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AI method of design for flexible pavement
简介
由美国地沥青学会(The Asphalt Institute )提出的专用于沥青路面, 较为系统的柔性路面设计方法。 最早于1955年发表于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手册(MS-1), 直至1981年26年间几经修改, 先后提出了9个版本。 1981年9月提出的第九版一直沿用至今。 学会广泛采用了各国的研究成果, 逐步完善, 使之成为在欧美各国较有影响的一种设计方法。 1970年公布的第八版TAI法以AASH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Officials )道路试验成果为依据, 采用交通量和路基承载力作为主要参数。 路基承载力用CBR值(参见柔性路面设计CBR法××页)或用阻抗值R表征。 路面厚度则根据设计交通量与路基承载力通过设计图表确定。 第九版TAI法比以前有较大的改变, 设计方法采用弹性多层体系为基础,各层材料以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表征, 交通量以80.7kN(18千磅)单轴标准轴载数表示,轮迹采用双圆荷载。 设计指标采用两个极限标准, 即沥青面层底面的水平拉应变和路基表面的垂直压应变。 两项指标的容许值通过试验研究得到, 除材料及路基土的特性之外, 考虑荷载反复作用所产生的疲劳破坏影响。 沥青混凝土采用动态模量, 并考虑气温影响。 整个设计方法已编制成计算机程序DAMA,可用于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