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百科

5.2.1 微生物的耐热性

2023-02-14

5.2.1.1 耐热性的定义

微生物都有一定的生长温度,当温度超过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时就会渐渐死亡。微 生物受热死亡是以某种速度进行的,温度低,死亡速度慢,温度高,死亡速度快,这体现了 微生物有耐热性。

业已发现微生物的营养体的耐热性较低,在稍高于最高生长温度时就会死亡。但微 生物的芽孢具有很强的耐热性。同一种微生物其营养体在沸水中一秒钟也不能生存,但 其芽孢却可以生存数小时以上。

5.2.1.2 耐热性机理

尽管许多科学家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关于细菌芽孢对热能表现强的抗性的机 理仍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耐热性的机理是抑制了细胞核中热不稳定成分如蛋白质和 基因物质的流动性,一旦分子运动被阻碍,这些成分的热变性就会减小。

热不稳定成分的固定化(或称核固定化)是与芽孢的含水量密切相关的,与它们的营 养细胞相比,休眠芽孢的含水量较少,这是芽孢具有较高耐热性的直接原因。业已证明, 当细菌细胞被干燥处理或被渗透脱水时,它们可以较好地抵抗高温。

进一步解释核固定化的理论是围绕着皮层展开的。孢子的皮层是由松散的交叉连接 的多糖和肽的聚合物构成的,这些分子链含有过剩的游离羧基,它们在合成时是呈坚密状 态,而在芽孢成熟时则明显膨胀。皮层膨胀可能是由于游离羧基之间的静电排斥引起的。 皮层膨胀产生一个压缩力将水挤出核。对核的压缩力越大,挤出的水量就越多,这就减少 了核中的水含量,使核发生固定化,从而提高了芽孢的耐热性。

5.2.1.3 影响耐热性的因素

影响芽孢耐热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①芽孢本身(即与遗传 有关); ②芽孢形成的条件和环境; ③芽孢受热处理条件和加热后的生长条件。

芽孢耐热性不但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而且同一菌种不同菌株之间也有差异。 虽属同一菌株,但如果芽孢形成条件不同时,其耐热性又会有所差别。很多人发现菌龄 对其耐热性有影响,但没有规律性。嗜热菌芽孢随贮藏时间的增长其耐热性可能降低, 但对厌氧性细菌其影响较小。菌体在其最高温度生长良好并形成芽孢时,通常耐热性较 强。不同培养基所形成的芽孢对其耐热性影响很大,试验室培养的芽孢都比在自然条件 下形成的芽孢耐热性要低。钙(Ca2+)、锰(Mn2+)等离子或蛋白胨都会使芽孢耐热性 增强。

芽孢受热处理时的介质条件对芽孢耐热性有很大影响。

①pH: 通常pH越低,芽孢耐热性也降低。

②糖: 随其浓度提高,芽孢的耐热性增强。

③食盐: 低浓度的食盐溶液(2%~4%)对芽孢耐热性有增强作用。但浓度继续增 高时芽孢耐热性减弱。如果浓度高达20%~25%时,细菌将无法生长。肉毒杆菌在8% 以上的食盐浓度下,不会产生毒素。

④油脂: 油脂对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细菌在较干燥状态下耐热性较强,而 油脂之所以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因其对细菌有隔离水或蒸汽的作用所致。

加热处理后的培养条件也会影响芽孢的耐热性,如果加热处理后芽孢所处的环境不 适合其萌发、生长,则即使有未被杀死而残存的芽孢存在,也不会萌发、生长而危害食品。 如嗜热平酸菌在罐头食品杀菌后迅速冷却至37℃以下,且避免在高温下贮藏,可使罐头 内残存的芽孢不萌发、生长,甚至自行消灭。故罐头食品的杀菌不一定要使罐内完全无 菌,只需严格控制肉毒杆菌,在一般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变质,也就是说罐头食品仅需达到 商业无菌。

5.2.1.4 耐热性测试方法

微生物耐热性的测定有许多方法,在此仅介绍目前最常用的TDT试管法。TDT试 管法是用外径9~10mm,管壁1mm,长125mm左右的硬质玻璃试管,装入1或2mL已知 浓度的芽孢悬浮液,以火焰熔封后在恒温油浴锅中进行加热试验。加热试验时取几个不 同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设计应以达到有残存菌出现,也有以 将它们全部消灭的目的为原则。加热处理后对细菌进行培养,观察且记录细菌的生长情 况。表5-1是TDT试管法测定细菌孢子耐热性的举例。

表5-1 PA3679芽孢(104/mL)在青豆汁中耐热性试验结果

加热时间

/min

试样数 D值 加热时间

/min

试样数 D值
受热试样数 生长数 受热试样数 生长数
110℃ 6

6

6

5

0

0

19.65 118.1℃ 2.56
25

40

60

80

110

140

6

6

6

6

6

6

4

6

8 5

11

14

10

6

6

6

6

6

6

6

6

6

3

0

0

112.8℃ 6

6

3

0

0

0

10.47 121.1℃ 1.23
15

30

45

60

75

90

6

6

6

6

6

6

3

4

5 5

7.5

10

13

6

6

6

6

6

6

6

6

2

0

0

0

115.6℃ 6

6

6

2

0

0

4.92 115.6℃

每一试样平均菌落数

4.89

4.79

4.87

4.91

10

14

18

22

28

36

6

6

6

6

6

6

10

14

18

22

28

36

6

6

6

6

6

6

90

12

2

0.33

0

0

平均4.87

5.2.1.5 耐热性的表示方法

将耐热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直接称之 为微生物的残存曲线。从残存曲线上可以获得一个参数值称之为D值。D值是残存曲线 穿过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其含义是将微生物杀死90%所需要的时间(图5-1)。

D值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5-1)

式中 U——等温加热时间,min

a——初菌数

b——残存菌数

如表5-1的耐热试验中10000个芽孢在115.6℃下加热10min后,残存菌数为90, 将数据代入式(5-1)可得:

图5-1 细菌芽孢受热后的残存曲线

将热致死时间在半对数坐标上对温度作图又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称之为热致死时间 曲线(图5-2)。从这根曲线可以获得另一个参数称之为Z值。Z值是热致死时间曲线 穿过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的温度差,或者说Z值,是微生物的致死速率变化10倍所需要 的温度差。

D值和Z值是微生物的两个主要的耐热性特征值,与罐头食品有关的一些微生物的 耐热性特征值列于表5-2。

图5-2 热致死时间曲线

表5-2 与罐头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耐热性值

食 品 微生物种类和名称 耐热性值
D Z
低酸性食品(pH>

4.5)鱼类、肉类、禽

类、乳制品、蔬菜、汤

嗜热菌(Thermophiles)(芽孢) D121.1℃  
平酸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earothermophilus)

产气菌,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C.thermosac charolyticum)

硫化变败菌,致黑梭状芽孢杆菌(C.nigrificans)

嗜温菌(Mesophiles)(芽孢)

专性厌氧菌

4.0~5.0

3.0~4.0

2.0~3.0

7.8~12

8.9~12

8.9~12

A.B型肉毒杆菌(C.botulinum A.B)

生芽孢梭状芽孢杆菌(C.Sporogenes,PA3679)

0.1~0.2

0.1~1.5

7.8~10

7.8~10

酸性食品(pH 4.0~

4.5)调理食品、水果

嗜热菌(芽孢)    
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s)

嗜温菌(芽孢)

0.01~0.07 7.8~10
多黏芽孢杆菌(B.polymyxa) D100℃  
软化芽孢杆菌(B.macerans)

巴氏固氮梭菌(C.pastiurianum)

0.10~0.50

0.1~0.50

6.7~8.9

6.7~8.9

高酸性食品(pH<

4.0)水果类、牛乳

嗜温非芽孢菌

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

D65~66℃  
酵母和霉菌 0.5~1.0 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