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百科

直拉法单晶生长

2023-07-01

英文

czochralski method

简介

半导体晶体生长最主要的方法。利用籽晶坩埚熔体中提拉单晶的技术,由切克劳斯基(J.Czochralski)于1918年首次用此法生长金属晶体,故又称切克劳斯基法,简称CZ法。美国人蒂尔(G.K.Teal)和里特尔(J.B.Little)于1950年用此法拉出锗单晶,蒂尔和布勒(E.Buekler)于1952年用此法拉出硅单晶。

原理与工艺过程 单晶生长的过程如图所示,即建立相应的温度场,在固-液界面形成一定过冷度,在籽晶上进行结晶。工艺可分以下几个阶段:(1)熔料。将坩埚内多晶料全部熔化;(2)引晶。将籽晶放下经烘烤后,使之接触熔体,籽晶向上提拉,控制温度使熔体在籽晶上结晶;(3)缩颈。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位错,获得无位错单晶。(4)放肩。使单晶长大到所需要的直径尺寸。(5)等径。单晶保持圆柱形生长。(6)收尾。将单晶直径逐渐缩小,最后呈锥形,以避免位错反延伸。

CZ硅晶体生长示意图

1—电极;2—硅熔体;3—等径生长;4—观察孔;5—放肩;6—缩颈;7—图像传感器;8—卷轴旋转系统;9—提拉绳;10—至真空泵;11—光学系统;12—石英坩埚;13—石墨托;14—石墨加热器;15—保温罩

熔体的流动 在CZ晶体生长过程中,熔体流动状态非常复杂,由于熔体不透明,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常常用数字模拟,实验模拟,以及用X光照射来了解熔体流动。熔体流动图像有5种基本类型的对流,它们是:(1)温度梯度产生的浮力而引起的自然热对流;(2)熔体表面张力梯度引起的马兰哥尼对流;(3)提升晶体引起的强迫对流;(4)晶体旋转引起的强迫对流;(5)坩埚旋转引起的强迫对流。在这5种对流中以热对流和晶转强迫对流最为重要。热对流的速度场完全取决于格拉斯霍夫数。

Gr=gβΔTLL32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β为熔体的热膨胀系数,L为特征长度(坩埚半径或熔体深度),△TL为熔体在特征长度上的温差,ν为熔体的运动粘滞系数。在坩埚底部受热的情况下,则用瑞利数。

R=gβ△TLL3/KLν

代替格拉斯霍夫数,其中KL是熔体的热导率。晶体旋转引起的强制对流常用雷诺数Re来表示。

Re=ωsr2

式中ωs为晶体转速,r为晶体半径。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随着熔体高度降低,晶体导热和散热条件以及与坩埚相对位置不断发生改变。这导致熔体的液流状态和热场的温度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单晶生长时需要选择和及时调整晶体工艺参数,保证单晶继续正常生长和获得性能均匀的高质量单晶是非常重要的。

杂质的分布 为获得一定导电类型和电阻率的单晶体,多以元素或母合金状态作为掺杂剂直接加入坩埚。直拉法晶体生长属正常凝固,因此杂质在晶体中的轴向分布遵循Pfann关系式

Cs=KC0(1-g)K1

式中K为杂质的有效分凝系数,C0为熔体中杂质的初始浓度,g是凝固分数。径向分布较轴向分布复杂,径向不均匀性来自(111)小面效应和非稳态分凝。当生长界面上出现(111)小面时,在小面区和非小面区晶体生长速率有很大差别,另外,非稳态分凝常由生长速率和边界层厚度的变化引起。从BPS关系,有效分凝系数可表示为:

可以看到,生长速率v和边界层厚度δ的变化都会引起有效分凝系数Keff的变化,从而造成晶体中杂质浓度的起伏。当温度场的对称轴与晶体生长轴不重合时,瞬时生长速率υ=υ0(1-αcos2πωt),其中α=2π△Tω0G,这里G是生长界面邻近的轴向温度梯度,△T是界面上一点当晶体旋转一周时的温度变化,υ0是宏观平均生长速率,ω是晶体转速。这种温度场不对称造成杂质呈旋转条纹状分布。熔体热对流将引起杂质呈非旋转条纹分布。它与旋转条纹不同,其间距无规则,振幅与间距都小于旋转条纹。这种条纹叠加在旋转条纹之上。

由于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要求单晶直径不断趋向大形化。当前直径200mm硅单晶已工业化生产并成为主流产品。直径300mm硅单晶已研制成功,直径400mm的硅单晶也已开始研制。直拉(CZ)法单晶生长技术相对容易掌握且生产率高,现已成为硅、锗及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的主要生长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