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日本蟳的苗种生产

2023-03-03

(一)育苗场的建造

育苗场建造前,需对拟建场址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生物、 社会和交通等条件的综合调查,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工育 苗成功与否的基本条件。育苗场周围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海水 盐度不低于20,pH值稳定在8.0左右,海水重金属离子不超 标,周围海区应有自然成熟的亲蟹,同时要通车、通电、通淡水。 育苗场建成后要注意维护海区的生态平衡。

(二)育苗设施

1.育苗室

一般的虾蟹育苗场略加改造,都可用于日本蟳的育苗,新建 育苗室的结构和材料要利于透光、透风、保温、抗台风。育苗室 内应有数个亲蟹培育池和幼体培育池。培育池以长方形或长条 型为佳,水深1.3~1.5米,池底要有一定坡度,利于池水自流排 出。亲蟹培育池的水体应占育苗总水体的20%左右,进水口端 池地应铺沙,沙为两层,下层为2厘米厚、直径为0.1~0.2厘米 的粗沙;上层为3~5厘米厚、直径为0.05厘米以下的细沙或只 铺细沙5~8厘米。铺沙面积应达到整个池底的1/2~2/3。

2.饵料生物培养池

饵料生物培养池包括藻类培养池、轮虫培养池、卤虫孵化 池,多数育苗场的育苗池与这3种饵料生物培养池水体的比例 为1:0.2:0.2:0.1。

植物饵料分为三级培养:一级扩大采用5~20升的大玻璃 瓶,进行封闭式培养;二级培养可在大玻璃钢水槽或透明大塑料 袋里进行半封闭培养,也可使用小瓷砖池(一般长宽高为2米、1 米、0.5米);三级培养即为生产性培养,多为大瓷砖池水泥池, 以3米×5米×0.6米左右为宜,充气培养的池子可适当加深。

轮虫室内种级培养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缸 等,扩大培养通常使用玻璃钢桶,大量培养则以水泥池最为常 用。室外生产性培养时多以土池来进行。

卤虫卵的孵化,可以使用特制的玻璃钢卤虫孵化桶,也可以 使用大水缸或水泥池。卤虫孵化桶大小一般为0.5米3,底部锥 形,利于分离幼体和卵壳。水泥池水体一般为1~10米3,池深1 ~1.5米池底锥形或平底,在离池底5厘米左右处设一条排水 管,以便排放孵出的幼虫。不管卤虫孵化器或是水泥池,均应具 备充气和加温设施。

3.供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蓄水池、沉淀池、高位水池 、砂滤器、水泵和进 排水管道等。

(1)蓄水池。育苗用水应抽取海区清净的新鲜海水。若海 区多泥沙及有机质等,可建纳潮式蓄水池,此池大小以能满足一 个汛期的用水即可,也可利用比较干净的养殖池塘代替。一般 蓄水池面积10~50亩,海水须经24~48小时沉淀才可使用。

(2)沉淀池。沉淀池的蓄水量应为育苗总水体1~2倍。沉 淀池要建两个或分隔成两个以上,以便轮换使用,池顶需加盖或 搭棚遮光,确保育苗用水的清洁。

(3)砂滤器。砂滤器是一种利用不同粒经的砂层过滤海水 的装置。由于砂层具有截流作用、沉淀作用和凝聚作用而形成 的过滤膜,可以阻止微细砂粒、浮泥、有机碎屑,甚至于细菌通过 砂层,机械过滤效果较好。此外,附着在砂层中的微生物,可进 行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把有害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而起 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即生物过滤作用。饵料生物的培养和亲蟹 的暂养,必须使用砂滤海水。砂滤器一般建在最高处,其大小应 视海区水质状况及育苗用水量而定,最好建造两个,以便轮换使 用。

(4)水泵与管道。水泵应根据吸程和扬程及育苗用水量的 要求进行选择。输水管道可使用对幼体无害的铸铁管、水泥管、 聚乙烯管、聚丙烯管或玻璃钢管等,严禁使用镀锌管、铜管、铅 管,橡胶管也尽量少用,各种阀门也应避免对日本蟳有害的配 件。

(5)供气系统。充气对日本蟳的高密度人工育苗是一个不 可缺少的条件,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充足的氧气,除了供幼 体呼吸作用,保证幼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外,还可防止有机颗粒和 人工饵料的下沉,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促进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 氨氮的硝化,防止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有毒的中间或终产物,具 有保护水质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充气造成池水的翻动,使幼体 漂于水中减少了幼体上浮游动的能量消耗,利于幼体的变态发 育。充气还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遏制腐生细菌及纤毛 虫类的繁殖。充气不断搅动池水,使加热均匀,防止加热管附近 局部过热而烫伤或烫死幼体。

供气系统包括鼓风机、送气管道、散气管和散气石。大规模 生产多采用罗茨鼓风机,根据育苗总水体的大小而选用不同的型 号。由于一个育苗场多建有几个育苗车间或一个车间有几排育 苗池,育苗期间尤其是育苗早期及晚期,并不是所有的育苗车间 或育苗池都满负荷运转,因此,有的场家每个车间或一至几排育 苗池分别安装鼓风机,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育苗水体,降低能源的 消耗。鼓风机每分钟的供气量,应是育苗总水体的1%~2%,并 备有轮休风机。气体送到育苗池后,应用散气石或微孔瓷管或微 孔塑料管把气体分散为小气泡,以增加向水中溶解气体的数量。 散气石一般长5厘米左右、直径3~4厘米,多用200~400号金刚 砂制成。在育苗池底,每平方米布置2个气石为宜。

(6)增温设施。日本蟳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与培育水温关 系密切,增温和控温是人工育苗的重要措施。在适温范围内,提 高水温可以加快幼体的发育速度,提高幼体的成活率。由于幼 体发育快,培育期缩短,可以节省育苗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可 提前育苗和进行多茬育苗,提高育苗池的利用率。

根据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热源可选择电加热、太阳能、地 热、工厂余热和锅炉加热等。北方人工育苗多采用锅炉加热,分 气暖、水暖两种,热气或热水通过池内的管道使池水升温。有的 场家将热气直接排放到配水池中,以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加 热管的设置要利于安装和维修,一般在池内呈环行,距离池壁、 池底各30厘米,每池单独设置控制阀门。加热管道一般使用无 缝钢管,严禁使用镀锌铁管,以免锌离子毒害幼体。

为防止海水对加热管道的腐蚀,需对加热管道进行防腐处 理。涂敷防腐涂料,可选用以下配方:634(或1010)环氧树脂 100份,己二胺10~12份,丙酮或甲苯适量;191或195环氧树 脂100份,聚石粉30份,耐酸钴3份(天冷可适量多放)。用无 毒塑料薄膜包缠管道,加水没过加热管10厘米,加热至30~ 40℃半小时,塑料受热收缩而缠绕在管道上;或不加水而加热, 使塑料熔化敷在管道上,紧密而不透水。

4.供电设施

育苗期间要求不间断地供电,若电厂供电不能保证,应自备 发电机,以备电厂停电时自行发电,保证供水和供电。

(三)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1.日本蟳育苗所需的主要仪器及用具

(1)生物检验室。显微镜、解剖镜各一架,解剖用具一套,托 盘天平、分析天平各一台,手按计数器3~5个,烧杯(50、100、 200、500、100毫升)及量筒(500、1 000毫升)若干,血球计数板 一块,玻璃缸、玻璃棒、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凹玻片、吸管等 若干。

化学分析室:分光光度计、pH值计(酸度计)、盐度仪(或比 重计)、溶氧仪各一台,温度计若干,烘箱、电炉、蒸馏器以及与上 述水质因子分析有关的玻璃仪器和化学药品等。

生物检验室和化学分析室可以合用,配备有一定经验和技 能的人员专门负责室内工作。

育苗用工具:运亲蟹用的车、帆布桶,换水用的网箱(80、60、 40、20目)及添水用的滤水网袋(200、150、100、80、60、40目)、换 水管,收集轮虫的网袋(大于200目),收集卤虫的网箱或网袋 (120或150目),塑料桶、水舀子,计数用的取样器,遮光用的黑 布等。还需准备一定量的卤虫卵。

(2)常用药物和化学试剂的准备。常用药物和化学试剂的 准备数量,根据育苗总水体及具体条件而定。常用的有EDTA 二钠盐、漂白粉或漂粉精、高锰酸钾、甲醛、孔雀绿、盐酸、酒精、 各种抗菌素(如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氟哌酸等)、硫代硫酸 钠、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硅酸钠、柠檬酸铁等。

(3)育苗设施的检验。育苗生产前,要对加温、供气、供水、 供电等系统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同时要检查育苗池、饵料培 育池是否漏水,各种阀门是否严密、灵活,排水渠道是否畅通,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育苗进行时造成麻烦。

新建育苗池若直接利用,就会明显提高池水的pH值,影响 幼体的正常发育和成活。因此,要对育苗池进行海水或淡水的 浸泡1个月以上。如果时间紧迫,可加入少量的盐酸或醋酸来 中和碱性物质,缩短浸泡时间。新、旧水池在育苗之前,都应使 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有效氯15~3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 漂粉精溶液,对池底和池壁进行彻底洗刷。对于池地、池壁附着 污物较多,不易洗刷掉的池子,可先用盐酸溶液(1:10~20)刷 洗,然后用消毒液清洗。

(4)育苗用水的处理。育苗用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亲蟹培 育及幼体的生理机能和变态发育。因此,在育苗前必须对育苗 用水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指标及时处理。对于 理化因子符合幼体需要的海水,经过砂滤或网滤后即可进入育 苗池应用。饵料生物培养用水须经砂滤器过滤 ,再经煮沸或化 学消毒后才可使用。

育苗用水的盐度最好在20~32。若盐度过高可通过添加 淡水来降低盐度;若盐度过低就需加卤水或粗食盐来提高海水 的盐度。对于超过pH值7.8~8.4的海水,需要通过生物的或 化学的方法来调整。

重金属离子(如汞、锌、铜等离子)超标时,可造成胚胎发育 停止或幼体的死亡。对于此类海水,常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2Na)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来螯合过多的离子,使 用量根据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多少而定,一般使用2~10毫克/ 升。

(四)亲蟹的培育

亲蟹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育苗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是育 苗生产的基础。只有大小合适、健康状况良好、环境条件适宜, 亲蟹的性腺才能正常发育,发育良好的成熟卵子才能顺利产出、 孵化。

1.亲蟹的选择

在繁殖季节,可选择已经抱卵的雌蟹作为亲体;非繁殖季 节,就要选择已经交配、性腺发育良好的雌蟹进行控温培育。亲 蟹要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附肢完整、体表无寄生物的个体。 虽然日本蟳的生物学最小型为3.5厘米,但考虑到抱卵量等因 素,尽量选择甲宽7.0厘米以上的的大个体。

亲蟹的运输:亲蟹的运输可采用干运和湿运两种方式。未 抱卵的雌蟹一般采用干运,在保持湿润、通风的条件下,干运时 间在12小时内,可以保持98%以上的成活率。抱卵的雌蟹需 湿法运输,盛水装蟹的容器有帆布桶(或箱)、玻璃钢桶等。运输 亲蟹的密度,与容器的大小、运输途中换水和充气条件、路途长 短、交通工具等有关。运输途中不需投饵,要将亲蟹的螯足用橡 皮筋系好,以免亲蟹之间殴斗,残伤附肢或身体,同时注意防晒、 防雨淋。途中换水时防止温差、盐差过大,并尽量减少对亲蟹的 惊扰。

2.亲蟹的培育

购进亲蟹前,在亲蟹培育池的铺沙处,用已消毒好的砖瓦或 竹排等搭建数量不等的“蟹屋”,以便于亲蟹的休息或蔽藏。“蟹 屋”安置时应避开加热管道,以免加热时该处升温过快,造成亲 蟹的应激反应。

亲蟹运抵育苗场后,要先将水温、盐度等水环境因子调节 好,暂养一定时间,以解除其因采捕、运输过程中带来的疲劳,恢 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然后根据对亲蟹的检查情况进行消毒处 理,可使用200~300毫克/升甲醛浸泡3~5分钟,或者使用10 毫克/升的孔雀绿浸泡40~60分钟,处理完毕后用清水冲净,放 入亲蟹培育池。

亲蟹入池后投喂活沙蚕、菲律宾蛤仔等其喜欢摄食,又具有 促进性腺发育的优质饵料。日投饵量为亲蟹体重的2%~ 15%,不足时可用小杂鱼虾代替。饵料应投喂到未铺沙的池底, 具体投饵量根据每日亲蟹的摄食情况来进行调节。日投饵2 次,早晨投喂总量的1/3,傍晚投喂总量的2/3。日本蟳的螯足 强劲有力,可以轻松夹碎杂色蛤等贝类的贝壳,因此,这种贝类 活投即可。这样既能避免死饵料腐败造成的水质恶化,活贝类 又能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使水更加清澈,便于对亲蟹的观 察。

日本蟳性情凶猛、好斗,培养密度过高时,既容易附肢受伤 或脱落,又会因环境压力过大影响性腺发育,一般每平方米放养 2~3只。

在繁殖季节,亲蟹的培育水温用自然水温即可。非繁殖季 节育苗,就需对亲蟹进行控温培育。亲蟹入池后先稳定几天,恢 复正常状态后,再根据生产计划安排进行升温,日升温尽量不超 过1℃,升至23℃以上后保持进行培育。

亲蟹培育期间微量充气,每天结合吸污换水10%~100%, 维持pH值8.1~8.3,盐度26~32,光照应小于1 000勒克斯。

抱卵蟹暂养时,暂养池底可以不铺沙。但在培育未抱卵的 亲蟹时,必须于池底铺沙,否则,不能获得好的抱卵蟹。

3.孵化

对产卵后的亲蟹要经常观察卵的颜色变化,以便做好孵化 的准备。刚产的卵的颜色为橘黄色,随着胚胎发育,卵的颜色变 为黄褐色,最后变为灰黑色。刚抱卵的亲蟹,在维持23℃水温 条件下,经过13天就开始孵幼,以0℃为基准的积温是310℃。 当胚胎心跳次数达到140次/分钟以上时,将亲蟹用10毫克/升 孔雀绿处理40~60分钟后装笼,放入已处理好水的幼体孵化池 或幼体培育池中,孵化时的水温控制在22~25℃。

日本蟳的抱卵蟹在首次胚胎孵化后不久,不需与雄蟹重新 交配又可再次抱卵,但抱卵的数量较首次要少,一般仅为3万~ 6万粒/只;再次抱卵所需的时间不一,有的1~2天,有的需半 个月。解剖首次抱卵蟹的纳精囊可以看到,其纳精囊内尚有部 分精夹存在,这说明亲蟹再次所抱的卵具有受精发育的条件。

(五)幼体的培育

1.幼体饵料的准备

日本蟳幼体培育的饵料可分为活体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两 大类。活体饵料是指海水中天然生长或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浮 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饵料的营养成分、种类的搭配投喂能否满 足幼体的需要,是影响幼体成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幼 体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的要求,提早将饵料准备好。

(1)单胞类的培养。单胞藻的种类很多,海洋微藻就达几万 种。迄今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海洋微藻已有20多种,最常见的 有扁藻、中肋骨条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 塔胞藻、绿色巴夫藻、小球藻、微绿球藻、钝顶螺旋藻、湛江等鞭 藻及球等鞭藻等。

影响单胞藻生长繁殖的因子,主要有光照、温度、盐度、溶解 气体、营养盐、pH值和生物因子等。只有各种因子在其适宜的 范围内,单胞藻才可能生长繁殖好。单胞藻和所有的绿色植物 一样,只有在光照条件下,同时光照强度高于补偿强度时,才能 进行光合作用。各种单胞藻有不同的适光范围。各种单胞藻又 有一定的温度、盐度、pH值的适应范围和耐受限值,超过耐受 限值就会引起死亡。对于营养盐,不同单胞藻所需要的种类和 数量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藻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营养液配 方。微藻在光合作用中,以吸收游离二氧化碳为主,水中的二氧 化碳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单胞藻的生长繁殖除受环境 的理化因子影响外,还必须考虑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要防 止细菌、原生动物等污染生物的污染。

单胞藻在其生长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刚进行藻种 接种的延缓期;接种后快速生长的指数生长期;随着培养液中营 养的消耗,出现了生长相对下降的相对生长期;藻类生长达高浓 度时,限制因素增加,转入静止期以及出现细胞数减少、细胞衰 老死亡的死亡期。根据这一规律,在藻类的培养中必须注意选 用指数生长期的藻类作藻种,接种量要大,以保持其生长优势, 并选择晴天,避免温度、盐度等的差异过大。

①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是由洁净的海水加入营养盐配制 而成。营养盐有无机肥(化肥)和有机肥(如人畜的尿粪,贝与鱼 的汤汁等)。常用的无机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铵、尿素、 硫酸铵;磷肥有磷酸二氢钾;铁肥有柠檬酸铁等。若培养硅藻 类,尚需加入硅酸钠等;培养金藻类,加入维生素B1、B12等会促 进其生长繁殖。

培养液的浓度(以氮元素浓度为标准)可分三级:低浓度培养 液的含氮量为5~15毫克/升,中浓度为16~30毫克/升,高浓度 在80毫克/升以上。氮、磷、铁3种元素的比例为10:1:0.1~ 0.5。使用低浓度培养液,藻类早期生长繁殖效果好,但持续时间 短,培养过程中需多次追肥;高浓度培养液对藻类早期生长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但肥效期长,对藻类后期生长有促进作用,常用 于保种培养;中浓度培养液介于二者之间,藻类的培养中最常 用。

②藻类的培养技术:单胞藻的培养可按藻种培养、藻种扩大 培养和生产性培养的次序来进行。应选择色泽鲜艳、无沉淀、无 明显附壁的藻液接种,凡有原生动物或其他杂藻污染的皆不能 用做藻种用。

藻种培养:培养容器为300~500毫升的三角烧瓶,洗净并 煮沸消毒,加入新配制的培养液200~300毫升。接入经严格分 离而得的纯种或保存的纯种,瓶口包以消毒纱布、棉花或滤纸, 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中培养,及时摇动、充气。

藻种扩大培养:将培养好的藻种,逐步扩大接种入已消毒的 10~20升无色细口玻璃瓶中培养。同样置于适宜的光照和盐 度条件下,及时摇动、充气。培养的容器还可因地制宜,选用无 色塑料瓶(桶)、塑料袋等,标准是结实、透光性好、易于操作。

生产性大量培养: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有封闭式培养和开 放式培养两种,目的是为育苗生产提供饵料。培养的容器为大 型水泥池、大型玻璃钢水槽和大型塑料袋等。先将培养容器消 毒,然后加入经沉淀过消毒处理好的海水,将营养盐按配方计算 总量溶化后入池,最后按培养水体的1/5~1/2接入藻种。

③育苗池内直接培养:人工育苗企业化生产后,全靠专门设 施培养单胞藻类,不仅占用水体、耗资大,而且也难满足大水体 育苗的生产需要。可在育苗池内通过施肥、接种来培养,进行定 向的生态系育苗。

在育苗水体内施化肥,一般为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钾等)2 ~5毫克/升,磷肥(如磷酸二氢钾)0.2~0.5毫克/升,对于硅藻 类还需加施硅酸钠(钾)0.1毫克/升。1~2天施肥一次,几天后 视水色或根据对藻类的实测密度来调整施肥量,使池内单胞藻 的密度在孵化幼体时达到每毫升10万~20万个细胞。

未经过消毒处理的育苗用水,一般都会含有在自然海区繁 殖生长的单细胞藻类,根据检测看是否能作为幼体的饵料,通过 施肥在池内繁殖起来。如果育苗用水中藻类组成比较贫乏,或 者育苗用水经过消毒处理,就需向施肥的育苗池内接种藻种。

育苗池内藻类的繁殖生长,除与营养盐、水温、盐度、光照强 度等因子有关外,还与换水、充气有关。如果环境条件合适、充 气均匀、换水适当,藻类就可能很快繁殖起来,但要注意控制藻 类的过分繁殖,使水色过浓,pH值过高。若遇这种情况,就应 及时停肥,换去原水,添加新水,将池水的藻类密度调至适宜范 围内。

(2)轮虫的培养。轮虫是一种小型的多细胞动物,营浮游生 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它的大小、浮游速度、营养价 值很适合日本蟳前期溞状幼体的需求。在轮虫培养时,以单胞 藻、鲜(干)酵母、豆浆等作为其饵料,可采用水泥池或土池两种 形式。在其适宜盐度15~30、温度25~30℃条件下,接种密度 1~5个/毫升的池子,一般15天左右即可大量繁殖。当密度达 100个/毫升以上时,可用200目筛绢网采收。

现在生产上进行大规模轮虫培养时,单胞藻的供应量往往 不能满足需要,主要是以酵母、豆浆等作为其饵料,这种情况培 养的轮虫严重缺乏EPA/DHA,投喂日本蟳溞状幼体时,就会 影响幼体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及成活率,甚至造成育苗失败。对 于严重缺乏EPA/DHA的轮虫,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营养强化。 用富含EPA/DHA的单胞藻(如小球藻、微绿球藻)进行投喂培 养;用富含EPA/DHA的强化剂,以50克/升强化水体。

(3)卤虫卵的孵化。卤虫卵出产于高盐度的咸水湖或盐田。 卤虫卵的孵化可在小型水泥池或底部为圆锥形的玻璃钢罐内进 行。在安有充气装备的孵化设备中,每升海水可孵化1~3克卤 虫卵,水温控制在25~30℃,充气量宜大不宜小,经过18~24 小时就可孵化出卤虫无节幼体。

对于卤虫无节幼体与卵壳及未孵化卵的分离,通常采用的 方法有:一是停止充气,一部分卵和卵壳浮于水面,另一部分则 沉于池底,幼体则多居中下层。用胶管从中下层吸取水分,经筛 绢网过滤收集幼体。二是利用卤虫无节幼体的趋光性。把池子 或孵化罐的一端或上端遮光,让其另一端或下端进光或加入人工 光源,幼体从遮光处游到有光处,吸取后将水滤去,收集幼体。这 两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一次分离的效果都不彻底,要想分离彻 底,在增加分离次数的同时,还应选择纯度高、孵化率高的产品。

(4)人工配合饵料。在生产中,各个场家根据本地的具体资 源条件,选择制备了适合日本蟳人工育苗的多种饵料。现在市 场上尚未有专门为日本蟳人工育苗所用的配合饵料,不过市售 的虾蟹类配合饵料也可以选择适用,主要有虾片类、黑粒类、微 粒类及藻粉类等。

2.幼体培养密度

幼体的培养密度,决定着育苗设施的利用效率。只有放养 密度合理,才能发挥育苗池的最大效率。布池密度低等,单位水 体的出苗量低,既不能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潜力,又相对增加了 育苗的成本。若盲目地多布幼体,便会超过育苗池水体生态系 统的荷载能力,造成幼体的成活下降,甚至育苗的失败。这是因 为,幼体密度过大时,由于饵料的不足或水质恶化,致使幼体发 育速度变慢,幼体变态不齐,体弱易生病,幼体的大量死亡。幼 体的放养密度,取决于育苗的条件和技术条件,特别是与饵料和 水质条件有关。一般幼体的布置密度为10万~15万尾/米3

3.水温

育苗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决定着 幼体变态发育的快慢,也影响到幼体的成活率。在育苗生产中 多采用适温的上限,来缩短育苗的周期。根据自然海区日本蟳 繁殖季节的水温状况,日本蟳幼体对水温的适应能力是较强的, 溞状幼体期水温可控制在23~26℃,大眼幼体期控制在25~ 27℃。

4.充气

充气量根据各期幼体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蚤状幼体1、2 期微量充气,蚤状幼体3期后逐渐加大充气量,蚤状幼体6期实 施强充气,池水成沸腾状。为使充气均匀及减少大眼幼体期前 后幼体间的互残,建议气石的布置密度为2个/米2

5.饵料的投喂

饵料是幼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幼体能否变态发 育的重要条件,必须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要求,调整好饵料的种 类与数量,满足其摄食和营养要求。为使刚孵出的溞状幼体1 期有适宜的开口饵料,应提前接入单胞藻,并适时投喂轮虫、初 孵的卤虫无节幼体、蛋黄及虾片等。溞状幼体5期后开始加投 绞碎的小杂鱼虾肉或成体卤虫。投饵次数前期6次,培育后期 增至12次。具体各期幼体的日投喂量如表39所示。

 

表39 日本蟳各期幼体的投喂量

期别 扁藻 

(万/

毫升)

金藻或 

角毛藻

(万/

毫升)

蛋黄 

(个/米3)

虾片 

(克/

万尾)

轮虫 

(个/尾)

卤虫无 

节幼体

(尾/个)

小虾肉 

(克/

万尾)

滤饵 

网目

Z1 

Z2

Z3

Z4

5

5

4

20 

20

20

15

1/4 

1/4

1/3

1/2

0.3 

0.4

0.6

0.8

3~5 

8~10

10~20

0.5~1 

1~2

5~10

10~25

150 

120

100

100

Z5 

Z6

M

2~3 

1

10

1

1.0 

1.2

30~40 

50~80

>160

10 

15~20

50~80

80 

60

40

 

 

6.水质的调控

育苗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育苗的成败,必须进行严格 的控制。影响水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育苗开始时水的 预处理及幼体培育过程中换水、充气、加温等因素外,还有池水 中生物的代谢、残饵的腐败等,后者的污染可造成幼体的不正常 发育,甚至死亡。目前室内人工育苗设施日趋完备,幼体培育池 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可用人工方法控制,此三项因子一般不 会成为限制因子;对于池水pH值、氨氮、COD、氨氮、硫化物等 水化因子,在育苗过程中发生变化较大,可使育苗池水小生态系 统失去平衡,故应经常检测、及时调控。

池水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幼体和其他生物代谢的产物,也 由生物尸体和残饵腐败分解产生。氨氮通常是指离子态氨 (NH4)和非离子态氨(NH3)的总称,其中非离子态氨不带电 荷,是非极性化合物,有相当高的脂溶性,容易穿过细胞膜,是总 氨氮中对幼体最有毒性的物质。池水中,这两种形态的氨是可 以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受水温、pH值及盐度高低的影响。当 水温和盐度升高时,非离子态氨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例就增加。 因此,在育苗生产中,通过换水、充气、控制单胞藻浓度及泼洒豆 浆等方法来调控pH值,使其符合幼体要求的同时,也要将水 温、盐度调控在幼体的适温范围内。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间产物。在高密度的日本 蟳人工育苗中,由于残饵分解,幼体代谢等会产生大量的氨,一 旦硝化作用受阻,其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超过 幼体的耐受限度,造成幼体的大批死亡。可通过换水、充气、水 质改良剂及生物净化等措施来降低其含量。有材料介绍,用漂 白粉处理水也可将池水NO2氧化成无毒的NO3。育苗期间尤 其是前期,避免强直射光,一般控制在3 000~10 000勒克斯。 注意减少因幼体趋光,使池水局部密度过大,幼体间互残等不利 现象。

7.防止幼体相互残食

到目前为止,生产上还没有有效的控制后期幼体的互残措 施,作者曾在一个育苗池中悬挂网片,由于网片在气石密度高、 充气量大的情况下,容易绞织在一起,会将幼体或幼蟹包裹起 来,造成幼体或幼蟹的损伤或死亡,同时挂网片及网底挂坠石的 操作也不方便。我们在溞状幼体6期变态为大眼幼体之前,往 池水中悬挂扇贝养殖笼,防止互残的效果很好。由于扇贝笼网 目大,层间又有带孔的隔盘,增加了幼体或幼蟹活动的有效面 积,利于幼体或幼蟹的活动与摄食,也利于充气和水的交换,不 会出现网片的缺点。在加挂扇贝笼的同时,增加气石数量和充 气量,提供充足的优质适口饵料,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幼蟹及时分 池或出池也是必要的。

(六)幼蟹培育

大眼幼体发育变态为幼蟹之前,根据池底的污染情况进行 吸污或倒池,确保池水及池底清洁。日换水量100%以上,日投 4次卤虫成体或绞碎的鲜小杂鱼虾肉,根据售苗要求将水温逐 渐降温至自然数温。幼蟹培育期间,往往由于幼体变态不整齐, 而造成幼蟹的大小差异,因此,要及时分池培养或移至土池培 育。

(七)幼蟹出池、计数和运输

幼蟹出池时先将充气关小,然后收集附着基上的蟹子,附着 基上掉下的幼蟹要及时用捞网捞出,池底的蟹苗由出水孔放出, 严禁将池底污物搅起,造成幼蟹的死亡或污物与幼蟹混杂在一 起,使幼蟹难以分离。

幼蟹的出池计数一般采用重量法计数。先称取10克样品 进行计数,然后根据幼蟹的总重量折算出总的出苗量。运输方 法参照三疣梭子蟹及锯缘青蟹的幼蟹运输方法。

(八)病害及防治

日本蟳人工育苗期间的主要病害有弧菌病、真菌病、固着类 纤毛虫病等,病害的防治方法可参照三疣梭子蟹及锯缘青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