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第六节 牡蛎的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

最近更新:2023-03-19

牡蛎的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生产苗种,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产量大,历史悠久,是 大众化生产苗种方法。

一、采苗场的条件

(1)地形:选择在有牡蛎幼虫分布的海区和风浪较平静的囊形或楔形内湾,地势平坦, 冬季没有冰堆。

(2)底质:采苗场的底质主要应适合采苗器的安置,一般以砂泥底为宜。插竹采苗养 殖的以软泥底为宜,投石采苗养殖的以较硬的砂泥底或泥砂底为宜;筏式采苗的则较少受 底质的限制。

(3)潮流:潮流畅通有利于牡蛎浮游幼虫的集中,特别是许多大小港汊、河渠的会流, 形成许多环流,可使随潮流出的牡蛎幼虫又随潮流回,为大规模采苗生产创造了有利条 件。此外,畅通的潮流还可带来大量饵料生物,有利于蛎苗的生长。一般流速维持在40 ~60 cm/s为宜,有涡流处对蛎苗固着有利。

(4)水深:浅滩采苗在潮间带的中潮区和低潮区附近至水深0.4 m的浅水层,采苗效 果较好。潮差大的采苗场地,以大潮期间每天露空时间不超过4 h为宜,以免蛎苗固着后 因曝晒死亡。水深2~10 m的海区,适宜棚架式、桩式和筏式垂下采苗。

(5)温度:采苗期间,采苗场的水温变化不宜过大,一般水温上升到高温稳定期时采苗 效果好,其变化范围为22℃~31.5℃。如果水温过高,蛎苗壳厚,个体小;水温过低,蛎苗 不易固着。

(6)盐度。盐度的变化可影响蛎苗的固着,一般近江牡蛎适宜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 近,采苗时适宜的盐度范围为3.87~16.50;大连湾牡蛎适宜远离河口的盐度较高的海 区,采苗时适宜的盐度范围是23~28;褶牡蛎则介于二者之间。

(7)其他:选择采苗场时还应考虑海区附近不应有工业废水的污染,以及季节风的影 响等。一般在下风头的海区牡蛎幼虫多,采苗效果较好。

二、采苗期

由于牡蛎繁殖季节较长,因此只选择每年的牡蛎繁殖盛期作为生产上的采苗期。各 种牡蛎的采苗期长短不一,通常是1~4个月,也有跨季度的两茬苗。但由于海区的环境 条件不同,采苗期往往集中在1~2个月的时间内。

近江牡蛎在南海虽然全年都能采苗,但由于海况条件的变化,只是在每年6~7月份 间进行生产性采苗,近江牡蛎采苗时的适宜水温为20℃~30℃。褶牡蛎繁殖时间长,在 山东沿海7~8月份为繁殖盛期,此时水温为21℃~27℃。在福建沿海褶牡蛎的繁殖期 更长,在福建北部每年有春、秋两次繁殖盛期,一次是水温回升的生物春5~6月份,采“立 夏苗”为主;另一次是水温逐渐下降的生物秋9月份,采“白露苗”为主。在福建南部繁殖 盛期是5~6月份,采“立夏期”和“小满苗”为主。大连湾牡蛎在辽宁的繁殖期是6~9月 份,繁殖盛期为7~8月份,采苗时间多在7月中旬至8月,采苗时的适宜水温一般为 20℃~26℃。

三、采苗预报

(1)根据牡蛎性腺消长规律进行预报。在牡蛎繁殖季节,经常检查牡蛎肉质部肥瘦的 变化,特别是在大雨、温度变化较大、大潮或有大风浪情况下,要及时检查性腺变化情况。 肉质部特别肥满的牡蛎突然变瘦,这就说明成熟的牡蛎已排放了精、卵。根据产卵时间, 参照当时水温等条件,便可推算出牡蛎幼虫固着时间,从而不失时机预报适时投放采苗器 进行采苗的时间。

(2)根据牡蛎幼虫的发育程度和数量进行预报。通过海区采集牡蛎浮游幼虫,分析个 体形态及其数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报。牡蛎浮游幼虫的采集,通常在亲贝产卵之后5~6 d 开始。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水域,用25号筛绢制作的浮游生物网,每隔1~2 d进行一次 拖网取样,分别拖取中、下层水体中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记录牡蛎各发 育阶段浮游幼虫的个数。一般情况下,牡蛎壳顶后期幼虫数量达25~60个/立方米固着 量就可基本达到生产要求;如果在分析样品时,壳顶后期幼虫的数量占优势,则正是投放 采苗器进行采苗的有利时机。

在采集分析牡蛎浮游幼虫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种类的浮游幼虫。正确鉴别区分 牡蛎浮游幼虫与其他双壳贝类的浮游幼虫,是采苗预报正确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牡 蛎的壳顶幼虫,左壳壳顶明显突出,右壳比左壳小,左、右两壳的大小不等是牡蛎幼虫与其 他双壳类幼虫区别的主要特征,很易识别(图7-34)。

1.牡蛎 2.贻贝 3.泥蚶 4.扇贝 5.蛤蜊 6.江珧

图7-34 几种双壳类的壳顶幼虫外形

(3)累积水温预报法。累积水温是牡蛎从受精卵发育至固着变态这段时间内,采苗海 区每天平均水温的累积值。试验表明,太平洋牡蛎从受精卵发育到幼虫开始附着时的累 积水温为280℃,因此可以根据牡蛎的产卵日期和水温,预报幼虫开始固着的日期。

生产上进行采苗预报,往往是将上述三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准确预报的目的。

四、采苗器的种类和制备

适合于牡蛎的采苗器种类很多,石块、石条、贝壳、竹子、瓦片、陶器、胶带及水泥制件 等采苗器,都可用于牡蛎采苗。选择采苗器时,可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到来源方便,经济耐 用,又要考虑采苗器有一定的粗糙度,而且固着面积大。同时,还要根据场地的底质、海况 等环境条件,选用不同器材,以达到提高采苗量的目的。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采苗器有以下几种:

(1)石类采苗器。应选用花岗岩类质地较坚硬的块石或条石。石块的大小视场地的 底质软硬而定,一般2~4 kg即可。使用过的石块,收获后清除石块上的牡蛎壳和其他附 着生物,洗去污泥,经过日光曝晒,可用作下次的采苗。条石比石块的面积大,能立体利用 水体,附苗量大,但成本稍高。条石采苗器的规格一般为1.2 m×0.2 m×0.2 m或1.0 m ×0.2 m×0.05 m。条石采苗器,收获后除去上面的杂物,可继续使用。

(2)竹子采苗器。竹子多用直径为1~5 cm,长约1.2 m的坚厚竹子,它是南方插竹 式采苗养殖的好材料,所以也称为蛎竹。竹子采苗器适宜在风浪平静,流小,软泥底质的 平坦滩涂使用,操作轻便,采苗效果也较好,但不耐用。新蛎竹在使用前,先埋在潮间带泥 砂中2~3个月,或4~5支一束斜插在潮间带1~2个月,以除去竹酸或竹油等物质。也 可让蛎竹先附藤壶,在使用前,再清除藤壶,从而使新蛎竹表面粗糙,有利于蛎苗的固着。

(3)贝壳采苗器。牡蛎壳、扇贝壳、文蛤壳和河蚌壳等都可作为牡蛎的采苗器,它们具 有取材方便、重量轻、表面粗糙易于蛎苗固着、有效面积大的特点,是目前国内外牡蛎采苗 中普遍使用的采苗器材。

利用贝壳采苗时,一般将贝壳制成串,垂线选用14号半碳钢线或8号镀锌铁丝,长度 视筏垂吊海区的深度而定,一般2~4 m。将贝壳中央钻一小孔,穿入垂线,或在贝壳之间 用塑料管或竹管以5~10 cm的间距间隔或将贝壳夹在聚乙烯绳中,即可作为垂下采苗器 材。

(4)水泥制件采苗器。水泥制件采苗器是浅滩采苗较为普遍使用的采苗器,它可以替 代条石,造型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来定,比较耐用,而且管理方便,蛎苗固着量大。目前生 产上经常使用的有水泥棒和水泥片。水泥棒的规格有两种,一是50 cm×5 cm×5 cm,二 是(80~120)cm×10 cm×10 cm,可根据场地底质和水深选用。水泥片的规格一般为长 17~24 cm,宽14~19 cm,厚1.2~2 cm。

(5)胶带采苗器。废旧汽车的橡胶外轮胎割制后,也可作为牡蛎的采苗器材,1 t废旧 轮胎可做采苗器约2 000条。胶带采苗器牢固耐用,轻便价廉,海区采苗效果好,平均每 2 cm2固着一个蛎苗,与其他采苗器相比,操作方便,蛎苗生长快,适用于垂下养殖。但 使用时必须选择无贻贝繁殖生长的海区,否则贻贝大量附着,会影响蛎苗生长,造成脱 落。

(6)扁条带采苗器。利用包装物品的聚丙烯扁条带作采苗器,采集自然海区的牡蛎 苗。利用此种采苗器可以生产单体(无基)牡蛎,若牡蛎固着较少,可以直接垂挂海区疏散 养成。

此外,还可以利用树脂纸板作为牡蛎的采苗器。

五、场地整理

在投放采苗器之前,必须对采苗场地进行整理,以提高采苗效果。牡蛎采苗根据场地 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滩采苗和深水采苗。浅滩采苗是指在潮间带附近进行采苗;深水采苗 一般是指在低潮线以下直至10 m水深的海区采苗。

浅滩采苗的场地整理因地区环境、底质和地形等不同而不尽相同,原则上要做到有利 于水流畅通,运输和管理操作方便,以及便于计算面积等。南方一般在采苗前1个月左 右,先在采苗场上分幅插竹标志,在退大潮时清除滩涂上的敌害生物和杂物,然后整成若 干块长条形,底面中央部隆起成拱形畦。畦的长度依地形而异,有5~10 m的,也有30~ 50 m的,可从中潮区延至低潮区,畦长与潮流方向大致平行,以有利于潮流畅通。畦的宽 度根据场地条件和采苗器种类而定。北方的浅滩场地一般整成若干块长100 m,宽10 m 左右的长条形块,块与块之间挖一深20~40 cm、宽50~60 cm的排水沟,滩面要平坦,中 央略高,使滩表面退潮后不积水。若滩面不平坦则会造成退潮后积水,阳光曝晒能导致积 水水温过高,烫死牡蛎,此外积水处易有敌害生物潜居,危害牡蛎。

深水场地的整理较简单,只要在采苗器投放之前确定好投放的区域就可以了。一般 以岸上的制高点(如山头等)为主标志,并在海区插上标志竹竿,将采苗场地划分为若干个 区。采苗场地整理之后,根据采苗预报的采苗时间将采苗器运到采苗场投放。浅滩采苗 是在涨潮时将已准备好的采苗器用船运至指定区域,按照标志并根据投放数量及密度,有 次序地均匀投放,退潮后再进行整理。深水采苗时可提前设置好筏架,接到采苗预报后, 再投挂贝壳串等采苗器。

六、采苗的方式

(1)插竹采苗。采苗时将已处理好的蛎竹以5~10支为一束插成锥形(图7-35),约 50~80束相连成一排,长为4~5 m,排间距离约1 m。也有密插和斜插的,每排插竹200 ~300支,一般每亩可插蛎竹10 000~30 000支。竹子插入滩涂的深度为30 cm左右。 采苗时应根据蛎苗固着情况,定期转换蛎竹的阴面与阳面,使蛎苗固着均匀,同时还可使 蛎苗免受强光直射,能提高附苗量和成活率。生产上一般要求每支蛎竹附苗密度达70~ 100粒即可。插竹法是南方进行褶牡蛎采苗和养成的一种普遍方式。

左:蛎竹插成锥形 右:蛎竹密插、斜播

图7-35 插竹采苗

(2)投石采苗。这种方式的采苗器主要用石块(一般重2~4 kg),石块用量每亩为10 ~20 m2,若用贝壳则为10~15 m3。投放时一般是把4~6块石头堆在一起,或许多石块 堆成一列(图7-36),每列之间距离70~100 cm。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都可用投 石采苗并直接养成。应当注意的是,投石采苗场地要修成中央高、边缘低的畦形采苗基 地,畦高30~40 cm,畦与畦之间以沟相隔。底质较软的软泥滩不适宜投石采苗。采苗后 要经常移动位置,以防采苗器下沉被淤泥埋没。

左:蛎石堆列成条状 右:蛎石堆列成簇状

图7-36 投石采苗

(3)利用水泥制件插成堆状。每堆水泥制件为7~8条甚至10余条。一般蛎苗固着 再分散插植(图7-37)。

(4)桥石采苗。采苗时在中潮区附近,将规格为1.2 m×0.2 m×0.05 m的石板或水 泥制件紧密相叠成人字形,石板或水泥制件与滩面成60°角,由十几块至几十块组成一 排,排间用一块长约70 cm的条石或水泥棒连成一长列(图7-38),列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平 行。桥石采苗可减少淤泥沉积和日晒面积,增加附着阴面,提高附苗量,藤壶附着少。但 应注意,桥石采苗由于阴面附苗多,随着蛎苗的生长要经常疏苗,并对调阴阳面。这种采 苗方式适合于褶牡蛎的采苗,采苗后可直接养成。

图7-37 水泥制件采苗器

图7-38 桥石采苗

(5)立石采苗。把规格为1.2 m×0.2 m×0.2 m的石柱或类似规格的水泥棒单支垂 直竖立,每亩立石1 000条左右(即1~1.5条/平方米),采苗海区在中潮区附近。立桩时 应保持条与条间距50~60 cm,列间距1 m,并将采苗器埋入滩中30~40 cm,以防倒伏, 竖立后位置不再移动。若石柱或水泥棒使用过,在每年采苗前应将其上的附着生物清除 洗刷干净。这种采苗方式适合于褶牡蛎,一般蛎苗固着后原地进行养殖,直至收获。若蛎 苗固着密度大,可利用铲具人工疏苗除去一部分蛎苗(图7-39)。

图7-39 立石采苗

(6)栅式采苗。在风浪较平静海区,在低潮线附近,干潮时水深1~2 m,还可以树立 木桩、水泥柱或石柱等,上面纵横用竹、木、水泥柱架设成棚,将成串的采苗器悬挂于棚架 上进行采苗。每串采苗器长度一般为1~2 m,利用贝壳采苗器采苗时,既可垂挂,又可平 挂(图7-40)。垂挂时贝壳串长度随棚架高度而定,以免影响采苗效果,严防触底,贝壳串 间距15~20 cm;平挂是将贝壳串以15~20 cm间距平卧在棚架上。栅式采苗方法是一 种固定架子,不随潮水浮动。这种方法多在风浪比较平静的内湾进行。

a

b

a.水平式 b.垂下式

图7-40 栅式采苗

(7)筏式采苗。有关浮筏的结构与设置请参阅浮筏式养殖有关部分。采用筏式采 苗,一般利用贝壳作为采苗器进行采苗。贝壳串间距15~20 cm,采用垂下式方式采 苗。

七、采苗效果的检查

根据采苗预报按一定的采苗方式投放采苗器之后,再过3~4 d的时间就可以看出采 苗效果。检查时将采苗器取出,洗去浮泥,利用侧射阳光肉眼就能清楚地看到蛎苗固着的 情况。

在采苗过程中,也可能有藤壶固着,要注意加以区别。如果固着个体略呈椭圆形、色 深、扁平,用手摸较光滑者即是牡蛎苗;如果呈圆形、乳白色、较高,用手摸较粗糙者是藤壶 苗。如果藤壶苗大量固着而牡蛎苗很少,甚至没有时,应清理采苗器再采。如果牡蛎苗过 密,应采取疏苗措施,方法是用蛎铲在采苗器上划几道痕,废弃部分蛎苗,以保持蛎苗的正 常生长。在生产上,一般以每平方厘米采苗器上的蛎苗个数,作为检查蛎苗密度的标准。 如果蛎苗密度小于0.2个/平方厘米,则达不到生产要求;0.5~1.5个/平方厘米为适量; 1.5~4个/平方厘米为较多;大于4个/平方厘米为过密。

八、蛎苗抑制锻炼

蛎苗抑制锻炼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对蛎苗进行一定 时间的露空锻炼,使之处于生活最低限度的条件下,抑制其生长,使之成为适应能力强的 优质苗种。由于露空锻炼,蛎苗的露空能力增强,有利于长途运输。由于在抑制过程中, 蛎苗基本不生长,但生活能力很强,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蛎苗抑制 锻炼是日本、美国等国进行太平洋牡蛎苗种育成的一项先进生产措施,目前我国部分地区 正在开展。

抑制的方法是根据海区潮差的大小和露空时间,设置一定高度的栅架,将蛎苗连同贝 壳串采苗器一起平铺放在栅架上或堆放在滩涂上,退潮时露空,涨潮时没于海水中。在美 国则将贝壳采苗器连同蛎苗一起装入塑料袋中,堆放在潮间带。一般7~8月份采的蛎 苗,在9月中、下旬水温逐渐下降时开始抑制锻炼,至次年2~3月份结束。

抑制锻炼期间应尽量避免强光直接照射蛎苗,对叠放在中间的蛎苗要经常翻动,否则 会由于水流不畅、阳光过弱而引起蛎苗生活力减退,甚至壳体发软而死亡。对潮位过高而 生长太小的蛎苗也要经常调节,以保持其适当的滤水时间。另外,还要防止肉食性螺类等 敌害吞食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