从足基部出来穿过心室,向后闭壳肌背面延伸为直肠,其末端开口为肛 门。

(9)肾管:稚贝壳长980 μm以上,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紧贴围心腔腹侧的黄绿色肾 管。其内端开口于围心腔,外端开口于鳃上腔。

(10)心脏:围心腔包裹心室和心耳而构成心脏。壳顶幼虫后期心室开始做微弱的搏 动。随着个体长大,心脏也增大,心室搏动增强,频率增大。

三、生长

人工养殖的蛏,1龄的体长4~5 cm,最大可达6 cm。2龄的体长6~7 cm,重10 g左 右。自然生长的蛏,到第4年体长可达8 cm,5年以上的可达12 cm。蛏满1龄后,体长 生长明显下降,软体部的生长加快。冬季基本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旺,秋季又 缓慢下来。5~7月贝壳生长最快,7~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

影响缢蛏生长的主要因素有:

(1)饵料:群众有“肥水”、“东洋钱水”来到时缢蛏生长迅速;埕面上长了“油泥”,缢蛏 生长好等生产实践经验。所谓的“肥水”、“东洋钱水”,即海水中繁殖有大量的浮游硅藻。 “油泥”是滩涂上大量繁殖了缢蛏的食料底栖硅藻。

缢蛏所处的潮区低,缢蛏摄食的时间长。潮流疏通,在一定时间内流经埕面的饵料生 物就相对多,增加了缢蛏摄食的机会。潮区、潮流影响缢蛏的生长,主要是增加了缢蛏摄 食的时间与机会,丰富了缢蛏的食料。

(2)水温:水温是影响缢蛏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温高低跟缢蛏生长速度有密切联 系。据观察平均水温21℃,缢蛏幼虫在海区中每天长大12 μm。在同一海区中,其他理 化因素几乎相同的情况下,而水温升到25℃,缢蛏幼虫的生长每天达17 μm。据王中元 的观察,在浙江海区中,缢蛏的生长,在春末至秋末较快,这时的水温是一年中比较适宜 的。

温度还通过底质影响缢蛏的生长,泥质埕炎夏之前缢蛏长大较快,炎夏期间生长较 差,然而泥砂或砂的埕地,缢蛏在酷暑季节也能正常生长,这与炎夏季节泥质埕闷热、砂质 埕凉爽有关。

此外,海水密度影响缢蛏的生长,在生产中显而易见,如地处闽江口的长乐梅花一带, 此地蛏埕海水密度太低,在少雨的年份有5 000千克/亩的记录,如果天气多雨海水密度 下降,缢蛏生长慢,收成会降低到一半以下。与此相反,该县江田湾海水密度太高,雨水 多,缢蛏长得快,干旱年份缢蛏歉收。由于海水密度影响缢蛏的生长,因此在养殖中,筑堤 防洪、开闸引淡、改造环境条件、调节海水密度,都是缢蛏增产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