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文蛤的水产养殖技术

2023-03-03

1.养殖场地的选择

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沙泥质滩涂作 为养成场地。潮位以中、低潮区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 好。滩面平坦广阔,泥沙底,含沙量在50%以上,无工业污染。

(1)水温:文蛤为广温性贝类,适宜水温为10~32℃,最适 水温为26.8℃。

(2)溶解氧:文蛤生长所需要的溶解氧,一般要求大于5毫 克/升以上。

(3)比重:文蛤生长的适宜海水比重为1.014~1.024,最适 比重在1.016~1.021。在此比重区间生长的文蛤,6个月内壳 长增长0.8厘米;而栖息在海区比重为1.003~1.015的文蛤,6 个月壳长增长只有0.46厘米,重量差异更大。

(4)透明度:文蛤最适宜的透明度在30~40厘米,以饵料生 物丰富的海域生长最好。

(5)水流:水的流速不得低于10厘米/秒,流速越大,对文蛤 的生长越有利。流速快则滤食饵料生物多,文蛤的肥满度较高。

(6)抗旱力:文蛤的耐干旱能力较强,一般在冬春季离水不 得超过168个小时,夏秋季离水不得超过36个小时。

2.文蛤的自然采苗

(1)附苗场:天然的文蛤附苗场地,大多数分布于文蛤喜欢 栖息的河流海口附近的沙滩、三角洲或潮水能涨到的浅海沙洲 等地方。良好的自然附苗场,应为滩面平坦、松软,含沙率不低 于70%,退潮干露5~9小时的高潮区下部或中潮区上中部;潮 流畅通、较缓,饵料生物丰富,水域环境优良,敌害生物少的沙 滩。

(2)苗种采集:苗种采集的规格、方法和时间各地都不一样。

①采集稚贝苗:我国台湾将小型稚贝苗采捕后,经过苗种培 育后再采捕放养。通常从9月至翌年5月,在苗区用筛子筛取 0.5毫米左右的稚贝苗,连同部分沙粒,投放在水深为0.3~0.6 米的池塘中进行培育,底质以沙质土壤为佳。视池内水的肥瘦 情况,考虑施肥与否。海水比重保持在1. 014~1.024,池水以 略带硅藻褐色但澄清者为好。投放密度一般为每亩200万~ 300万粒。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防除敌害生物。经过几个月 的培育,待幼苗长至每千克800粒左右时,再用纱笼制的筛子筛 出,供养殖成贝之用。

②采集较大规格的贝苗:江苏等省的采苗,大多数是采捕规 格较大的文蛤苗种直接放养,不经过苗种培育阶段。采苗是在 潮水刚退出滩面时进行。采苗时数人或10多人平列一排,脚不 断地在滩面上踩踏,边踩踏边后退,贝苗受到踩压后露出滩面, 即可拾取。也有用铁刨插入滩面一定深度后,逐渐向后拖拉,贝 苗被翻出后,用三齿钩挑进网袋。大风过后,贝苗往往被打成 堆,此时用双手捧取贝苗,装入网袋即可。采苗时应避免贝壳损 伤,防止烈日暴晒。采集好的贝苗,及时投放到养殖场地。较远 距离运输苗种,最好选择在气温15℃以下时进行,以避免或减 少在运输途中的损伤,影响苗种的存活率。

3.半人工采苗

根据文蛤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利用人工平整 滩涂和撒沙等方法,改良滩涂底质,供幼体附着变态、发育成长。

在文蛤产卵后的5~6天,平整中上潮区滩涂,清除敌害和 浮泥;或者散布细沙,让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养殖 用的苗种。养殖滩涂要求水质清新、饵料丰富、潮流畅通。在春 冬、初夏或秋季收苗,此时水温、气温对苗种的运输和放养后的 潜居都有利。采捕的方法可用筛子筛洗,较大个体的苗种也可 用脚踩法采捕,用双脚频繁踩踏滩面,边踩踏边后退,文蛤露出 滩面,即可拾取苗蛤。

4.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1)亲贝的选择:选择体制健壮、性腺丰满的4龄以上文蛤 作为亲贝。

(2)精卵的获取:将亲贝阴干5~7个小时,然后流水刺激3 ~5小时,再将亲贝放进0. 15%~0.25%的氨水中浸泡。在水 温26.5~28.5℃、海水比重1.020~1.022、pH值8.40~8.90 条件下,亲贝浸泡不到10分钟就十分兴奋,双壳微微张开,水管 和足充分伸展舒张。经过约30分钟,雄性先排精,雌性相继产 卵。此法催产率可达80%。将亲贝阴干3~5小时,流水刺激1 ~2小时,升温3~5℃,再移回原海水中也可诱导亲贝排放精 卵。此外,也可利用解剖法获得精卵,但卵子必须经氨海水浸泡 5分钟后才能正常受精。

(3)洗卵与孵化:精卵排放后,在海水中自然受精。若精子 过多,可采用沉淀法洗卵2~3次,以提高孵化率。受精卵在 27.5~33℃的条件下,12小时左右即可成为D形幼虫。

(4)幼虫培育:幼虫培育的密度一般为3~10个/毫升。培 育水温不要超过26℃,海水比重在1.019~1.023,pH值8.0~ 8.3,溶解氧5~6毫升/升。

饵料以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等高温种为主,混合投喂时金 藻与角毛藻的比例为1:3。D形幼虫的投饵密度为1.8万~ 2.0万个/毫升,以后随着幼虫的发育,逐渐增加投饵量。日投 饵6~8次。

幼虫培育中的充气、换水、清底、倒池、幼虫观测,同常规贝 类人工育苗。

(5)采苗:文蛤人工育苗条件下,卵受精后6天进入附着变 态期,9天完成变态发育成稚贝。文蛤附着变态前也出现眼点, 易被忽略,影响及时投放附着基,让幼虫附着。一般在受精后7 天开始投附着基。附着基为0. 5厘米的沙粒为宜。泥沙取自 中、高潮区,经水洗,用120目筛绢筛选,经高温煮沸处理,除去 一切生物及有机污染物。

文蛤稚贝有分泌黏液的习性,在育苗室内常因黏液缠身使 稚贝死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变态前先向池底投放2 ~4毫米的沙粒。在幼虫分泌黏液基本中止后,进行倒池。用 40目筛绢将沙贝分离,在将稚贝投入备有细沙底质的池水中效 果较好。有条件的最好将眼点幼虫虑选入室外备好的土池中附 着变态,以提高附苗量。

也可不使用附着基,1991年丹东采用无底质方法人工培育 文蛤稚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单位面积上培育出壳长1~2毫 米稚贝38.6万只/米2

(6)稚贝的培育:文蛤幼虫进入底栖后,死亡率较高。为了 提高成活率,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有害物质分解,防止水中硫化 氢和氨氮的增加。幼虫一旦进入底栖生活,要加大换水,进行流 水培育并尽力降低水温和充气。投喂混合饵料,防止饵料下沉。 保持适宜的密度,1米2内稚贝潜居数控制在50万左右。尽力 做好稚贝倒池工作,严防稚贝的机械性损伤。

稚贝在室内经过40多天的饲育,壳长达1毫米时室内水池 环境已不适合其生长,可以到滩涂上修建的池中暂养。稚贝在 池中经过20多天的培养,壳长可达2毫米以上。

5.苗种的中间暂养

(1)滩涂围网暂养:

①器材和规模:用3厘米×3厘米聚乙烯网线编织高1~ 1.2米、网目2.5~3.5厘米、长10~20米的网片,上下网纲为直 径3~5毫米的聚乙烯绳。用竹竿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竹 竿高度1.5米,0.6~0.7米插入沙中,再把网脚吊绳一端系在下 纲,一端绑扎草把或竹筒埋于沙内,防止网片受潮浪冲击后上 浮,造成“吊脚”。一个主网场内设若干个小格,每一格网场20 ~30亩为宜。在主网场退潮方向外围设外套网防逃。

②暂养时间:一般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暂养, 海水表层水温在10~15℃。

③暂养密度:暂养密度随水温下降而增加,一般9月份每亩 放养200千克,10月份500千克左右,11月份800千克左右,12 月份1 000~1 200千克。

④暂养管理:注意修补网片,防止网片“吊脚”、倒伏,以防文 蛤逃逸;清除网片、竹梢上的藤壶和滩面上的敌害;大风浪后及 时疏散上堆文蛤,清理翻挖网脚边堆积的文蛤,拣掉滩面上“露 土”的蛤、贝壳等。

(2)文蛤池塘暂养:

①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 左右、长方形为宜。池埂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 护坡,防塌和防止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1亩为宜,铺设滩涂 沙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水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 门。

②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 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

③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 每亩不超过2 000千克;水温10℃,每亩5 000千克;5℃时,最 高可放养文蛤6 000~8 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 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

④管理:密切关注水温变化,灵活掌握换水,一般每日1次, 日换水量80%以上;水温25℃时,每日1~2次;水温10℃以下, 隔日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 以上,谨防“浮头”。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 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取捕 完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暴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

(3)文蛤的苗种运输:文蛤是一种耐旱性较强的种类,冬季 可耐旱2~3周不死,但夏季也只能活2~3日。为此,运输日期 应根据当时气温高低,在耐干时间内运到。采用筐或草包装着 文蛤,以“品”字形垛在船舱或车厢内。切忌带水运输,尤其是夏 季,以防水质恶化,造成大量死亡。

(4)播苗方法:

①苗种规格:文蛤养殖所选用的苗种,以壳长2.5~3.0厘 米为宜。采补文蛤苗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拖刨,严禁使用拍 板,以防文蛤苗种遭受损伤而影响养殖效果。在文蛤苗种运输 时,应注意轻装轻放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最好当日采捕当日播 放。

②播放密度:播放密度,原则上是掌握密而不挤、疏而不空, 一般以每亩播放200~300千克为宜。

③注意事项:采用湿播方法,即在涨潮时播苗。这样经过潮 水的冲刷,文蛤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尽快潜滩。播苗时应轻装轻 放,避免机械损伤。为了提高播苗后的文蛤潜滩率,应尽量缩短 苗种露空的时间,运回的苗种应及时播放。

6.池塘养殖

(1)养殖池的结构:文蛤养殖池的结构、池形、大小,主要以 能提供文蛤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既便 于换水,又可增加文蛤的潜居的有效面积。池子大小以30~60 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2.0米,有环沟的池底优于平 底池底。

(2)底质含沙量:在自然海区中的文蛤,多潜居在较为平坦 而松软的沙质滩涂里,含沙量以75%以上为宜。文蛤养殖池如 底质含沙量偏低,可适当加入建筑用的细沙,使含沙量达到要 求,以利于文蛤的生长。

(3)池底平整、消毒:在苗种投放之前,应对池底底质进行认 真的清理、消毒。

①清池:旧池要去除污泥及表层杂物等。

②翻耕:深翻20~30厘米。

③消毒:常用的药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

④底质粉碎、耙平:经消毒后、底质要进行碾碎、耙平,使底 质松软,便于文蛤潜居。

(4)养殖池的进水与肥水:在养殖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 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 入池。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水,常用的肥料有 鸡粪、牛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施足。

(5)苗种的播放密度:池塘养蛤所用苗种以壳长3厘米为 宜。播放密度以每亩250~500千克为宜,并做到均匀播放。

(6)环境条件:

①水温:文蛤的生长、存活,与水温密切相关。文蛤在水温 10~30℃中均能生长,最适水温为25~27℃。在高温季节,可 蛏、蛤、蚶、牡蛎 通过提高养殖池的水位,维持下层水温的稳定。

②比重:文蛤对海水比重的适应性较广,比重1. 015~ 1.025时均能正常生活。海水比重略低于1.008时,短时间内不 会发生死亡,但对文蛤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大暴雨之 前,可通过提高池内水位,以稳定养殖池下层海水的盐度。暴雨 过后,应及时抽排上层低盐度的海水,以防止池内海水盐度急剧 下降,影响文蛤的正常生长和死亡。

③饵料生物:文蛤对饵料生物的种类无选择性,但与摄食 量、饵料的数量和饵料的颗粒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文蛤养 殖前期,应做好肥水工作,要求池中的海水清而不瘦;在养殖后 期,必须把水中单胞藻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求池中的海 水“鲜而爽”。

7.滩涂围网暂养

(1)围网器材及方法:采用双层网进行拦阻,第一层是聚乙 烯绳索网片,网目2厘米×2厘米,上、下网纲为直径3~5厘米 的聚乙烯绳;第二层是12号铁丝网,网目2厘米×2厘米。用 木桩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木桩直径10~15厘米、高3米, 插入滩中60~70厘米。

(2)围网设置:网场规模以200亩左右为宜。聚乙烯网木桩 间距2~3米,铁丝网木桩间距为3~4米。围网目选择应视养 殖文蛤的大小而定。在退潮方向的围网,网高70~80厘米较合 适;在涨潮方向的围网,网高50~60厘米就可以了。

(3)播种:播种密度因苗种大小而定,苗种规格越小密度越 稀。2~3厘米的蛤苗一般每亩播1 000~1 500千克。采用湿 播方法,即在涨潮时播苗,这样经过潮水的作用,文蛤分布较均 匀,有利于尽快潜滩;播苗时应轻装轻放,避免机械损伤。为了 提高播苗后的文蛤潜滩率,应尽量缩短苗种的露空时间,运来的 苗种应及时播放。

(4)养成管理:主要工作是修整网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 的文蛤,防治灾害等。由于文蛤有移动的习性,如果拦网损坏, 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若不及时疏散会造成文 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时,更易造成大批死亡。对于敌害 生物,一定要及时防治,以减少损害。

8.文蛤与对虾混养

(1)混养池:混养池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 原则,以长方形为好,以30~60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 ~2.0米,池底有环沟,环沟可以把对虾饵料台和文蛤生活区 (中央平台)分隔开。

混养池底质以含沙率60%以上为宜。如池底质含沙量偏 低,可适当添加细沙。混养文蛤苗比对虾苗进池早,投放文蛤苗 种前应清池(旧池要去污),将池底翻耕20~30厘米深,经消毒 后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药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 等。

(2)进水与肥水:混养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进水。放进 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 20~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人 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追足。

(3)播苗:苗种以壳长2.5~3.0厘米为宜。播放密度以每 亩250~500千克为宜,播苗力求均匀。虾池混养的文蛤贝壳表 面呈黑色,这是长期不干露而引起的,不影响蛤肉质量。如需脱 色,可冲洗干净后再阴干2~3天,黑色即可脱去,也可选用无毒 无异味的氧化剂快速脱色。

9.文蛤的死亡及预防

(1)死亡症状:一般先钻出滩面(俗称“浮头”),闭壳肌松弛, 出水管喷水无力,贝壳光泽淡化,肉质部由乳白色转为粉红色, 乃至黑色,两壳张开而死亡。从少量“浮头”到出现大批死亡,只 需3~4天。

(2)死亡原因:江苏省文蛤死亡大都发生在高温季节8~9 月份,此时文蛤产卵排精后体质虚弱,又处于雨水较多、海水比 重较低、滩温过高的季节,易发生大批死亡现象。潮区较高,底 质较硬,含泥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别是小潮汛期的高潮区 滩涂,干露时间过长,易引发死亡。死亡的文蛤软体部很快腐 烂,污染滩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文蛤死亡情况从潮区较高 滩涂蔓延到低潮区甚至潮下带,造成整个海区文蛤大批死亡。

(3)预防方法:

①移植疏养:将潮区较高的文蛤移到低潮区养殖。这不仅 让出采苗区,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蛤产卵后因盐度降低、滩 温过高而造成死亡。

②与对虾混养:在对虾养成池中,利用文蛤与对虾混养,既 能有效地预防文蛤死亡,又有利于文蛤生长,同时也可净化海 水,促进对虾生长。

③池塘暂养:利用池塘暂养方式来预防高温期文蛤的死亡。

④加强管理:合理放养密度,控制采捕与放养间隔时间,及 时疏散打堆的文蛤,及时清除滩涂上“浮头”和死亡的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