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滩涂贝类的养殖现状

2023-03-03

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近80%产量来自贝类,贝类养殖已发展成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滩涂贝类养殖成本低、投资少、产量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已成为沿海的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所谓的滩涂贝类,主要是指匍匐或埋栖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和潮下带20米以内的沙泥质或泥沙质中的双壳类(如泥蚶、文蛤、菲律宾蛤仔等)和腹足类(如泥螺、红螺等)。滩涂贝类一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易采捕等特点,所以深受沿海群众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滩涂贝类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港湾、滩涂。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滩涂及浅海水深5米以下的海域面积为1400多万公顷。其中浅海面积1200多万公顷,潮间带滩涂面积200多万公顷,天然饵料丰富。沿海贝类自然分布种类繁多,其中可供养殖的达40余种,苗种来源广。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工厂化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等技术的推广,为发展贝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苗种资源。

2006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1445.64万吨,其中贝类产量1113.59万吨,比2005年增加46.05万吨,占整个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2006年海水养殖面积1774.12千公顷,其中贝类养殖面积1127.29千公顷,比2005年增加67.66千公顷,占整个海水养殖总面积的63.54%。在海水养殖的贝类中,滩涂贝类占据了主要位置,牡蛎、蛤类、蚶类和蛏类成为贝类养殖的当家品种,这四类贝类的养殖产量占整个贝类养殖产量的70%。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滩涂贝类养殖得到恢复和迅猛发展,滩涂贝类养殖专业户在乳山、即墨两市开始出现。除传统的滩涂贝类养殖外,还进行了虾池养殖滩涂贝类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同时还开展了缢蛏移植、泥螺引进、牡蛎滩涂播养、大竹蛏人工繁育等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山东省海水贝类养殖产量达到291万吨,其中滩涂贝类中的牡蛎产量达59万吨,蚶类1.1万吨,蛤类106万吨,蛏类12.8万吨,占海水养殖贝类总产量的50%以上。2005年山东省海水养殖总产量358万吨,其中贝类产量277万吨。在养殖贝类产量中,牡蛎56.9万吨,蚶类11195吨,蛤类101万吨,蛏类131348吨,四类滩涂贝类的养殖产量占贝类养殖总产量的62.15%。

我国有近2亿亩近海滩涂,滩涂贝类养殖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且滩涂贝类种类多,适应能力强,大多可鲜活销售,是海鲜市场的主打品种。滩涂贝类大多潜居于潮间带或潮下带滩涂泥沙底质中,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食物链短、生态效率高,为海洋“食草动物”,是环境的清洁者。由于滩涂贝类在底质中运动和摄食,有利于底质环境有机物逐渐降解和释放,可减缓其突发性危害,还可缓解赤潮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滩涂贝类的养殖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管理得当还会对海区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养殖和环保双赢。

我国养殖的滩涂贝类绝大多数是双壳类,主要有泥蚶、毛蚶、魁蚶、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丽文蛤、青蛤、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西施舌、栉江珧、彩虹明樱蛤等;腹足类只有少数几种,如泥螺、红螺、蝾螺等。山东省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缢蛏、泥蚶、毛蚶、魁蚶、大竹蛏、青蛤、西施舌等,近年来从南方引进泥螺进行养殖和增殖,目前资源量为10万吨左右。

滩涂贝类的主要养殖方式有滩涂放养、护养、围养、虾池混养等。滩涂贝类苗种来源主要有采捕天然苗种、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人工育苗、室内工厂化育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