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主要滩涂贝类的生态特性

最近更新:2023-03-04

1,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主要是浅海筏式养殖,但是可在池塘内与对虾、梭子蟹等混养。

【产地与分布】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东海岸,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养成时间比栉孔扇贝可缩短一半时间,极具开发潜力。1982年海湾扇贝引进我国并开展人工养殖,主要集中于山东省、辽宁省。海湾扇贝壳面有放射肋20条左右,呈黑褐色或褐色。海湾扇贝是山东省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自引进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品种特征】贝壳扇形,两壳几乎相等,后耳大于前耳,前耳下方生有足丝孔。贝壳中等大小,近圆形。贝壳表面黄褐色,放射肋20条左右,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无足丝。壳顶位于背侧中央,前壳耳大,后壳耳小。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自然生长的海湾扇贝生活于浅海或内湾的泥沙质海底,耐温范围为—1~31℃,生长水温为5~30℃,最适生长温度18~28℃,水温5℃以下停止生长。海湾扇贝为广盐性贝类,成贝耐盐范围为16~43,生长适宜盐度为21~35,雌雄同体,生长快、寿命短。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用鳃滤食水中细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生产性能】0.5毫米的海湾扇贝苗种筏式养殖1个月达到2~3厘米,成为大规格苗种,再经过5~6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厘米以上的商品规格。山东省筏式养殖的海湾扇贝一般亩产在2吨左右,还可以与对虾在池塘内混养,亩产也能达到500千克左右。

【适宜地区】山东省东部沿海可进行筏式养殖,或与对虾等池塘混养。

2.菲律宾蛤仔

【产地与分布】菲律宾蛤仔俗称蛤蜊、花蛤、蚬子、沙蚬子,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以福建的连江、长乐、福清、三都湾,山东的胶州湾,辽宁的东沟、庄河为最多。其中辽宁、山东产量较大,沿海渔民常年可采捕。菲律宾蛤仔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是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品。活蛤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

【品种特征】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长与壳宽比例变化较大,壳长约55毫米、高40毫米、宽29毫米。壳顶稍突出,稍向前方弯曲。小月面宽,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贝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花纹长、不规则。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顶端极细弱,至腹面逐渐加粗,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枚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菲律宾蛤仔一般栖息在风浪较小、水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沿岸潮间带的沙泥滩涂上。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广,从5~35℃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18.30℃;海水比重适宜范围为1.008~1.027,最适比重为1.015~1.020;雌雄异体,1龄贝即可达到性成熟。

【生产性能】菲律宾蛤仔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产量高、肉质嫩、味道美等特点,是山东省传统养殖的滩涂贝类之一。当年的苗种养殖到翌年就可以达到商品规格。除在滩涂进行养殖外,还可以和对虾等在池塘内混养。

【适宜地区】山东省沿海滩涂和海水养殖池塘均可进行养殖。

3.文蛤

【产地与分布】文蛤俗称花蛤、黄蛤、海蛤,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均产,主要产区有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沿海。全年均有生产,以5~6月份为盛产期。文蛤为蛤中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8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于品和罐头食品。活文蛤和冻鲜文蛤肉均是出口创汇的产品。

【品种特征】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长度略大于高度,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顶紧接,并向腹面微弯。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盾面长卵圆形。韧带短粗、褐色,突出壳面。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轮脉清晰,由秃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助。壳内面灰白色,后部边缘呈紫色。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文蛤是广温广盐性贝类,适宜水温为—5.5~30℃,最适宜生长水温15~25℃,适宜的盐度为1.014~1.025。文蛤多分布于河口和内湾,栖息于沙质滩涂,在潮间带及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营埋栖生活,依靠足的伸缩活动潜钻穴居,栖息深度较深,可达10~20米。海水从入水管进入体内,通过鳃进行呼吸、摄食。文蛤的食物主要是以微小的浮游和底栖硅藻类为主。文蛤具有随着生长由中潮区向低潮区或潮下带移动的特性。

【生产性能】1周龄文蛤壳长可达15~20毫米,2周龄壳长可达30~40毫米,以后生长速度相对减弱,长到5厘米即可作为商品文蛤进行收获。

【适宜地区】山东省沿海均可进行文蛤滩涂精养、护养和池塘混养。

4.缢蛏

【产地与分布】缢蛏俗称蛏子、蚬,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浙江、福建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江苏如东、启东、东台沿海也有一定的产量。缢蛏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广温性贝类,山东省寿光,浙江省宁海、玉环、乐清,福建省连江、长乐、福清、晋江等地是主产区。蛏肉可鲜食、蒸煮或和其他青菜混炒,均很鲜美,亦可加工制成干品、蛙油等。贝壳可烧石灰。缢蛏是山东省滩涂养殖的传统贝类之一。

【品种特征】贝壳长形,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壳中央稍偏前方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的斜沟,状如缢痕,与回沟相应的有一条突起。贝壳关闭时,前后两端均有开口。壳薄而脆,壳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壳内面乳白色。成体表皮常被磨损脱落成白色,生长纹清晰。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缢蛏是埋栖型贝类,喜生长在风浪较平静、涂质柔软、硅藻丰富、潮流畅通的江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缢蛏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30℃,海水比重为1.005~1.020,底质以沙泥混合为好。涨潮时出洞摄食,退潮时穴居。缢蛏靠足部挖掘,穴居于潮间带的软泥或泥沙滩内,一般穴居深度lO~20厘米。滤食性,主食底栖的或浮游能力不强的硅藻。雌雄异体,1年性成熟。

【生产性能】缢蛏的生长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蛏苗以长贝壳为主,富有迁移习性,喜欢比重较小的高潮带栖息;成蛏逐渐转为以长肉为主,基本上不迁移,较耐咸。在肥沃的海区,从蛏苗到第一次性成熟前可达商品规格只需5~6个月,称为“1年蛏”;但在贫瘠海区,往往第一年尚未达到商品规格,须留养到第二年,在第二次性成熟前上市,称为“2年蛏”,养殖期达17~18个月。2年蛏一般3月开始收获,7月结束;1年蛏6月收成,9月结束。缢蛏收获时间因养殖的年限和潮位不同而异。一般每亩蛏产量在1吨以上,还可以与对虾等品种在池塘内混养。

【适宜地区】山东省沿海均可进行滩涂精养、滩涂护养和池塘混养。

5.泥蚶

【产地与分布】泥蚶又称粒蚶、血蚶、瓦垄蛤,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在山东半岛以南,主要产地在山东省乳山湾、丁字湾,浙江省乐清湾,福建省宁德县漳湾、罗源湾,广东省饶平县海山、惠来县大海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湾以及海南省海口的铺前湾等。乳山湾和丁字湾为中国蚶苗生产的重要基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壳可入药。

【品种特征】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肋上具明显的结节,呈瓦棱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助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小、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泥蚶生活在潮间带至浅海的软泥海底,多在潮流畅通、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栖息。一般泥层埋深0.5~1厘米,蚶苗(壳长0.3~0.5厘米)在泥层中仅潜埋0.1~0.2厘米。泥蚶为广盐性贝类,在海水比重为1.008~1.022均能正常生活,比重1.015~1.081时更适于泥蚶的生长和繁殖,比重低于1.004时则会窒息死亡。泥蚶对温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在泥温0~35℃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高于35℃时出现麻痹状态,40℃时则出现死亡,0℃以下出现冻伤。泥蚶耐干露能力极强,在气温5~10℃可耐干露28~30天。泥蚶成体营埋栖生活,但稚贝营附着生活,用足丝附着在表层泥土中的沙粒上。稚贝壳长达0.1~0.2厘米后,足丝消失改营埋栖生活;在底质较硬的沙泥海滩上,壳长0.3~0.5厘米的泥蚶仍有附着能力。泥蚶的食物组成随不同海区和季节而变化,以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为主,占食物组成的97.7%。其他为有机碎屑,占2.3%。

【生产性能】泥蚶生长缓慢,3~4年方能达到商品规格。自然海区的泥蚶,一般壳长为3~4厘米,大的达5~6厘米。泥蚶壳长达2.5厘米以上、每千克含50粒以内时,即达食用规格。南方需养殖2~3年,北方则需3~4年。

【适宜地区】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均可进行滩涂精养和护养。

6.魁蚶

【产地与分布】魁蚶又称大毛蛤、赤贝、血贝,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黄海北部的大连及丹东地区沿海为我国主要产区,山东省文登、威海、石岛和河北省塘沽等地区也有一定产量。魁蚶是大型蚶,出肉率高、味鲜美。魁蚶和赤贝肉也是出口创汇的海产品,营养丰富、鲜脆味美,在日本被视为美味佳肴,价格昂贵。

【品种特征】大型蚶,壳高达8厘米、长9厘米、宽8厘米。壳质坚实且厚,斜卵圆形,极膨大。左右两壳近相等。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壳面有放射肋42~48条,以43条者居多。放射肋较扁平,无明显结节或突起。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壳缘有毛、边缘具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魁蚶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底栖贝类,对环境因子要求不甚严格。如夏季可栖息在底层水温7~20℃的深水区,也可生长在20~25℃的浅水区;冬季可潜居在底温4~9℃的深水区,也可以生存于1~5℃的浅水区。当水温低于8℃时停止生长,水温超过25℃时易大量死亡。魁蚶适盐范围是26~32。栖息环境多是软泥或泥沙质海底,用坚韧的足丝附着在泥沙中的石砾或死贝壳上。魁蚶无水管,潜居后仅有后端部分露出滩面,主食硅藻类还兼食浮游动物。我国北方沿海大部分区域都具备上述条件并适合魁蚶栖息与繁衍。

【生产性能】一般壳长2~2.5厘米的种苗,经过1~1.5年后可达到壳长5~7厘米的商品规格。自然生长的1龄贝壳长可达50毫米左右,2龄贝可达70毫米以上,3龄贝达90毫米以上,最大个体长达16厘米,体重800多克。

【适宜地区】山东省东部沿海可进行魁蚶的养殖和增殖。

7.褶牡蛎

【产地与分布】褶牡蛎在山东省也叫海蛎子、蛎子、蛎头,为重要海水养殖品种,我国南北沿海均产。褶牡蛎为重要经济贝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海中牛奶”之称。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1.3克、脂肪2.3克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灰分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物质。除鲜食外,还可速冻、制罐头、加工蚝豉和蚝油。蛎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壳可烧石灰。

【品种特征】褶牡蛎因外形皱褶较多而得名。贝壳较小,一般壳长3~6厘米。体形多变化,大多呈延长形或三角形。壳薄而脆。右壳平如盖,壳面有数层同心环状的鳞片,无放射肋。右壳甚凹,呈帽状,具有粗壮的放射肋,鳞片层数较少。壳面多为淡黄色,间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壳内面白色。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褶牡蛎从半咸水到海水,从潮间带到低潮线以下10多米深的海底都有发现。以左壳固着在海中岩礁石块或贝壳等物体上生活,终生不能移动,借开闭右壳进行摄食、呼吸、生殖、排泄和御敌等活动。褶牡蛎为滤食性,主要以微小的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呼吸时食物随水流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然后经过鳃和唇瓣纤毛的摆动被输送入口。

【生产性能】一般褶牡蛎当年的苗种到翌年秋季即可达到4厘米以上。

【适宜地区】山东省东部沿海均可进行滩涂养殖。

8.红螺

【产地与分布】红螺学名脉红螺,山东省沿海俗称大瓦拉,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渤海以及日本、朝鲜,我国以渤海湾产量较高,主要产地有大连、烟台、威海、青岛等地。产季多在5~8月份。其软体部硕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可制罐、冷冻或加工成干制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并常用以代替鲍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鳃下腺含有黄色物质,可作为紫色染料之用。有少数个体的中肠腺中有微量的河鲀毒存在,食用上应避免摄食其中肠腺。

【品种特征】贝壳大,高11厘米、宽9厘米,壳极坚厚。壳顶尖细,螺旋部短小,为壳高的1/5~1/4。体螺层极膨大,螺层有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有发达肩角。缝合线和生长线明显。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细沟纹。体螺层肩角下还有三四条具有结节突起的粗肋,尤以基部的一条最粗大。壳口椭圆形,大而突起,壳口底部有一短而宽的沟。内唇前厚后薄;外唇边缘具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内面有与壳面细肋相当的肋纹。螺面黄褐色,有棕黑色斑点。壳内面杏红色,有珍珠光泽。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脉红螺营底栖生活,活动范围很小,生长周期较长。多分布在从潮间带至水深40米岩石岸及泥沙质的海底,尤以水深梯度变化较大的20~30米的海区分布较高。在沙质或泥沙滩生活的多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冬季多分散生活,并有潜入泥沙中的习性。脉红螺为肉食性贝类,对食物种类具有选择性。脉红螺在北方产卵期为6~8月,繁殖期水温19~26℃,最适水温为22~24℃。脉红螺在山东沿海6月中、下旬进入交尾期,繁殖高峰期在7月份,与强棘红螺基本一致。

【生产性能】养殖脉红螺,4月份便进入索饵期,脉红螺壳高开始增长。6~7月份脉红螺摄食量增加,脉红螺壳高随摄食量的增加而生长加快,每月壳高增长为1.5~2厘米。进入12月份,水温降至5℃,脉红螺随水温的下降而停止摄食,生长缓慢。一年壳长可达14厘米左右,体重在0.3~0.45千克。

【适宜地区】山东省东部沿海可进行浅海养殖的海区,均可进行筏式笼养、网袋平养、套网养殖和海底底播增殖。

9.青蛤

【产地与分布】青蛤俗称铁蛤、蛤蜊、哈皮、黑老婆,为亚热带种类,我国南北沿海各海区均有生产,朝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以春季为捕捞旺季。青蛤色泽光亮、壳薄、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铁量较高。

【品种特征】贝壳近圆形,壳面极凸出,宽度为高度的2/3。壳顶突出,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盾面狭长。贝壳表面无放射肋,有生长轮脉(顶端细密不显著,至腹面渐次变粗,突出壳面)。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棕红色或黑紫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呈淡紫色,有整齐的小齿,靠近背缘的小齿稀而大,左右两壳各具主齿3枚。

【生态条件与生活习性】青蛤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盐度的适应比重为1.005~1.030,最适比重是1.10~1.025。多栖息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青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钻穴,埋于泥沙中。青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桡足类残肢等。

【生产性能】青蛤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稚贝到1龄贝生长较快,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龄贝最大可长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3厘米以上。青蛤经2年左右的养成,壳长达到3厘米以上就可收获。

【适宜地区】山东省沿海滩涂均可进行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