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菲律宾蛤仔的水产养殖技术

2023-03-03

1.养殖场地选择

蛤仔的养成场应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沙多 泥少、有淡水注入的内湾,退潮干露不超过2~4小时的中、低潮 区。

(1)水温:蛤仔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0~ 36℃均能生存,水温5~35℃生长正常,在18~30℃时生长最 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C ,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到 50%;当水温升至45℃时,全部死亡;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 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C时,经3周死亡率达 10%。

(2)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 生活。因此,正常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都可满足蛤仔的生活需 要。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 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蛤仔死亡。

(3)盐度:蛤仔对海水比重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 为1.004~1.027时蛤仔生活正常,以比重为1.015~1.020时 生长最好。

(4)透明度:蛤仔对透明度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在河口附 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蛤 仔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急剧下降,更主要 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 了蛤仔的呼吸和摄食。

(5)水流:适宜的流速为40~100厘米/秒。流速越快,对蛤 仔的生长越有利,则滤食饵料生物多,蛤仔的肥满度较高。

(6)抗旱力:生活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的 时间与蛤仔个体的大小、气温的高低以及是否通风有关。个体 越大,耐旱时间越长;气温越低,耐旱时间越长。

2.半人工采苗

(1)采苗场的选择:采苗场应风平浪静,流速在10~40厘 米/秒;有一定淡水注入,海水比重在1.012~1.020;水质肥沃、 地势平坦的中低潮区和港心沙洲地带;底质中含沙量70%~ 80%,含泥20%~30%;周围海区有丰富的蛤仔资源。

(2)整埕附苗:在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威胁的埕地,要筑 堤防洪。外堤顺水流方向建筑,用石块砌成或用一层泥土、一层 芒草叠成。在底质松软的地方要用松木打桩固基。堤底宽1.5 ~2.0米、高0.8~1.2米、堤面宽0.8~1.0米。内堤与外堤垂 直,多用芒草埋在土中,尾部露出长20~30厘米、宽30~40厘 米,把大片的苗埕分成若干块。潮流较急的苗场可插竹缓流,底 质较软的海区要掺沙改良,苗埕中的石块及大的贝壳要拣去,然 后耙松推平。在附苗前再进行一次耙松和推平工作,以利稚贝 附着。

(3)管理: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五防”、“五勤”的管理 措施。“五防”是防洪、防暑、防冻、防人践踏、防敌害,“五勤”是 勤巡逻、勤查苗、勤修堤、勤清沟、勤除害。

(4)采苗:蛤苗附着后,经5~6个月,体长达0.5厘米即可采 收。蛤苗采收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

(5)采苗方法:采苗方法因地而异,有干潮采苗、浅水采苗和 深水采苗等。前两种方法用于采潮间带的蛤苗,后一种则适于 采潮下带水深10米以内的苗。

3.人工育苗

菲律宾蛤仔室内人工育苗生产与其他底栖双壳贝类相似, 但成本较高、产量有限,故较多的采用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相 结合的办法育苗。即在室内获得受精卵以后,培育至附着变态 后移至室外土池,进行稚贝的培育。这种做法具有许多的优点: 浮游幼虫在室内培育,成活率可达50%以上,土池培育一般为 10%左右。可缩短室内培育的周期,多批生产,从受精开始培育 至400微米的稚贝,只需要20天。在长达2个多月的繁殖季节 里,可在室内培育稚贝3批以上。可提高单产,在室内培育的条 件下,壳长400微米左右的稚贝,培育密度可达30万粒/米2以 上。可降低生产成本,稚贝培育至400微米左右,即可移到室外 土池继续培育。这不仅缓和了饵料供应紧张的问题,而且也降 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促进稚贝的生长。

由于蛤仔在海区半人工采苗存在采苗量不稳定的缺点,而 室内育苗的成本又高,产量也有限。为使养殖滩涂能得到有效 而充分的利用,采取土池半人工育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生产 上已见成效。

土池人工育苗就是在土池进行苗种培育生产的方法。这种 生产方式产量高、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便于推广,具体内容见 室外土池人工育苗技术部分。

4.苗种的中间育成

菲律宾蛤仔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为近年来的最新科研成 果。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 的种苗在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 的中间育成。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 保养设施、海水循环设施、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饵料培育设施4 个相互关联的子设施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 施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通过 海水循环设施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 循环的工作方式,实现菲律宾蛤仔高效、安全的中间育成,成活 率、生长速度及培育的种苗密度都有显著提高。

5.滩涂播养

(1)养成场的环境条件与场地整理:

①养成场的环境选择:养成场应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 地势平坦、沙多泥少,并有淡水注入的内湾,退潮干露不超过2 ~4小时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为1.010~1.025、水温为10~ 30~C 、流速40~100厘米/秒的海区。

②场地的整理:为防止蛤仔流失,放养苗种前应对养成的埕 地进行整理。埕地靠近港道处和朝向低潮线,以便筑堤防洪。 拣除埕地中的石块和杂质,填好洼地,防止埕面积水。在播苗前 的前一个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子饼(8千克/亩)泼 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

(2)播种季节:由于苗种种类不同,播种时间也就有所差别。 白苗一般在4~5月份播种,中苗在12月份前后,有的地方则一 直延至翌年的2~3月份。

(3)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分为干播和湿播两种。干播多用于 白苗的播种,在退潮后将蛤苗均匀撒播在蛤埕上,防止成堆集 结。湿播适用于中苗和大苗的播种,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直接 从船上把苗种播撒到苗埕的海区。播种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慢时 进行,以防蛤苗流失。

(4)播种密度:播苗密度因环境条件和苗种大小的不同而有 所差异。潮区低的埕地露出时间短,蛤仔摄食时间长、生长快; 同时敌害生物也多,蛤仔受害大,可适当多播。高潮区由于蛤仔 摄食时间短、生长慢,不宜多播。一般播苗密度白苗为3~5千 克/亩,中苗7~10千克/亩,大苗12~15千克/亩。

(5)养成期的管理:根据苗种大小、底质和季节的不同,对蛤 仔进行移植,以改变潮区,调节放养密度,促进生长,防治生物敌 害,预防自然灾害(蛤仔的生物敌害常见的有30余种)。对蛇 鳗、海鲶可用氰化钠(沙质底30~120克/亩,泥质底150~250 克/亩)、茶子饼(5~8千克/亩)、鱼藤(0.5~0.7千克/亩)等毒 杀。严重威胁蛤仔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水和台风。在易受台 风袭击的埕地,应争取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收获蛤仔或移植到 安全地带;受洪水威胁的埕地,也应采取类似的措施;对未来得 及收成和移植而受害者,必须及时抢救,清除覆盖埕面的泥沙, 集拢散失的蛤仔,以减少损失。

蛤苗播放后,要经常到埕间巡管,检查蛤苗有否流失,蛤仔 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敌害的危害情况等,以便及时补苗或采取 相应的措施。同时要疏通水沟、填补埕面、修补堤坝等。特别是 刚繁殖后的亲蛤体质虚弱,多数上浮在埕地表面,若被人为踩 踏,死亡率更大。因此,在繁殖季节之后,更应该加强管理或进 行移植。

6.蛤虾混养

蛤虾混养与牡蛎、扇贝和对虾混养一样,能充分利用养殖设 施,提高虾池利用率。虾池内水质肥沃、饵料丰富,蛤仔滤食时 间长、生长较快,虾池中的蛤苗(白苗)经7~8个月的养成,壳长 可达3厘米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1)清池:蛤、虾放养前应清除淤泥,杀除敌害。淤泥可经暴 晒后除掉,底质较硬的池子应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经锄埕、 平整、消毒后纳进过滤海水浸泡。1~2天后用钉耙边排水、边 耙埕,将埕地整平。此项工作约在播苗前半个月完成。

(2)播苗:蛤苗要先于虾苗放养,蛤苗越早播,穴居越深,受 对虾伤害越小。播种的蛤苗多系白苗、梅种或春种。播种密度 以稀一些为好,白苗每亩90万~120万粒。

(3)养成管理:养成期间要注意虾池内的饵料生物密度,调 节换水量。饵料不足时,可施尿素1×10-6~2×10-6、过磷酸 钙0.3×10-6~0.5×10-6,一般在每汛小潮期施肥一次。蛤仔 与对虾混养要做到虾饵定位、足量,蛤埕禁投各种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