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泥蚶的水产养殖技术

2023-03-03

泥蚶俗称“血蚶”或“血蛤”等,泥蚶的养殖在我国有悠久的 历史。蚶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味可 口。

1.泥蚶的生态习性

(1)生活习性:泥蚶属于热带和温带贝类,分布于山东半岛 以南的沿海海域,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的重要养殖对象。 泥蚶多栖息于中、低潮区,尤其以中、低潮区交界处分布最多。

稚蚶用足丝营附着生活,随着泥蚶的生长发育逐渐失去分 泌足丝的能力,转为半埋栖生活。幼蚶多栖息在表层下1~2毫 米的泥中。成蚶营埋栖生活,喜生活在1~3厘米深的软泥中。 在北方冬季,泥蚶埋栖在泥层深处,双壳紧闭冬眠;到3~4月份 再爬上滩面,进行呼吸和摄食。

泥蚶的活动力较弱。1毫米以下的个体,可在水中作垂直 运动,有的分泌黏液呈丝状将自身悬挂在水中,个别的还会漂浮 在水面。2~5毫米个体垂直运动的能力明显变弱,但水平移动 比较活跃,一夜间运动几十厘米。成蚶极少作水平运动,只在泥 层中作垂直运动。泥蚶抗混浊力较强,可以将软泥形成假粪排 出体外。

(2)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能力:泥蚶是广盐性贝类。成蚶生 存盐度为10.4~32.5,最适盐度20~26.2;蚶苗的适宜盐度17 ~29,最适盐度21~25.5。泥蚶的适应温度的能力较强,成蚶 的生存温度0~35℃,生长适温为13~30℃。

(3)食性:泥蚶以鳃丝纤毛的运动产生呼吸水流,滤食水中 的食物。泥蚶对食料的大小和形态具选择能力,对食料的营养 价值无选择性。其食料以硅藻为主,约占97%以上,另有少量 的桡足类、海绵、放射虫和植物孢子及有机碎屑等。

2.泥蚶的繁殖

泥蚶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生殖腺包围在消化腺外面,成 熟时雌性呈橘红色,雄性为浅黄色。山东沿海繁殖期为7~8月 份,盛期是7月底至8月初;浙江沿海为6月下旬至8月份,盛 期为7月份;福建南部海区为8月下旬至10月份,盛期为9月 份;广东沿海一般为8~11月份,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期。

泥蚶是卵生型贝类,壳长3厘米的亲蚶一次产卵量可达 340万粒。生殖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自然海区,每年排 放4~5次,每次间隔半月左右。成熟卵子的直径为60微米左 右,受精15~16天后变态为稚贝,开始底栖生活。底栖4~6天 后,稚贝壳长190~250微米,壳表可见放射肋;壳长264.6微米 时,放射肋清晰,近成蚶的壳形。

3.泥蚶的生长

泥蚶属广温贝类,生长具明显的季节性。我国沿海各地的水 温变化较大,各地分布的泥蚶生长速度明显不同。如水温达到 14~C时,泥蚶开始生长;水温低于14~C生长急剧减慢。泥蚶的 生长与潮区有关。随着潮区的升高,泥蚶的生长速度显著下降。 养殖方式和密度对泥蚶的生长也有影响,一般蓄水稀养泥蚶长得 好。

4.蚶苗的中间培育

泥蚶出库苗(壳长0.8毫米)出库后,需要经过暂养至蚶沙 (5万粒/千克或壳长5毫米左右)或蚶豆(1 600粒/千克或壳长 1厘米左右)的阶段,称为中间培育(也称苗种中间过渡或保 苗)。中间培育的方式有蚶田式和蓄水式。

蚶田式保苗方式,是蚶苗中间培育的经典方式,但由于滩涂 环境变化大、风浪大、敌害多、饵料生物量少和管理困难等原因, 苗种往往生长较慢,保苗率较低。

(1)场地:选择内湾软泥质的中、低潮区之间的海滩。蚶苗 生长快,敌害生物少,蚶苗成活率高,是蚶苗中间培育的最适场 地。

(2)清滩:每亩用鱼藤精200克或茶子饼加底质改良剂2~ 2.5千克进行清滩。清滩后的第二天将敌害及杂物清理出场。1 周后试放少量的蚶苗,证明药力已消失即可大批播苗。

(3)平滩:播苗前用“泥马”压平滩面并进行分格,格长70~ 100米、宽10米,格间距0. 7米。各格取顺流向,一般与岸垂 直,每格周围挖排水沟。

(4)铺网与围网:用30~60目的筛网平铺在放苗的滩面上, 四边围以高20~50厘米的筛网。该操作最适合少量的保苗,较 大的场家也可试用。

(5)播苗:播苗前要检查蚶苗的质量,根据苗种的质量,定播 苗数量。不要在退潮、水急时播苗,以免被急流冲走,也不要在 干潮时播苗。个体大的蚶苗应播到苗埕的上方,个体小的播在 苗埕下方,使蚶苗生长均匀。

播苗的密度由蚶苗的大小和播苗时间决定。蚶苗未经暂养 而直接播苗时,每亩可播1 200万粒。暂养苗分大苗、中苗和小 苗3种,大苗每亩800万粒,中苗每亩900万粒,小苗每亩 1 000万粒。

播苗的具体方法分深水播苗、中水播苗和浅水播苗3种。 浅水播苗,在水深10厘米左右时用“泥马”运载蚶苗到苗埕撒 播。中水播苗,在水深30~50厘米时,将蚶苗盛在桶内运到场 地,人从苗埕两边的格沟中向里撒苗。深水播苗,在船上用双手 捧苗,像播谷种一样撒下,最好选平潮、无风时进行。

(6)中间培育管理:防寒防晒,山东和浙江冬季水温低,注意 严寒期间增加蓄水深度,保温防寒。南方高温期,要疏通沟渠, 平整滩面,使苗埕退潮后不存水,以免积水处经日晒水温骤升而 死苗。防咸避淡,白露后雨水少,若海水比重超过1.02时,需将 蚶苗移到上游有淡水注入的场地防咸。雨季到来时,海水相对 密度降低,蚶苗需迁至相对密度较高的、靠近外海的海区避淡。 定期清场疏散,播苗后每月应清场一次,清场能锻炼蚶苗的体 质,防除敌害生物,并随着蚶苗的生长进行相应的扩场疏养。

(7)蚶苗的起捕与运输:蚶苗经1年的中间培育,达到蚶豆 阶段,需起捕放养于养成场。起捕时蚶苗要过筛,大苗运走,小 苗继续进行中间培育。蚶苗的耐干力依气候和苗种大小而定。 南方冬季可耐干2~5天,天热时则应在1~2天运到播完。途 中注意空气流通、防雨、防晒和防风干。

(8)蓄水式中间培育(也称虾池或蚶塘保苗):蓄水培育池一 般为养虾池。该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风浪小、饵料丰富、敌害 少、存活率高和生长快等优点,现已被养殖场家普遍接受。放苗 前1~2个月,彻底翻晒池底。虾池进水前,也需彻底清池。具 体管理和要求可参考“蚶田式中间培育”。

5.泥蚶的养殖

将蚶沙(4.8万个/千克)或蚶豆(1 600个/千克)养至商品 蚶的过程,称为泥蚶的养成。

(1)养成方法和场地修建:蚶田养殖的方法多流行于广东和 福建沿海,是不蓄水的平滩养殖方法。这种方法场地建造方便、 水交换条件好,适于大面积养殖。根据地势将海滩分成若干块 方形或长方形的蚶田。蚶田间,便于排水和操作,并可防 止泥蚶逃散。蚶塘是建在内湾高、中潮区的一种半蓄水式池塘, 即涨潮时潮水漫池,退潮后池内仍保留一定的海水。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海滩,并因泥蚶在高潮区而得到更好的保 护,成活率高、摄食时间长、生长速度快,但成本较高。利用虾池 混养泥蚶,效果良好。

(2)播种密度和方法:播种密度受海况和养成方式的影响, 各地需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般平滩养殖可按每亩产大蚶 1 500~2 000千克的密度放养,至收获时每亩成活30万粒左 右。一般在退潮后,用“泥马”载着蚶苗顺着蚶田的界沟,边走边 均匀地将蚶苗撒播在蚶田里。天热时避免在中午前后播种。

(3)养成管理:

分埕疏稀:将养殖的泥蚶全部收起,调整密度后重新放养, 同时也可清除敌害。

防洪避淡:对河口附近的蚶田,当遭到大汛袭击时,需在蚶 田的上游修筑分坝和排洪沟,严重时须将蚶苗移向外海区。

防暑避寒:方法同蚶苗中间培育的管理。

清除敌害:养成期间经常检查,发现敌害生物时及时组织人 力清除,必要时用网片等阻止敌害的侵袭。

其他管理:及时维修堤坝,防止漏水。经常疏通沟渠,保持 水流畅通。定期检查泥蚶生长和存活情况。

6.收获

泥蚶壳长2.5厘米以上、每千克200粒以内即达到商品规 格,南方一般养殖2~3年,北方3~4年。收获的季节多选冬肥 期,这时蚶肉肥嫩、口味好,且易于运输。南方收获季节为12月 份至翌年3月份,北方多在11~12月份。收获的方法多采用铁 耙和铁丝簸子,广东则用竹箕(榨靴)带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