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Peki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简介
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一个现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从事石油化工研究与开发的科技实体,也是一个对我国整个化学工业的技术发展产生过并继续发挥着广泛影响的单位。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府决定在北平组建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北平分所(稍后改称北平工业试验所),前者是当时国内与中央研究院齐名分驭理工两大科技领域最高水平研究单位。筹建负责人是著名的化工专家、留美MIT博士顾毓珍教授,他延揽专家,并启用没收的侵华日军为进行经济掠夺所设机构的部分物质条件。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含有有机、无机、电化及分析等专业的工业研究单位、集聚的专家中包括稍后继任所长的德国累斯登大学博士。皮革专家杜青晏、留法归来的有机化学专家熊启渭博士、曾韩佐张大煜先生在清华大学首创我国化学学科教育的孟广俊教授等等。可惜的是当时的国家才尝胜利之果,随即进入内战泥淖,这批愿为国效力的知识分子虽对试验所悉心组建,但社会效果显然不足,只能在起了萌发作用并迎来解放后的新机遇了!
解放后该所立即受到政府的关注,在经过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的短暂军管后,即于1949年正式转归新建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管辖,定名北京工业试验所。
在壮大组织方面,它有计划地吸收新毕业的大学生,接纳了战争年代组建于边区的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化工研究所的人员,并于1951年与原属重工业部的矿冶研究所合并成为总揽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为一体的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1952年它又接纳进了原属民族企业系统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及所属的一批有素养的科技骨干。此时的综合工业试验所虽为一个单位,但保持了并入单位各自的专业建制体系。而在人材素养上则因群英荟萃、相互切磋渗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1952年实施旨在壮大钢铁、有色及化工三个工业体系而决定 “三所分家”独立之时,各个专业都已在实际工作中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及贡献所在了。
当时,技术人员总数约80余人,其中高学位的留学归国人员就达10人以上,其他也多硕学有为之士。这时,他们一方面配合起了政府对企业生产的技术扶持与恢复工作,一方面分担起抗美援朝的军、民两方重任,同时还为开拓化工科技方向作出努力!
较为突出的工作如: 为反击美国对我国传统出口物资桐油的封锁,而进行的桐油加氢工作; 为军工仪表需要而进行的光学玻璃镀膜技术,以及以剧毒原料光气合成炸药稳定剂——中定剂的工作,后者在极短期内即形成了当时的批量规模生产。在科技开拓方面,启动了国内首次的工业生物发酵法制丙酮丁醇的研究,PVC的系统合成工作以及有机硅的始创工作。这些工作至今余荫犹存。就这样,在全体员工努力下,一个组织制度建全,科研风范斐然,研究联系实际,领域涉及无机、电化、有机、高分子、生物工程以及工业分析的单位已经形成。
随着国家对化工行业发展预期值的提高,在领导决策上出现了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三个决定: 即重工业部成立了专业独立的化工局,决定将原部属的综合工业试验所一分为三(即钢铁、有色及化工),随后于1953年初,重工业部化工局宣布将上述分出的化工研究所称为北京化学工业试验所,同时将颇有建树的沈阳东北化工局研究室及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合入这个体系,分称为沈阳分所及杭州分所。体现了政府集中力量发展化工科研的殷切希望。然而当时的北京化工试验所并不像钢铁、有色那样具备立即集中优势起步建院的物质条件,于是产生了先藉沈阳过渡,再行发展的策划。
原称东北化工局研究室的沈阳分所原也是解放后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而组建的一个有业绩的单位,在北京化工试验所迁往沈阳前已形成了自以发展传统有机化工——染料与中间体及一些相关化工行业的技术方向,有着较丰裕的物质条件。杭州分所则是以化肥无机盐为方向的实体。三所的沈阳汇合,虽然有其当时条件所限的因素,但实际上是一次化工研究力量的成功汇合。汇合后的机构,先定名为重工业部化工局沈阳化学工业综合试验所,后又于1955年将沈阳染料厂也并入以加大开发研究的力度,上述名称中的 “试验所”又更改为“研究所”。随着1956年化工部的成立,又把原称过的沈阳化工综合研究所更名为沈阳化工研究院。一次次的名称变更标志了他们内在实力积蓄增长的客观认同,以及上级部门对他们向化工科研全面进军的愿望。在此期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三方力量在各保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学习、互补与重组。无论在学科上、物质条件上、工业化发展意织上都获得了优化。当时的沈阳化工综合研究所的科学研究组织中包括四部 (染料中间体、塑料油漆、应化及矿物肥料),三宝(物化、化工、工业分析),二场(两个试验厂),一站(由未迁人员组成的北京留守处所改称的北京化验站)。
在业务上,它们以此结构发展了以煤焦油为原料的传统有机化工——染料及中间体,较充分地开拓了以电石为基础的有机合成工艺路线,正式启动了高分子学科领域中的三大合成项目 (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 以及相关的化工课题。对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及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中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配合与支持。对肥料、农药等工作进行了大力开拓。此外还配合国防建设进行了相应的工作。数以几十计的上述范围科技项目绝大多数都通过了扩大试验进入生产领域。这种环境对一代北化研人培育了研究联系生产实际的习尚,最后孕育成他们在工作中勇于并善于开拓的作用!
当时我国尚未实施科技成果评奖制度,但绝大多数立项课题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扬以及高级军事部门对有关项目的传令嘉奖! 经此环境的薰陶锻炼,还为国家输送了包括高校校长、学部委员、院士等在内的大批科技骨干人才。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大发展蓄积了雄厚的力量。
随着1956年化工部的成立、国家科技规划的颁布,国际上科技进步的推动,加速了国家系统地强化科技发展的决心与条件。几乎在原沈阳化工综合研究所更名为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同时,一分为四的行动就启动了:这就是沈阳部分保留其原来的染料及中间体,外加部分塑料及化学工程; 原塑料油漆部的油漆与应化部的无机部分迁往天津组成天津化工研究院,而将有机、高分子及塑料成型、物化、分析等迁回北京,进入事实上从1953年以来一直在不断策划中的现北京化工研究院院区,并重新命名作北京化研究院 (后又简称北化院),至此完成了定点北京的宿愿,同时还一度将沈阳化工研究院称为其沈阳分院。另一部分迁往上海为上海化工院。
这时的北化院已处于大跃进、向科学进军的氛围中。结合国家向 “吃”“穿”“用”进军。完成科技规划以及反抗当时美苏封锁的使命的要求,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根据需要对国防军工材料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特别应指出的是当时的院长林华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发展石油化工的历史性创见及倡议,并在实践中,团结内外,奋力开拓。在建设初期即在院内配置了号称24套项的有关研究与中试设施,引入包括辐射源等在内的新型设备仪器。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按石油化工体系进行的研究开发,从石油裂解,裂解产品乙烯、丙烯、丁 (二) 烯的净化,深度加工为环氧乙烷、丙烯腈、甘油等基本有机产品以及更进一步的高分子三大合成 (如塑料中的聚烯烃、合成纤维中的聚酯、聚酰胺及聚丙烯腈、合成橡胶中的顺丁、乙丙),直至各类成型加工技术都进行了以投入生产为目的的开拓。在军民两用材料如有机氟系列、有机硅系列、羰基铁与羰基合成产品。在核辅助材料与航天用材料方面进行了包括火箭推进剂、特种耐温材料等的有效探求。他们以上述业绩为国家作出贡献。当60年代初我国才试行成果登记制时,他们已在一些成果中率先取得,当国内某些国防性试验公告成功之时,他们也多次与直接实施人员一起共享了上级部门的指名祝贺函电。
北化院同时强调了对科技员工基础素质严格要求的规范,当年副院长王林对此的公开强调及其行政性举措曾被人叹誉为石破天惊的胆识,对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由于人员素质较强,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北化院还对化工行业的结构、人员分布作出了他们的独特贡献。约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种运作就开始了,其中含有有益的调配,也有有待历史结论的决策措施,例如所谓增强三线建设等等。但进入文革期后,则基本上是极左思潮的伤害性行动了!
开始时,如1958年为了加强合纤工作,而将原属纺织系统的北京合纤厂并入作试验厂,又将人纤研究组并入以增大研究体系(后者旋又转至保定); 例如为了特定需要先筹建又转出的北京羊坊一所。1959年或稍后,为利用而将有关人员整建制地纳入四川纳溪的西南化工研究院中; 为高分子材料应用而筹建了广州合成材料老化站等。进入60年代,其变化就更集中为等建外转为主了,例如1963年转出了可以独立运行的所属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1965年为集中合成橡胶开发,而将相关的研究室及部分有项目课题组整建制地转入兰化公司并成为兰化研究院的骨干力量;再例如从1965年开始,以集中含氟、硅高分子等高性能材料研制为目的而集“筹、迁、建”于一体的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的创建。还例如大体于同一时间及方式在青海组建以研制航天高性能有关材料为目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就这样以年平均一所的速度组建新的科研机构,并配置相应的骨干人员。人员出入以千人计,在偌大任务负荷下,尤其是还有反右,以及在其诱发下已在萌发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北化院人的常规业绩仍然弦歌不辍,与国内外对比,都堪称历史奇迹!
文革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当然北化院难逃其劫,但北化院的业务未形成中断,对一些重要项目如军工性研制工作中还体现了大局为重的风格,在有机的裂解分离、高分子的聚烯烃与顺丁橡胶现场攻关等项目中取得优良成绩。其中顺丁橡胶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家颁发的技术进步特等奖档次中惟一的化工领域项目,在83个参加单位的大型攻关中,获奖单位34个,有个人奖的单位19个,北化院在其中有4人,源出北化院的单位两个,人员6人,即北化院体系有3个单位及10人获奖。
1966年文革开始后,北化院领导关系先隶属化工部军管会,人员大批下放“五七”干校,又转而于1969年下放北京市东方红炼油厂(即北京石化总厂前身),转而于1971年又经燃化部发文划入北京市隶属于化工局,1972年转划归北京石化总厂(即今燕山石化公司),并正式定名为北京石化总厂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总厂在困难条件下给予北化院的关注,对它的再生起了关键作用。也因为这时的工作多具体联系到总厂在建设中的石化项目,所以对北化院坚持其在北京再建时拟订的石油化工专业方向起了有益的作用,促进了它的顽强振作与发展。
在国家总体政策支持下,在1978年,北化院的隶属关系又重归化工部,在科技大会的鼓舞下,他们又走上了新的征途,发挥所长,形成了有机化工、精细化工、聚烯烃、成型加工等有特色的专业,建成了环保、标准检验等体系以及各类形式的产学研与生产体系,包括具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生产科研基地。聚烯烃专业被接受为国家工作研究中心,面向开发交流及WTO环境,北化院还广泛地开展了与国外跨国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使较突出的成果如裂解及聚烯催化剂如N-催化剂的国内外影得到加强。在1998年并入中石化的领导体系后更如鱼得水,现出了生机一片,因为它理顺了研究与发展,战略与战术,近期与远期之间科技的相辅相成关系,也从经济学角度上较直接地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是一种国际上市场经济规范中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