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深海鱼类

最近更新:2023-03-13

深海鱼类是指栖息于大洋深处 (通常600—2 700米)的或深海底部的鱼类。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底层或深海。约隶属于10余科。通常共有的特点是骨胳薄而疏松,口裂大,眼小或无眼或眼很大。鳔退化。其头部和腹侧常具有发光器,用于诱集猎物,寻觅配偶,以适应饲料少,且黑暗环境中的生存与繁衍。多数体型较小,长不足30厘米。

可分为起源于大洋的大洋性深海鱼类和陆架性深海鱼类。前者的分布范围广,包括灯笼鱼类 [Myctophidae]、深海鲑类 [Bathylagidae]、蝰鱼类[Chauliodonidae]、长尾鳕类[Macrouridae];后者包括金眼鲷[Berycidae]、长背鱼[Pterothrissidae]等。

东海和南海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深海鱼类,据1980—1981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水深120—1085米处调查,150米以下深度的鱼类记有300余种,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均有。

形态特征

深海鱼类栖息于深达数千米的洋底,为适应洋底的生存环境,其形态特征与浅海鱼类有较大不同。由于深海海水中的碳酸在高压下具溶解石灰质的作用,深海鱼类的骨骼石灰质含量偏少,多为脆薄松软和富于弹性。为抵御水域中成百或数百个大气压力,深海鱼类表皮变得多孔而有渗透性,皮肤仅为一层颇具弹性的薄膜。躯干和尾部肌肉为减轻或抵消强大海水压力,一般均显单薄和松软。体色单调,以灰褐、黑色和无色透明为主,常随深度而异,如201~500米水深者以红色种类为主,500米以深者以黑色为主。

种类与分布

深海鱼类种类繁多,全世界共有49个目,其中有13个目深海鱼类所占比例较多。这些深海鱼类栖息水深由500米至2000余米不等,也有的种类栖息水深在3000米以上。常见代表性的种类有: 六鳃鲨目的灰六鳃鲨 (Hexanchus griseus); 真鲨目猫鲨科(Scyliorhinidae)的光尾鲨(Apristurus spp.); 角鲨目角鲨科(Squalidae)的蒲氏霞鲨(Centroscylliumkamoharai)、马鲨 (Etmopterus lucifer)等; 鳐目的无刺鳐科 (Anacanthobatidae) ;鲼目的六鳃魟科(Hexatrygonidae); 银鲛目的吻银鲛科 (Rhinochi-maeridae); 鲱形目的深海鲑科(Bathylagidae)、褶胸鱼科(Sternoptychidae)、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巨口鱼科(Stomiatidae)、蝰鱼科(Chauliodon-tidae); 灯笼鱼目新灯笼鱼科(Neoscopelidae)、裸狗母鱼科(Paralepididae)、帆蜥鱼科(Alepisauri-dae)等; 鳗鲡目的锯犁鳗科(Serrivomeridae)、合鳃鳗科(Synaphobranchidae); 背棘鱼目的背棘鱼科(Notacanthidae);鳕形目长尾鳕科(Macrouridae)的腔吻鳕(Coelorhynchus spp. )、深海鳕科(Moridae)等; 鲈形目鼬鳚亚目鼬鳚科(Ophidiidae)的蓑鼬鳚(Dicrolene spp.); 金眼鲷目的孔头鲷科 (Melam-phaidae), 棘鲷科(Trachichthyidae) 的红胸棘鲷(Hoplostethus mediterraneus);鮟鱇目的黑角鮟鱇科(Melanocetidae)、大角科 (Gigantactinidae)、角科(Ceratiidae)等。其中以真鲨目、角鲨目、鲑形目、灯笼鱼目、鳕形目、鼬鳚亚目和目的种类较多。有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有的种类仅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也有仅见于大西洋或印度洋。

生物学特性

深海鱼类常年栖息于一个黑暗、高压和寒冷的特殊环境中, 饵料缺乏, 种间摄食始终处于剧烈竞争状态, 为了有效掠取难以寻觅的食物, 深海鱼类普遍具细密或小牙状的利牙和巨牙, 有的种类为了不错过可能进口的有限食物,总是张着大口游动。有的领骨可以松动, 变换吞咽动作, 吞食比自身大的食物, 使胃和肠壁被拉得很薄, 慢慢消化, 以致数日不再进食。例如黑软颌鱼 (Malacosteus niger) 两颌有固定锐牙, 具多个大犬牙, 位于眼下缘的第二牙最长, 长牙中夹具小牙, 均能倒伏(图1)。

图 1 黑软颌鱼

在黑暗无光的海底, 多达44%的深海鱼类依靠发光器官, 发出各种颜色的磷光。这种生物发光与御敌、避害、觅食、寻找配偶和种内联系有关。发光器为源自皮肤腺细胞之一种变态。它的位置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如囊咽鱼属 (Saccopharynx)的发光器位于尾端。驼背角鮟鱇 (Cyptapsaras couesi)背鳍第一鳍条末端有一肉质蠕虫状的发光钓饵。灯笼鱼科鱼类的发光器成群或成行排列于体的两侧, 眶灯鱼(Diaphus meto-polampus)在头部具强大的发光球, 发光器发出的光有橙、紫、黄、绿、蓝等色。

深海鱼类的眼变异颇为奇特, 有的非常发达, 如灯笼鱼科的里氏七星鱼 (Myctophium rissoi),眼大约为头长之半, 借以增加吸收光线的能力。棘尾银斧鱼(Argyropelecus a-culeatus)具望远镜式的眼睛, 呈短圆筒状 (图2)。有的萎缩退化, 以至全盲, 如光头鱼(Ipnops murrayi)是一种无眼的盲鱼。

图 2 棘尾银斧鱼

栖息于黑暗环境的深海鱼类, 为了弥补视觉不足和觅食, 体上通常生长各种触须或特化了的鳍条。这些突起物具极敏锐触觉, 可用以探测环境、搜索食物和协同行动。如多须丝角鮟鱇 (Lino-phryne polypogon),口下触须分枝复杂, 形似树枝 (图3)。毛颌鮟鱇(La-siognathus sauc-costoma)的背鳍鳍条部基底长有粗棒状突起物。该棒前端细长, 末端还有发光球和许多角质小钩。

图 3 多须丝角

鮟鱇

深海鱼类常年栖息于洋底, 种群密度偏低, 活动范围相对显窄, 限制了成熟异体之间的相遇机会。为保持个体间的接触, 或传递信息, 以招来异性进行繁殖, 有的种类繁殖颇为特殊。如深海产的角(Ce-ratias holbolli), 雌鱼比雄鱼体大数十倍至百余倍,雄鱼除生殖器官外, 其他器官都退化了,为繁衍后代,雄鱼在孵出不久即去寻找雌鱼, 一旦遇到雌鱼, 便将自身用口固着于雌鱼身上, 此后彼此循环系统完全愈合, 往往一尾雌鱼可附着一至数尾雄鱼。

渔业利用

深海鱼类水分多, 体柔软,肉质差,捕捞的技术要求高, 目前世界各国由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 很少进行捕捞, 因而深海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开发大陆坡及其附近未利用的渔业资源。中国在1980~1982年期间, 在南海和东海水深120~1100米的大陆外侧、斜坡和深沟处作了多次底层鱼类于东海的长颌水珍鱼(Argentina semifasciata)及鹿儿岛水珍鱼(A.kagoshimae)有一定产量, 可以制罐食用。深海角鲨的肝脏含有鲨烯、三十碳六烯,可提制优质化妆品原料,尚可作滋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