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百科

1.1.1 果蔬原料的化学组成

2023-02-14

果蔬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水分在大多数果蔬中含量较高,其余均为干物质。 干物质可以分为水溶性物质和非水溶性物质两大类。

水溶性物质有糖、有机酸、果胶、单宁、部分含氮物质、花青素、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 类。非水溶性物质有矿物质、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原果胶、脂肪、部分含氮物质、部分 维生素和有机盐类。

果蔬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因果蔬种类、品种、栽培环境和技术措施不同而发 生变化。

1.1.1.1 果蔬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果蔬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及其特性 果蔬中所含的水分状态,对控制水分蒸发极 为重要。新鲜果品含水量为70%~90%,蔬菜为75%~90%。所含水分按其在果蔬中存 在的状态分为两类: 由氢键结合而系着的水称束缚水,如胶体结合水和化合水;由毛细管 力系着的水称为自由水。几种果蔬中不同形态的水分含量见表1-1。

表1-1 几种果蔬中不同形态的水分含量

名 称 总水量/% 自由水量/% 结合水量/% 名 称 总水量/% 自由水量/% 结合水量/%
苹 果 88.70 64.60 24.10 马铃薯 81.50 64.00 17.50
甘 蓝 92.20 82.90 9.30 胡萝卜 88.60 66.20 22.40

①胶体结合水: 是指和细胞原生质、淀粉等结合成为胶体状态的水分。由于胶体的 水合和溶胀作用的结果,围绕着胶粒形成一层水膜。这部分结合水不表现溶剂的作用,在 低温下不易结冰,在高温下干燥时,才能被除去一部分。

② 自由水(游离水): 游离水存在于果蔬众多的毛细管中,是果蔬中水分的主要状 态,干燥时易挥发。

(2)果蔬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其特性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最好来源,其中尤以 糖和淀粉最易被肌体吸收。

①糖: 果蔬中所含的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果蔬种类不同,三种糖的含量差 别很大。仁果类中以果糖为主,葡萄糖和蔗糖次之,苹果中果糖含量可达11.8%;核果类 中,杏、桃、李以蔗糖为主,可达10%~16%,较仁果类高,它们所含的葡萄糖高于果糖。 相反,樱桃的蔗糖含量特别低;浆果类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二者的含量比较接近,而蔗糖 的含量很低,小于1%(0.13%~0.30%),欧洲种葡萄、红穗状醋栗等浆果中甚至不含蔗 糖;柑橘类果实含有大量蔗糖,即使在含有大量的柠檬酸(6%~8%)的柠檬中,也含有0.7%的蔗糖;菠萝中蔗糖含量较高(8.6%),但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却很少,分别为1% 和0.6%;香蕉中含糖量最多,成熟的香蕉蔗糖含量达13.68%,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也 不少。

果蔬的含糖量在不同种类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不同品种苹果的含糖量在5%~ 24%之间不等。同一品种生长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中也表现出含糖量的差别。蔬菜 的含糖量一般低于水果,而蔬菜中以地下贮藏器官如块根、块茎等的含糖量较高。一些常 见果蔬的含糖量见表1-2。

表1-2 一些常见果蔬的含糖量 单位: %

名 称 转化糖 蔗 糖 总 糖 名 称 转化糖 蔗 糖 总 糖
苹 果 7.35~11.62 1.27~2.99 8.62~14.61 香 蕉 10.00 7.00 17.00
6.52~8.00 1.85~2.00 8.37~10.00 菠 萝 3.00 8.00 11.00
1.77~3.67 8.61~8.74 10.38~12.41 胡萝卜 3.30~12.00
5.84~9.05 1.01~1.85 6.85~10.70 甜 菜 9.6~13.3
3.00~3.45 5.45~8.45 8.45~11.90 洋 葱 2.5~14.3
甜樱桃 13.18~16.57 0.17~0.43 13.35~17.00 甘 蓝 2.0~5.7
酸樱桃 11.52~12.30 0.17~0.40 11.69~12.70 番 茄 1.50~4.20
葡 萄 16.83~18.04 16.83~18.04 甜 椒 4.2~7.4
甜 橙 4.82 3.01 7.99 茄 子 2.2~4.6
橘 子 2.14 4.53 6.67 黄 瓜 2.52~9.0
草 莓 5.56~7.11 1.48~1.76 7.41~8.59 西 瓜 5.5~9.8
56.00 8.00 64.00 甜 瓜 4.0~7.49

糖分直接影响果蔬的风味、口感和营养水平。

糖的甜度与分子中的—OH数目和构型有一定关系,一般凭人们的味觉判断,以蔗糖 甜度为100作基准,测定可得各种糖的相对甜度(表1-3)。因此,不同果蔬的甜度因其 中糖的种类及含量而异。

表1-3 几种糖的相对甜度

名 称 相对甜度 名 称 相对甜度 名 称 相对甜度
果 糖 173 葡萄糖 74 半乳糖 32
蔗 糖 100 木 糖 40 麦芽糖 32

果蔬甜味的强、弱还与含糖量和含酸量的比例(糖酸比)有关。糖酸比越高,甜度越 高;比值适宜,则酸甜适口。

糖是果蔬贮藏过程中呼吸作用的重要基质,它在酵母或其他微生物作用下可以产生 酒精、乳酸及其他产物,因此,果蔬含糖量对腌制、酿造加工有重要意义。

还原糖,特别是戊糖与氨基酸或蛋白质发生羰氨反应生成黑色素,使果蔬制品发生褐 变,影响产品质量。

② 淀粉和纤维素: 淀粉是果蔬中能被人体所利用的最主要的多糖,它在果实中以淀 粉粒的形态存在。成熟果实中含淀粉量较少,但未成熟果实一般淀粉含量高,而糖分较 少,经过贮藏,淀粉转化为糖而甜度提高。这种现象在香蕉及晚熟苹果中更为显著。如未 熟的香蕉淀粉含量可达干物质的68%,而在成熟过程中淀粉由26%降低至1%,糖则由 1%增至19.5%。晚熟苹果采收时约含淀粉1.0%~1.5%,经贮藏1~2个月后完全消 失,所以,苹果经贮藏后,含糖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因淀粉糖化而略有增加。但核果类、 浆果类果实成熟时已不再含有淀粉,故含糖量也不再提高。

绿色苹果在未成熟时含淀粉较多,在果实开始生长时,它的淀粉含量一直在增加,随 着成熟过程,其淀粉含量反而下降。

根茎类蔬菜中淀粉含量较高,如马铃薯(14%~25%)、藕(12.77%)、荸荠、芋头、山药 等,其淀粉含量与老熟程度成正比。凡是以淀粉形态作为贮存物质的种类,均能保持休眠 状态而利于贮藏。对于青豌豆、甜玉米等以幼嫩粒供食用的蔬菜,其淀粉的形成,会影响 食用品质及加工产品的品质。

淀粉不溶于冷水,这一特性可用机械的方法从植物细胞中分离出来。淀粉在热水中 剧烈吸水膨胀,生成胶体溶液,称为糊化。其糊化温度为55~68℃。糊化是淀粉糖化的 中间步骤,直接影响糖化结果。因此,含淀粉的果实,酿酒时应注意首先将原料蒸煮,然后 再糖化,这样可以提高出酒率。

富含淀粉的果蔬,除可以制取淀粉外,也是酿造、干制和生产饴糖的原料。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纤维素较稳定,不易被 酸、碱水解,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它构成了所谓的粗纤维和膳食纤维的大部分,因为它可 刺激肠壁蠕动,有利于消化。纤维素常与木质素、栓质、角质和果胶等结合,主要存在于果 蔬的表皮细胞内,可以保护果蔬,减轻机械损伤,抑制微生物的侵袭,减少贮藏和运输中的 损失。但因纤维素质地坚硬,就果蔬加工品质而言,含纤维素多的果蔬质粗多渣,品质较 差。如梨果中的石细胞,就是含有木质纤维素所组成的厚壁细胞,形状似沙粒,质地坚硬。 石细胞多的梨品质较差,有些梨品种虽含有的石细胞多,但经过一段时期的贮藏后,石细 胞纤维中的木质可还原,质地又变软,反而提高了品质,如巴梨。

果实中纤维素含量一般为0.2%~4.1%,其中以桃(4.1%)、柿(3.1%)中的含量较 高。苹果为1.28%,杏为0.8%,西瓜为0.3%。蔬菜中纤维素的含量为0.3%~2.3%, 芹菜为1.43%,菠菜为0.94%,甘蓝为1.65%,根菜类为0.2%~1.2%。西瓜和甜瓜的 纤维素含量最少,为0.2%~0.5%。

③果胶物质: 果胶物质是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果实、块 茎、块根等植物器官中。以山楂、苹果、柑橘、南瓜、胡萝卜等果实中果胶物质含量丰富,山 楂中含果胶高达6.4%。果胶质以原果胶、果胶、果胶酸等三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果实组 织中。原果胶多存在于未成熟果蔬的细胞间的中胶层中,不溶于水,常和纤维素结合使细 胞黏结,所以未成熟的果实显得脆硬。随着果蔬的成熟,原果胶在原果胶酶的作用下,分 解为果胶,果胶有黏性,溶于水,因此与纤维素分离,使细胞间的结合力松弛,果实质地变 软。成熟的果蔬向过熟期变化时,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果胶酸,果胶酸无黏性, 不溶于水,因此果蔬呈软烂状态。了解果胶性质的变化规律,对于果蔬贮藏与加工时选择 合适的采收成熟度是非常重要的。果胶与糖、酸配合成一定比例时形成凝胶,果冻、果酱 的加工就是根据这种特性。普通果胶溶液,必须在糖含量50%以上时方可形成凝胶,而低 甲氧基果胶溶液和果胶酸一样,具有与钙、镁等多价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胶冻状沉淀的特 性。因而,低甲氧基果胶溶液,只要有钙离子存在,即使在糖含量低至1%或不加糖的情况 下,仍可形成凝胶。目前这种果胶正在应用于低糖果冻、果酱制品中,并日益受到重视。

果胶能溶于水,但不溶于酒精。这一特性,在提取果实中的果胶时常被利用。此外, 制造澄清的果汁时,由于果胶的存在,致使果汁浑浊,故应设法除去果胶。

(3) 果蔬中的含氮物质及其特性 果蔬中的含氮物质种类繁多,主要是蛋白质和氨 基酸,也有少量的酰胺、铵盐及亚硝酸盐。果蔬中含氮物质的含量普遍较低,一般在 0.2%~1.2%之间,其中以核果、柑橘类中的含量较多,仁果类和浆果类中的含量较少。 蔬菜中的含氮物质远高于水果中的含量,一般在0.6%~9%之间,其中以豆类含量最多, 叶菜类次之,根菜类和果菜类含量最低。

表1-4 一些果蔬的蛋白质含量 单位: %

名 称 含 量 名 称 含 量 名 称 含 量
苹 果 0.3~0.4 草 莓 1.0 苦 瓜 0.7~1.0
0.1~0.2 菜 豆 1.1~3.2 青 豆 4.4~7.2
0.5~1.7 春 笋 2.1~2.7 蚕豆(青豆瓣) 7.4~9.0
0.2~0.5 冬 笋 4.0~4.1 绿豆芽 1.5~3.2
杨 梅 0.7 马铃薯 1.5~2.3 蘑 菇 2.9
樱 桃 1.1~1.4 鲜榨菜 0.8~1.6 胡萝卜 0.6~1.4
枇 杷 0.4~1.1 雪里蕻 0.9~2.8 0.4~2.3
葡 萄 0.4~0.7 甘 蓝 1.2~1.4 0.4~2.3
蜜 橘 0.5~0.7 大白菜 0.5~1.3 芋 头 2.3~3.0
荔 枝 0.7~0.8 菠 菜 1.9~2.9 大头菜 0.9~1.5
龙 眼 1.2 番茄(红熟) 0.7~1.5 芦 笋 0.7~1.8
芒 果 0.6~0.7 茄 子 0.7~2.3 荸 荠 0.4~1.5
番石榴 0.7~1.1 甜椒(红) 1.0~1.3 莴 苣 0.4~1.3
菠 萝 0.4~0.6 黄 瓜 0.4~1.2    

①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新陈 代谢作用中各种酶的组成部分。

果蔬虽不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有助于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中的 吸收。有研究证明,人体对米、肉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是75%,如果少食米粮多食果蔬时, 粮食中的蛋白质消化率提高至85%~90%。这种作用与果蔬中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 以及一些风味物质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关。

蛋白质与酚类物质能发生聚合作用,用于果汁和果酒的澄清处理,可以防止浑浊。

②氨基酸: 氨基酸在果蔬中的含量虽少,但在加工工艺上却有重要的影响。氨基酸 与加工品的色泽有关。氨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使制品产生褐变现象。酪氨酸 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氧化产生黑色素(如马铃薯切片后变色)。含硫氨基酸和蛋白质在 罐头高温杀菌时受热降解形成硫化物,引起罐壁和内容物变色。

氨基酸对食品的风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果蔬中所含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都具有 特有的鲜味,甘氨酸具有甜味。另外,氨基酸与醇类反应生成酯,是食品香味的来源之一。

(4)果蔬中的酶及其作用 果蔬中所含的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但与加工品的质量 密切相关。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是生物化学反应中间代 谢的推动者。酶的催化反应是在接近生物体温的条件下进行,不需要高温、高压条件,效 率较高,具有专一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失活或激发活力。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 度、pH、底物浓度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的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些重金 属离子、氰化物等有抑制酶的作用,称为酶抑制剂,无机离子钠、钾、镁、锌、锰、钴、氯等能 激活酶的作用,称为酶激活剂。

①果胶酶: 果胶酶可以水解果胶物质。主要包括原果胶酶、果胶分解酶、聚半乳糖 醛酸酶。果胶酶目前已被广泛地用于果蔬汁和果酒的制造中。对于提高果汁出汁率、果 汁的澄清具有很好的效果。

②淀粉酶: 淀粉酶的功能是水解淀粉、糖原及其衍生物中的α-1,4-葡萄糖苷键。 常见的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葡萄糖氧化酶。

③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可使果蔬的风味在贮存中发生改变,它催化下列反应:

ROOH+AH2→H2O+ROH+A

过氧化物酶常常作为预煮(烫漂)的指标,因为它是氧化还原酶系统中最耐热的酶类。

④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酶是催化由丝氨酸转移电子为过程的一大酶类。这类酶 与食品中的许多变化有关,如褐变、维生素C的氧化、制品风味不良等。同时,也可以应 用在果蔬加工中改善产品质量,如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防止果蔬的氧化败坏和美拉德褐变 反应。

葡萄糖氧化酶在果蔬加工中主要用于柠檬类果汁及其浓缩物的稳定作用。在有氧存 在的条件下,光照可加速过氧化物的形成,这些过氧化物可使柠檬汁中的一些成分氧化而 导致果汁变色和形成异味。氧对于过氧化物的形成是必需的,因此去除氧是一种最有效 的保持这类果汁颜色和风味的方法。果汁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下,可以与 氧发生反应而使果汁中含氧量降低,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葡萄糖+O2→葡萄糖酸+H2O2

维生素C氧化酶别名也叫抗坏血酸酶,可使L-抗坏血酸氧化,变为氧化型抗坏血 酸。该酶广泛分布于香蕉、胡萝卜和莴苣中,对抗坏血酸的保存有很大关系。

多酚氧化酶又称为酪氨酸分解酶、儿茶酚氧化酶等。多酚氧化酶在果蔬中广泛存在。 许多果蔬在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会很快发生褐变,是由于该酶在有氧存在下催化酚类物 质氧化成醌,再进一步形成羟醌,羟醌进行聚合,形成黑色素物质。食品加工中,用于破坏 多酚氧化酶酶活力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法、酸处理法和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法。此 外,在加工中可采用去除和隔绝氧气的措施以及加酚酶底物类似物如肉桂酸、对位香豆 酸、阿魏酸等酚酸,可以有效地控制酶促褐变。

(5) 果蔬中的有机酸及其特性 酸味是果实的主要风味之一,是由果实内所含的各 种有机酸引起的,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此外,还有少量的草酸、水杨酸和醋酸 等。这些有机酸在果蔬中是以游离或酸式盐的状态存在。

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果实含酸量不同(见表1-5)。每种果实的含酸量一般以其含量 最多的一种有机酸来作为该种果实含酸量的计算标准。如仁果类、核果类以苹果酸表示, 葡萄以酒石酸表示,柑橘类以柠檬酸表示。不同果实所含酸种类的差别主要与植物对环 境的适应性有关。

表1-5 几种果蔬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 单位: %

名 称 总酸量 柠檬酸 苹果酸 草 酸
苹 果 0.2~1.6 + + +
0.1~0.5 0.24 0.12 0.03
0.4~3.5 + 0.36~2.90 0.06~0.12
葡 萄 0.3~2.1 0.21~0.74(酒石酸) 0.22~0.92 0.08
草 莓 1.3~3.0 0.9 0.1 0.1~0.6
甜樱桃 0.3~0.8 0.1 0.5 0
番 茄   + +  
菠 菜   + + +
甘 蓝   + + +
莴 苣   + + +
石刁柏   + +  

注: +表示存在。

蔬菜中往往是多种有机酸同时存在。例如番茄中含有苹果酸、柠檬酸以及微量的草 酸、酒石酸和琥珀酸。甘蓝中以柠檬酸为主,还存在绿原酸、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和桂 皮酸。菠菜中除草酸外,还含有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水杨酸。芹菜中含有醋酸和少 量丁酸。胡萝卜直根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酸、苯甲酸和n-羟基苯酸。蔬菜中虽然含酸种 类丰富,但除番茄等少数有酸味外,大多因含酸量很少而感觉不到酸味。

果蔬的酸味并不取决于酸的总含量,而是由它的pH来决定的,由于酸的种类不同, 它们的氢离子离解度大小有差异。新鲜果实的pH一般在3~4之间,蔬菜在5.0~6.4 之间。果蔬中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能阻止酸过多地离解,称为缓冲物质。果蔬 加热后,蛋白质凝固,失去缓冲能力,氢离子增加,pH下降,酸味增加。这就是果蔬加热后 经常出现酸味加重的原因所在。

各种有机酸溶液呈现酸味的最低浓度不同。在100mL溶液中酒石酸为0.0075g,苹 果酸为0.0107g,柠檬酸为0.0115g。所以酒石酸的酸度最强,其次为苹果酸和柠檬酸。

果实含酸量不仅与风味密切相关,同时对微生物的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含酸量高 的果实,可以降低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所以在加工中对pH在4.6以下的原料,即在100℃ 以下就可获得良好的杀菌效果。不然杀菌温度需要更高。贮藏过程中,有机酸也可作为呼 吸底物被消耗,使果实酸味逐渐变淡。如番茄贮存后由酸变得酸甜,就是这个原因。

此外,在原料加热时,有机酸能促进蔗糖、果胶物质等水解,降低果胶的胶凝度。加工 处理时,有机酸能与铁、锡等金属反应,导致设备和容器被腐蚀,影响制品的色泽和风味。 有机酸还与果蔬中的色素物质的变化和抗坏血酸的保存性有关系。

(6) 果蔬中的多酚化合物及其特性 多酚化合物是高分子多元醇的衍生物。根据化 学结构,多酚化合物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其构成单元骨架完全不同,性质和应用范 围也有显著的差异,但它们在分子结构上,具有酚羟基数目众多、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布较 宽的特点。

多酚化合物有涩味,对果蔬及其制品的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果蔬中多酚化合物中 以儿茶酚和无色花青素为主。单宁在水果中普遍存在,在蔬菜中较少。未成熟的果实中 大都含有水解单宁,故有涩味。果蔬成熟后或经人工催熟,水溶性的水解单宁变成不溶性 的缩合单宁,就不涩了。

多酚化合物很容易在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而生成褐色的氧化物。苹果、梨、藕等果 实去皮或切开后,不久就会变色,就是这个缘故。果蔬中单宁含量越多,酶的活力越强,与 空气接触时间越长,变色就越深。根据多酚化合物易氧化变色的特性,在果蔬的采收、分 级、贮运保管过程中,应避免任何机械损伤,创造适宜的贮藏环境。

果实在受损伤或者受外界微生物、昆虫侵染时,在受损伤的部位多酚化合物被氧化后 生成的黑色物质会导致微生物死亡。可见多酚化合物的存在与果蔬的抗病性有关。

多酚化合物与某些金属接触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影响果蔬产品的质量。如单宁与铁作 用生成黑色化合物,遇锡变成玫瑰色。因此,为防止果蔬产品变色,在加工处理过程中一方 面要减少与氧的接触,另一方面要破坏或抑制氧化酶的活力,同时避免使用铁、锡等制品。

由于多酚化合物上的羟基易被氧化,因而可保护其他成分被氧化。相对分子质量大 的多酚抗氧化性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多酚如茶多酚。多酚的抗氧化性比常用的抗氧化 剂维生素C、维生素E强,并且多酚与维生素C、维生素E同时存在时具有协同抗氧化效 应。多酚化合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7)果蔬中的色素物质及其特性 色素物质赋予果蔬特有的色泽。良好的色泽能诱 导人的食欲,激起人的情绪,有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果蔬的色泽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 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果蔬的新鲜度、成熟度和品质变化。

果蔬中的色素物质一般都对光、热、酸、碱等敏感,在加工、贮存过程中会退色或变色。

①叶绿素: 叶绿素是一切果蔬绿色的来源,是光合作用的催化剂。叶绿素是两种结 构相似的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组成的混合物。叶绿素a呈青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 色,两者大约成3:1的比例。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为叶绿体。

叶绿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分子中的镁易被氢取代, 成为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碱性条件下,叶绿素可水解为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仍 为绿色。叶绿酸与碱反应,生成叶绿酸盐,其绿色更为稳定。这是果蔬加工中保绿的重要 依据。

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可为铜、锌等所取代,铜叶绿素色泽亮绿,较稳定,食品工业中作为 着色剂。

叶绿素不耐热也不耐光,绿色果蔬短时间放于沸水中,则绿色转深,这是由于细胞壁 中的空气被排除,致使细胞壁更为透明,色泽也就转深。

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果蔬中,叶绿素的合成作用大于分解作用,外表看不出绿色的变 化。当果蔬进入成熟期后或采收以后,合成作用逐渐终止,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 叶绿醇和叶绿酸盐等溶于水的物质,加上光氧化破坏继续进行,原有的叶绿素减少或消 失,表现出绿色消退,显出其他颜色。这种颜色变化常被用来作为成熟度和新鲜度变化的 指标。

②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大类色素,总称类胡萝卜 素,颜色黄、橙、红、紫色都有,它们常与叶绿素共同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类胡萝卜素是一 类以异戊二烯为残基的具有共轭双键的多烯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脂类溶剂。已知的类 胡萝卜素有300多种,主要有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番茄黄素、叶黄素等。

类胡萝卜素耐pH变化,耐热,在金属离子锌、铜、锡、铝、铁存在下也不易破坏,与细 胞中的蛋白质结合后相当稳定,在加工中不易损失。光对其有破坏作用,在氧或强氧化剂 存在时类胡萝卜素被破坏退色,故果蔬干制中由于高温及通风易使类胡萝卜素破坏。

类胡萝卜素性质稳定,色彩诱人,又是食品中的正常成分,即使摄入量过多也不会给 人体带来损害,故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使用。

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呈黄色,存在于杏、黄桃、胡萝卜、番茄、辣椒中。胡萝卜素本身 不具有生理活性,但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及肠壁中能转化成具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它 有α、β、γ三种异构体。其中以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而且在生物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的活性最强,称维生素A原。

番茄红素: 是胡萝卜素的同分异构体,又称茄红素。在红色番茄中,茄红素与胡萝卜 素共同存在,平均含量为4.0%~7.8%,是胡萝卜素平均含量(0.40%~0.75%)的10 倍。番茄中这两种色素的含量随果实的成熟而逐渐增加,至番茄完熟时胡萝卜素的含量 最高,过熟果实中又显著下降(减少25%~40%)。茄红素的产生与温度的高低关系密 切,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30℃以上茄红素不能形成。

番茄黄素和叶黄素类: 是胡萝卜素或番茄红素的加氧衍生物,也呈黄色,易溶于甲 醇、乙醇,不溶于乙醚,利用这一性质可将二者分开。有叶黄素、玉米黄素、木瓜黄素(隐黄 素)、番茄黄素、番茄叶黄素、辣椒黄素、辣椒玉黄素、柑橘黄素、杏菌红素、虾黄素、β-酸 橙黄素、胭脂树橙色素等。

③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类主要的水溶性色素,果蔬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大都与之有 关。花青素的三种衍生物为: 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飞燕草色素。

花青素在自然状态下以糖苷形式存在,游离花青素很少见。花青素常与单糖成苷,一 般成苷的单糖有五种,分别是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花青素在有氧及 氧化剂存在时极不稳定,其结构改变而颜色发生变化。花青素颜色随着pH的改变而变 化,在pH 8.5时呈紫罗兰色,pH<3.0时为红色,pH 11时为蓝色。K、Na和其他金属元 素可使花青素呈紫色,故果蔬加工中不能用铁制容器,必须用不锈钢器皿。

花青素对光和温度敏感,在有光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易变成褐色。二氧化硫可使花 青素退色成微黄色,当二氧化硫除去后,可部分恢复原有色泽。

无色的花青素从未成熟的葡萄或成熟的桃中提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为有色的花 青素。无色花青素存在于许多果蔬中,是罐藏水果果肉变色的原因之一。

④ 花黄素: 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一类水溶性色素物质,无色至浅黄色。花黄素 在一定pH和金属离子存在下,会变成难看的颜色,影响食品的外观质量。

花黄素大约有400多种,包括黄酮及其衍生物,最重要的是黄酮类和黄酮醇衍生物, 还有查耳酮、黄烷酮、异黄烷酮和双黄酮等衍生物。

花黄素的颜色变化,在碱性条件下,遇铁离子变成蓝绿色。水果、蔬菜加工中用柠檬 酸调预煮水的pH,目的就是控制黄酮色素的变化。在黄酮类物质中,槲皮素、旃那素、杨 梅素是三种分布最广、最丰富的黄酮醇。茶叶中含较多的槲皮素、橙皮素、圣草素等,它们 在生理上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是维生素P的组成部分。芸香苷(芦丁)广泛存在于 柑橘、芦笋中。可利用柑橘、芦笋加工中的下脚料生产药用芦丁,是良好的降血压药物。

罐藏芦笋呈浅色或黄色,是槲皮素黄酮与锡反应的结果。

⑤ 其他天然食用色素: 果蔬中存在的天然色素还有:

a. 甜菜色素:食用红甜菜俗称紫菜头,是优良的食用红色色素来源,已商品化生产。其 色泽与花青素相似,又称甜菜花青素,在pH4~6范围内最稳定。热稳定性在pH4.0~5.0范 围内最佳。光和氧可促进甜菜色素降解作用。

b. 姜黄色素: 是从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黄色素,一种二酮类化合物,易溶于水、 醇、酸、醚中,遇碱立即变红,中和后复原,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耐还原性和染着性均强,耐 光、耐热性及耐金属离子性较差。姜黄用于萝卜条,咖喱粉等食品及调料的着色。

(8) 果蔬中的芳香物质及其特性 果蔬中普遍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由于含量极少, 故又称精油,是每种果蔬具有特定香气和其他气味的主要原因。各种果实中挥发油的成 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组分的混合物。它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酯、醇、酮、萜及烯等。

水果香气比较单纯,具有浓郁的天然香气味。其香气成分中以有机酸酯类、醛类、萜 类为主,其次是醇类、酮类及挥发酸等(见表1-6)。它们是植物体内经过生物合成而产 生的,总含量在4×10-4以下。水果香气成分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强,一般成熟的葡萄中 含有香气成分88种,苹果中近100种,桃中有90种。而人工催熟的果实不及在树上成熟 的水果香气成分含量高。

表1-6 水果的香气物质

水果品种 主体成分 其 他
苹 果 乙酸异戊酯 挥发性酸、乙醇、乙醛、天竺葵醇
甲酸异戊酯 挥发酸
香 蕉 乙酸戊酯、异戊酸异戊酯 乙醇、乙烯醛
香 瓜 癸二酸二乙酯  
醋酸乙酯,沉香醇酯内酯 挥发酸、乙醛、高级醛
丁酸戊酯  
葡 萄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C4—C12脂肪酸酯、挥发酸
柑橘类 丁醛、辛醛、癸醛、沉香醇  
果 皮 蚁酸、乙醛、乙醇、丙酮  
果 汁 苯乙醇、甲酸、乙酸乙酯  

蔬菜类的香气不及水果类浓。构成蔬菜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一些含硫化合物、醇、萜烯 类(表1-7)。例如葱、韭、蒜等具有特殊的辛辣气味,均由硫化丙烯类化合物组成;甘蓝 和芦笋加热后其中蛋氨酸分解生成二甲硫醚;萝卜、油菜中主要是芥子苷分解的含硫化合 物;构成蘑菇的香气有20多种,主要是辛烯-1-醇-3、辛烯-1-酮-3;香菇的主体香 气成分是具有异香的香菇精,它是含硫杂环化合物。

表1-7 某些蔬菜的香气成分

菜 类 化学成分 气 味
萝 卜 甲基硫醇、异硫氰酸丙烯酯 刺激气味
二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丙烯基二硫化物、丙烯硫醚 辛辣气味
葱 类 丙烯硫醚、丙基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硫醇、二丙烯基二硫化物、二丙基二硫化物 香辛气味
姜酚、水芹烯、姜萜、茨烯 香辛气味
花 椒 天竺癸醇、香茅醇 蔷薇香气
芥 类 硫氰酸酯、异硫氰酯、二甲基硫醚 刺激性辣味
叶菜类 叶醇 青草臭
黄 瓜 2,6-壬二烯、2-醛基壬烯、2-醛基己烯 青臭气

(9) 果蔬中的糖苷类物质及其特性 苷又称甙,是由糖与醇、醛、酚、含硫化合物等构 成的酯类化合物。在酶或酸的作用下,苷可水解为上述成分糖和苷配基。

果蔬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苷,大多数都具有苦味或特殊的香味,其中一些苷类不只是果 蔬独特风味的来源,也是食品工业中主要的香料和调味料。其中也有一部分苷类有剧毒, 在食用时应予以注意。常见的苷类有下面几种。

① 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存在于多种果实的种子,以核果类含量最多。几种果实种仁中 苦杏仁苷含量为:苦扁桃2.5%~3.0%,杏0%~3.7%,李0.9%~2.5%,樱桃1.3%~ 2.4%,桃0.8%,苹果0.5%~1.2%。

苦杏仁苷在酶或酸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苯甲醛和氢氰酸,反应式如下:

苦杏仁苷本身无毒,具有止痰镇咳作用。食用苦杏仁时,在同时摄入的苦杏仁酶的作 用下,苦杏仁苷在人体即可发生上述反应,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所以,生食苦杏仁过多时, 人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一般人食用苦杏仁0.85g左右(相当于服用0.05g氢氰酸)就有 可能中毒死亡。因此,在食用苦杏仁苷含量高的种仁时,应先进行必要的处理,促使苦杏 仁苷水解,使生成氢氰酸逸出,方为安全。水解产物苯甲醛具有特殊的香味,是重要的食 品香料,故工业中多利用苦杏仁等为提取苯甲醛的原料。

② 橘皮苷: 橘皮苷是存在于柑橘类果实的一类苦味成分,其含量因果实种类和品 种、果实部位、砧木、成熟度等不同而有差异。在橘皮、橘络中含量最多,其次是囊衣和砂 囊中,汁液中含量极少。橘皮苷味极苦,其纯品比奎宁还要苦,味感阈值为20mg/100mL 纯水,在果汁中的呈味浓度界限大约为30mg/100mL。故在柑橘类果实加工中应该注意 原料的选择和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减轻产品不愉快的苦味。

橘皮苷在稀酸中加热或者随着果实成熟,逐渐水解为橘皮素、葡萄糖和鼠李糖,其苦 味相应减轻以致消失。

橘皮苷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碱液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和pH的增高而加大,反之, 当pH及温度降低时,溶解的橘皮苷成为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之一。用酶制剂对原料进 行脱苦味处理时,并结合适当升温,可减轻橘皮苷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橘皮苷具有维持人体血管正常渗透作用的功效,它是维生素P的重要组成部分。柑 橘的果皮是提取橘皮苷的主要原料。

③ 柚苷: 柚果富含柚苷,其含量达1%左右,主要存在于果皮、囊衣和种子中,它是 柚果中的主要苦味物质。柚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来制做二氢查尔酮类甜味剂以 及防治心血管疾病、过敏和炎症等药剂。

柚苷易溶于酒精和碱液,也能溶于热水,根据这一特性,通常采用碱法和热水法提取。

④ 芥子苷: 芥子苷为十字花科蔬菜的苦味来源。水解后生成具有特殊辣味和香气 的芥子油、葡萄糖等物质,使苦味消失,品质改进。

⑤ 茄碱苷: 茄碱苷有毒性,存在于马铃薯块茎中,集中在皮层和萌发的芽眼附近。 生芽和受光照发绿的马铃薯不能食用,如要食用应将皮和芽眼完全削去,并充分漂洗。番 茄和茄子果实中茄碱苷含量在成熟果实中是很少的。

(10)果蔬中的植物激素及其特性 果蔬中的植物激素包括乙烯、脱落酸、生长素、赤 霉素、细胞分裂素五类。根据激素对果实生长发育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抑制呼 吸、延迟后熟,如生长素、赤霉素;另一类表现为促进呼吸,加快后熟,如乙烯、脱落酸。两 类激素的作用表现为对抗的关系。乙烯在控制及调节成熟、衰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生 长素、激素、赤霉素和脱落素对后来果蔬组织的成熟、衰老也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总之, 果实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取决于整个激素平衡中某些具体激素所占的相对地位,即某 些激素的含量水平。

① 植物生长素: 天然植物激素中最普遍存在的植物生长素为吲哚乙酸(简称LA或 IAA)。生长素存在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能促使植物细胞的生长。但不同的器官所需 的最适度不同,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多为合成的植物生长素,这些生长素包括萘乙酸(简 称NNA),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D)等。

② 赤霉素: 目前已发现有40多种赤霉素。它们的结构中都有一个赤霉核。在高等 植物的所有器官和组织中,几乎都能发现有赤霉素活性物质的存在,但赤霉素主要是在幼 叶、幼果及根尖中合成。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形态生成,打断种子休眠期,诱导果实 生长,形成单性结实等。啤酒生产中制麦芽时使用赤霉素,可提高麦芽中α-淀粉酶的 含量。

③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或称细胞激动素,泛指具有与激动素有同样生理活性的 一类嘌呤衍生物。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细胞横向增粗、打断休眠、 促进坐果。主要在根尖和幼果中合成。激动素是早期在酵母中发现的化合物。

④ 脱落酸: 脱落酸(简称ABA)亦称离层酸。年幼的绿叶组织中,同时有脱落酸、赤 霉素与细胞分裂素。而在衰老和休眠的器官中,只有脱落酸存在。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 制剂,可促使植物离层细胞成熟,从而引起器官脱落,它与赤霉素有拮抗作用。

⑤ 乙烯: 乙烯是高等植物体内正常代谢的产物。乙烯有降低生长速度,促进果实成 熟,促进细胞径向生长,抑制纵向生长,诱导种子萌芽,促进器官脱落等效应。生产实际上 利用2-氯乙基膦(商品名为乙烯利)作为乙烯发生剂进行水果催熟。

(11) 果蔬中的植物抗菌素及其特性 植物抗菌素,广义的是指所有与抗病有关的化 学物质,狭义的是指病原物或其他非生物因子刺激后寄主才产生的一类对病原物有抑制 作用的物质。最早发现的是从豌豆荚内果皮分离出来的避杀酊,至今已发现100多种,其 中已明确结构的48种,大多是属于异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

果蔬中主要的植物抗菌素有大蒜抗生素、花青素、番茄素和马铃薯素等。大蒜抗生素 是存在于大蒜和大葱内的一种杀菌物质,起主要杀菌作用的是蒜素。配比为1/250000的 蒜素溶液,便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花青素是一种植物色素,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花青 素在植物体内可以发生某些化学变化,因之呈现不同的颜色,其抗菌作用也不一样。例 如,红色的苹果品种比黄色或绿色的苹果品种的抗病力要强。紫红色的葡萄品种对白 粉病、霉菌病、炭疽病的抵抗力比白色品种要强。含有花青素的豌豆对褐斑病的抵抗性 较高,红色洋葱的抗病性比白色洋葱要强。番茄素和马铃薯素对某些害虫和真菌有抑 制作用。

(12) 果蔬风味的形成及其变化 味觉是由位于舌头上的味蕾感知的。风味物质的 刺激多数是复合的,有时是单一的。人的味蕾一般约9000~10000个,且随着人的年龄增 长而逐步减少。重要的味感有甜、酸、咸、苦、鲜、涩、凉、辣、金属味等,基本味感是甜、酸、 咸、苦四种。

引起甜味的主要是糖,存在于果蔬中的主要有: 糖及其衍生物糖醇如D-木糖醇、 D-山梨醇、D-甘露醇、麦芽糖醇等,糖苷如甘草苷、甜叶菊苷、苷茶素等。

酸味的感觉取决于氢离子浓度即pH。甜味与酸味的组合是构成水果及饮料风味的 重要因素。果蔬中的酸味成分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水杨酸等。

咸味物质是人体生理上不可缺少的物质。氯化钠是惟一带纯咸味的物质。

苦味是最易感知的呈味物质。果蔬中重要的苦味物质有咖啡碱、可可碱、苦杏仁苷、 柚皮苷等。苦味不一定是一种坏味道。当苦味与甜酸及其他味感适当组合即形成了果蔬 的特殊风味。果蔬中的苦、麻味,一般由柚皮苷、柠檬烯、苦杏仁苷等物质所形成。

果蔬的涩味是由单宁所形成,含有1%~2%可溶性单宁就会具有强烈的涩味,催熟 处理可以加速脱涩。果蔬中的鲜味是由氨基酸所形成,例如葡萄中含有20种氨基酸,合 计272mg/100g,其中谷氨酸占15.1mg/100g。通常食用的味精是谷氨酸钠。辣椒具有辣 味,是由辣椒素形成,随品种和成熟度而异,充分成熟的小朝天椒,其味极辣。

果蔬的风味随其品种及成熟度不同而异。随着果蔬的成熟,一些苦味物质往往水解 成为糖类,从而减少苦、麻味。

果蔬的风味是构成果蔬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人的食欲、营养的摄入、消化吸收有 直接的影响,它是由气味、滋味、口感等感觉混合而成的综合作用。风味物质成分繁多而 其含量甚微,大多数是非营养性的物质,成分极不稳定,易破坏。

1.1.1.2 果蔬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1)果蔬中维生素的变化 果蔬中许多维生素在表皮或老叶中含量丰富,因而进行 去皮、切分、清洗、挤去菜汁等前处理后,原料中维生素含量降低。水果加工中采用碱液去 皮法会破坏表皮附近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硫胺素和叶酸,但对水果内部的维生素含 量影响不大。

热烫是水果和蔬菜加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热烫处理可钝化对产品品质有不良影响 的酶类、降低微生物的数量和除去组织中的氧气,因而有利于产品中维生素的保存。但热 烫时维生素又因溶于水、热降解和氧化而大量损失。由于热烫处理通常为进一步加工的 必要准备,这种损失往往在所难免。

热加工中的高温使维生素降解反应速度加快,高温造成维生素的损失受到许多因素 的影响,包括食品的化学环境(如pH、相对湿度、金属离子、反应活性物质和溶氧浓度等) 和维生素的具体存在形式等。

脱水干燥的方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影响较大,真空冷冻干燥时维生素损失最少。例 如,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水果制品中维生素C的损失少于10%,胡萝卜素损失小于 5%。热风干燥时维生素C损失较多,而日晒干燥因为长时间暴露于氧气和紫外线下,使 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损失更为严重。

高温短时杀菌可以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相对较多地保存营养素,因而已经为现代食 品加工广泛采用。食物本身的热传导速度快则对实现高温短时杀菌有利。食物的pH低 时允许降低杀菌的温度,也有利于维生素C和硫胺素的保存。隔绝氧气、除去食物中的 过渡金属离子如Fe2+、Cu2+等可以提高维生素C的保存率。在蔬菜烹调中,急火快炒或 沸水速煮可以较好地保存维生素,加醋烹调可以保护维生素C。

加工中常用的化学物质也对维生素的保存有影响,如氯气、二氧化硫、亚硝酸盐、化学 消毒剂、酸碱性物质等。总的来说,氧化性物质会造成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叶 酸等的损失,而还原性物质会保护这些维生素;果蔬加工中常用的有机酸会增加维生素C 和硫胺素的保存率,碱性物质则会降低维生素C、硫胺素、泛酸等的保存率。次氯酸离子、 二氧化氯等具有强反应性,它们与维生素发生亲核取代、双键加成、氧化等反应。但在加 工中氯气主要用来做设备消毒,对食物内部的维生素影响不大。

(2) 果蔬中色素物质的变化 果蔬中所含的色素很多,在加工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 的是叶绿素。收获后的果蔬中,叶绿素的合成作用基本消失,且在有氧和阳光的条件下, 叶绿素即迅速地遭到破坏,本身具有的绿色也逐渐减退或消失。所以,在绿叶蔬菜的干燥 或贮藏期间,为了保持它们的绿色,就必须考虑以上两项因素的影响。

在以绿色蔬菜为原料加工罐头和一些发酵性腌制品的过程中产品的颜色经常变为黄 色或黄褐色,这一变化的原因,系由于在高温密闭杀菌时引起pH降低和发酵性腌制过程 中产生乳酸的结果。叶绿素在酸性环境中,其结构中的镁离子被氢离子所替换,因而形成 一种新产物——黑籽酸盐(又名植物黑素)。黑籽酸盐a呈黄色,黑籽酸盐b呈红色。由 于各种绿叶菜中叶绿素a、b的比值不同,形成的黑籽酸盐a和黑籽酸盐b也有所差异,因 此在色泽上表现为黄色或黄褐色。

绿色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为了防止由酸所引起的变色,经常采用碱处理。

在果蔬干制时,为使产品获得鲜艳,多利用沸水热烫。原因之一是由于果蔬在高温处 理下,其组织中的空气被排出,透明度增加。

(3)酶促反应引起的褐变 在果蔬加工中果蔬本身所含的酶系统使加工品变褐这种 现象称为褐变。在果蔬中含有酚类物质,儿茶酚是果蔬中分布非常广泛的酚类,在酚酶 (多酚氧化酶、儿茶酚酶)作用下很容易氧化成醌,再进一步形成羟醌,羟醌进行聚合,随聚 合程度增大,色泽由红变褐,最后形成黑色素物质。这种现象称为酶促褐变,主要发生在 果蔬破碎、取汁、粗滤、泵输送等工序过程中。由于果蔬组织破碎,酶与底物的区域化被打 破,所以在有氧气的条件下果蔬中的氧化酶如多酚氧化酶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变色。产品 发生褐变不仅影响外观,降低营养价值,而且是果蔬加工品发生败坏的一个标志。果蔬加 工中酶促褐变通常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

① 去皮、打浆、压榨等使植物组织或细胞破坏,促进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酶促反应), 促进了氧气进入(氧化反应),促进了有机酸从液泡中流出(依赖pH的反应加速),促进了 脂类、亲水物和水的分离及可溶成分与不可溶成分的分离,还增加了微生物污染的机会。

② 热烫、杀菌等促进了非酶促反应,改变了不同反应在食品中的地位,促进了大分子 构象改变和分子扩散,也破坏了组织和细胞,常引起组织软化、色泽劣变、风味变化和营养 损失,但最终抑制了酶催化反应和微生物活动。

③ 脱水、浓缩等增大了非水物间的反应机会,引起聚集、大分子构象变化、降低复水 性、促进褐变、促进氧化,但最终使食品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④ 冻藏可造成脱水、浓缩和冰晶形成,冰晶可破坏细胞。冻结脱水或浓缩的作用仍 然是增大了非水物间的反应机会。

⑤ 发酵可改变pH和溶剂极性,增加某些微生物污染机会,控制不好常引起大分子 聚集、色泽劣变、产生异味和营养损失。但控制良好时可改善风味和营养品质。

在果蔬加工工艺中破坏或钝化酶及其酶系统,防止酶促褐变成为保证加工品质量的 一项重要措施。常用的防止措施有: 加热处理尽快钝化酶的活力;破碎时添加抗氧化剂 如维生素C或异维生素C,消耗环境中的氧气,还原酚类物质的氧化产物;添加有机酸如 柠檬酸抑制酶的活力,因为多酚氧化酶最适pH为6.8左右,当pH降到2.5~2.7时就基 本失活;隔绝氧气,破碎时充入惰性气体如氮气创造无氧环境和采用密闭连续化管道 生产。

(4)羰氨反应引起的褐变 羰氨反应是没有酶参与情况下出现的褐变现象,凡是含 有氨基(如食品所含蛋白质中的肽、氨基酸以及胺类化合物中的氨基等)和羰基(如食品中 所含的糖、醛、酮中的羰基以及脂肪氧化后生成的羰基化合物中的羰基等)的食品,在加热 处理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非酶褐变,所以非酶褐变又称羰氨反应,也称糖氨反应。非酶褐变 除影响食品的感官质量外,还会降低营养价值,甚至会产生毒性,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 谢功能。

如在果蔬干制过程中,原料中的糖分和其他有机物因高温而分解或焦化,有损成品外 观和风味。在蔬菜的腌制和后熟过程中,蛋白质在蛋白质水解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 分解为氨基酸。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能与还原糖作用发生非酶褐变形成黑色物质; 酪氨酸在酪氨酸酶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氧化生成黑色素,这是腌制品在腌制和后熟过程 中色泽变化的主要原因。腌制和后熟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制品色泽越深。

在果蔬汁的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非酶褐变,特别是浓缩汁中更为严重。因为还原糖 和氨基酸都是果蔬汁本身所含的成分,因此较难控制,主要防止措施是:

① 避免过度的热处理,防止羟甲基糠醛(hydroxymethyl furfural,HMF)的形成,根据 其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果蔬汁是否加热过度。

② 用亚硫酸处理,因亚硫酸根可与羰基生成加成产物,来抑制羰氨反应。羰氨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较易进行,所以降低pH可以抑制褐变的发生。

③ 用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如蔗糖。

④ 适量增加钙盐,因钙盐有协同SO2抑制褐变的作用。另外钙可与氨基结合生成不 溶化合物,降低褐变的几率。

⑤ 降低产品浓度可降低褐变速率。在果蔬汁生产上降低浓缩比有利于阻止褐变的 发生。柠檬汁、葡萄柚汁的适宜浓缩比通常为4:1,橘子汁可达6:1。

⑥ 产品贮藏过程中一般采用低温贮藏或冷冻贮藏方式,以尽量延缓糖氨反应发生的 过程。

另外,焦糖化褐变也是非酶褐变。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褐变,也 属非酶褐变。它的褐变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pH及抗坏血酸的浓度。在pH2.0~3.5范 围内更易发生焦糖化褐变。

为了保证加工品质量,要严格控制外界环境条件如空气、日光等,以免引起一系列不 良变化,防止加工品品质劣变。

(5)橙皮苷引起的白色沉淀析出 有些水果如柑橘类果实有一层很厚外皮,它是由 外果皮、中果皮、瓣瓤、维管束等部分构成。中果皮中含有果胶物质、配糖体(糖苷)以及半 纤维素等,有色果皮内含有大量的橘皮苷和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它们的存在会使橘子罐 头贮藏4~5个月后汤汁中出现白色浑浊,其主要成分是橙皮苷,它约占沉淀物质的 57.3%,其次是果胶及少量蛋白质。橙皮苷以可溶性与不溶性两种形式存在。橙皮苷溶 于碱性溶液中呈黄色,随温度和pH增加,溶解度加大。pH及温度降低时,溶解的橙皮苷 又呈白色沉淀析出,当pH为4时溶解度最小。为了避免白色沉淀产生,应选用橘皮苷、 橙皮苷含量低的,成熟度高的原料进行加工,严格掌握浸酸、碱的加工过程。添加羧甲基 纤维素(CMC)和甲基纤维素(MC),以增强橘皮苷的溶解度,防止其晶析。还可以将橙皮 苷分解酶直接添加罐头中,使难溶于水的橙皮苷分解为可溶性的橘皮素-7-葡萄糖苷, 再由黄酮类葡萄糖苷分解成橙皮素,防止白色浑浊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