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紫菜病害

最近更新:2023-02-19

disease of laver紫菜藻体上发生的病变。紫菜生活史中的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病害。

丝状体病害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黄斑病、泥红病及龟裂病等; 由管理不当所引起的疾病有鲨皮病、绿变病等。

黄斑病 为丝状体育苗过程中最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开始时丝状体贝壳上出现一些圆形黄色的小斑点, 以后斑点沿圆周扩大,中间丝状体变白死亡,进而圆形斑点扩大,连成片状。黄斑病最早出现在7月份,盛夏高温季节是发病的旺季,一直到9~10月仍有发生。病灶多发生在生长旺盛呈黑色的丝状体贝壳上,特别在磨损的贝壳边缘处最多。此外在靠近门、窗、光照和温度变化幅度大和易受外界污染的育苗池内容易发病。黄斑病传染性很强,如把健康的丝状体贝壳放入发病的池内或用发病池内的海水培养未生病的丝状体贝壳,数天后便可感染黄斑病。实验证明,在病壳的培养水中含有枝原体(mycoplasma)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因此一旦发现病壳,应立即隔离治疗,若生病贝壳数量过多,则应对全池进行治疗处理。

如丝状体已出现膨大细胞, 治疗处理时要特别慎重。膨大细胞数量不多时, 可用淡水浸泡24小时; 膨大细胞数量多的, 用1.010比重的海水浸泡2~3天,即可抑制病情发展。此外, 用100毫克/升的氨基苯磺酸和25毫克/升的对硝基酚处理15~24小时或用2~5毫克/升的游离氯海水处理生病贝壳,都可在5~7天内使生病的贝壳痊愈。淡水浸泡和药物处理都能使膨大细胞有少量死亡, 但经过一段时间仍能形成新的膨大细胞,所以对生产影响不大。但试验表明:成熟率达40%的贝壳, 用淡水浸泡15~35小时后, 15天内未见有壳孢子放散,可见淡水处理对壳孢子的放散有很大危害。

泥红病 又称砖红病。发病时, 在丝状体贝壳上出现泥红色或砖红色而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病斑。红色褪为白色时,丝状体死亡,但有时仍残留部分藻丝。生病贝壳手感粘滑并带有腥臭味。此病在7月初, 水温超过20℃后开始出现,直到壳孢子采苗时都有发生,大量发病是在8~9月份膨大细胞大量形成期。泥红病蔓延很快, 如在下午发现少量生病的丝状体贝壳, 一夜之间, 会使整池丝状体死亡, 比黄斑病危害性更大。

治疗方法是将病壳挑选出来, 用布蘸漂白粉涂抹患处, 待病斑变绿后, 用经过沉淀的海水把漂白粉冲洗干净, 进行隔离培养; 如发现大量丝状体贝壳生病时,需整池用1.010比重海水浸泡2~3天, 同时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对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

龟裂病 在丝状体贝壳上出现像乌龟壳一样的裂纹, 裂纹处丝状体变白死亡。日本右田清治、安部升(1971)认为此病是由一种穿孔丝状菌引起的。菌丝粗1~2微米, 直线伸长, 分枝近似直角, 菌丝上生有球形乃至长卵形的结节, 结节粗3.5~4.5微米, 菌丝没有隔膜, 含有油滴状的小颗粒。龟裂病危害不大而且发病率不高, 不需做任何处理。

鲨皮病 生病的丝状体贝壳表层出现一些沙粒点,手触像鲨鱼皮。此病多出现在生长旺盛、藻丝层厚而呈黑色的丝状体贝壳上。沙粒点为一种钙粒沉积物。鲨皮病没有很大危害, 但凡患有鲨皮病的丝状体, 膨大细胞数量都较少, 壳孢子成熟率低, 放散量也减少。

防治方法是采果孢子不能太密, 在藻丝生长阶段注意调节光照和营养,控制藻丝的陡长。一旦发生鲨皮病, 要减弱光照度, 及时换水或搅动海水, 能够减少沙粒的发生。

叶状体病害 对紫菜幼苗和成体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以致死亡的病烂。由寄生性微生物引起病烂危害较大, 严重时往往造成减产或绝产, 如赤腐病、壶状菌病、绿斑病和丝状细菌病等; 由生理性障碍引起的病害则危害较轻, 多发生在局部海区或局部网帘上, 如绿变病、白烂病、烂苗病、孔烂病、缩曲病及癌肿病等。

烂苗病 通常发生在9~10月份数毫米至3厘米的幼苗上。发病前幼苗有褪色现象, 不久带红色, 溃烂流失, 剩下的幼苗紫色, 中部变细,边缘凹凸不平。显微镜下观察, 色素体收缩, 以后色素消失, 成为白色空泡, 病情严重时幼苗大量流失。这种现象持续出现, 会使幼苗大量减少, 使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烂苗病是由于气象、海况等条件恶化,对幼苗生理机能造成的灾害。多在持续高温的小潮汛期发生,尤其在密植海区或采苗过密的网帘上发生。防治措施是首先要防止壳孢子采苗过密和减少海区的放养密度, 并进行早期染色镜检, 在发病轻时入库冷藏。

赤腐病 本病由藻菌类、腐霉菌属 (Pythium)、紫菜腐霉菌(Pythium porphyra)引起,在发病的紫菜叶片上出现圆形锈红色斑点, 以后斑点扩大连成不定形斑块,叶片溃烂流失(图1)。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直径1.5~3.0微米的菌丝穿透细胞, 较易识别, 菌丝没有隔膜, 在菌丝上生有20~100微米的逸出管,向紫菜叶片表面突出,在其前端形成12~17微米的圆形球囊,在球囊内形成8~32个肾形的游孢子,大小为3~4微米×4~8微米,游孢子具有2条等长的鞭毛。此外,当外界条件不适合菌丝生长时,则形成卵囊与精子囊。病情严重时,7~10天内全部叶片便从网帘上脱落流失。

图 1 赤腐病菌

1~4. 游离孢子的形成; 5~6. 有性生殖; 7. 游孢子的萌发(仿今井丈夫监修《浅海完全養殖》)

赤腐病在水温12~15℃、比重较低时容易发生,菌丝体和游孢子对低温和干燥的耐受力较差, 可以采取提高网帘的潮位,增加干露时间或低温冷藏的方法,防止病害的蔓延。

壶状菌病 由寄生在紫菜叶状体细胞内的链壶菌目(Lagenidiales)、拟油壶菌(Olpitiposis)的藻菌类引起。在每个活细胞内寄生一至数个菌体, 被寄生的细胞色素体变形萎缩, 集于细胞的一端, 其后死亡。发病的藻体一般先从叶尖开始,初看很像精子囊斑,呈黄绿色,不久尖端溃烂流失,藻体变短。

壶状菌体的大小随寄生细胞大小和寄生在一个细胞内菌体的数量而不同,一般直径为6~20微米,平均13微米。菌体形成游孢子囊,每个游孢子囊内产生32~128个游孢子,游孢子具有2条长短不等的鞭毛,通过伸到藻体外的放散管放出。孢子附着后呈圆形,直径2.5~3.5微米,伸出萌发管穿入细胞内。

壶状菌的游孢子也能寄生在果孢子内,通过果孢子感染丝状体(图2)。

图2 寄生在丝状体内的壶状菌

(a)穿入紫菜果孢子;(b)、(c)寄生在果孢子内的发芽体;(d)寄生在自由丝状体壳孢子内; (e)寄生在自由丝状体的藻丝细胞内

1.菌体; 2.果孢子; 3.形成游孢子的菌体; 4.健康的自由丝状体细胞;5.游孢子放出后的空壳

壶状菌病从高盐度到低盐度的各种养殖海区都会发生,发病期以水温15~20℃时,为最严重,主要危害幼苗,成为烂苗的主要病害之一。在400倍显微镜下,当幼苗超过100个以上细胞并有寄生菌时,外观的症状才显示出来,因此早期往往被忽视。

预防方法是在发病的早期入库冷藏,病期过后下海养成。

绿斑病 该病是在叶片的前端和边缘出现半圆形或在叶片中部出现圆形鲜绿色的病斑。日本中尾義房等(1972)从病斑处分离出假单孢杆菌属(Pseudomonas),陈騳等(1983)从患有绿斑病的藻体上也分离出了同样的菌株,将它接种在健康的叶状体上,能够感染同样的疾病,说明绿斑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绿斑病开始时出现鲜绿色圆形斑,不久变白出现孔洞,故常与孔烂病相混。此病只在低盐海区发生,因此将网帘高挂或移入高盐海区可以防治。

绿变病 中国福建省坛紫菜养殖中多发病害。壳孢子采苗下海以后30天左右,藻体由紫绿色变为绿色,严重时为黄绿色,失去光泽,手触发软,基部附着不牢,大量脱落。显微镜下观察,色素体收缩,液胞增大,呈现饥饿状态。病变的主要原因是海区氮源严重不足。当海区的含氮量下降到20毫克/米3时,紫菜叶片便出现变绿现象,含氮量再下降到5毫克/米3以下,遇上晴天、南风、海区持续高温,特别在小潮汛期,海流缓慢,病情将会加剧。及时施入氮肥或遇东北风,温度下降以及转大潮汛,海区含氮量恢复到40毫克/米3以上,紫菜色泽会明显好转。此外采取降低筏架的水层,减弱藻体的光合作用强度或增加干露时间,采收疏苗等措施,都有一定的效果。

白烂病 白烂病的特点是细胞内没有寄生菌, 只是产生死的细胞斑。白烂病过去在日本的插枝养殖中普遍存在,现在的支柱式和筏式养殖中仍有发生。发病的藻体常见于下层生长快、老成的个体上。肉眼观

察在叶片的尖端变为锈红色,其后转为黄绿色再变为白色。约经2~3个星期便发展到基部,使整个叶片坏死。病情轻的个体恢复后留有孔洞或皱褶。从发病情况看,网帘的中央部重于边缘,里区重于外区。筏式养殖中常出现于水层较深或松弛的网帘上。原因是光照不足,干露时间不够造成。可提高水层,增加干露时间和光照,拉紧松弛的网帘。受害的叶状体可用新酸性品红染色如达到30%以上,需将网帘全部撤除,不足30%时,可入库短期冷藏,待海区环境条件好转再出库张挂。与此病相类似的还有拟白烂病,两种病不同之处在于: 白烂病只发生在成体上,拟白烂病无论成体或幼苗都会发病,而且幼苗一旦生病之后很难恢复: 白烂病多发生在低挂网帘上,在高挂网帘上不出现,拟白烂病与紫菜挂网水层无关;拟白烂病被认为是传染性的,如把新生的幼苗或健康的紫菜移入病区容易感染,而白烂病为非传染性;拟白烂病在网帘设置过密的情况下,病情较为明显, 白烂病即使在不密植的状态下也易生病。

紫菜叶状体病害的发生除受温度、营养盐、海水流动、盐度、干露时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外,还受网帘采苗密度、海区筏架设置的数量以及管理好坏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与制约,病因极为复杂。温度是许多病害发生和蔓延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海水流动是紫菜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一旦水体交换、营养盐供给出现故障都会引起病害。因此,除选择潮流畅通的养殖海区外,控制养殖筏架的设置密度和网帘附苗数量,改善养殖海区的潮流状况,对于提高紫菜的产量,减少病害是很重要的。干露可以减少一些敌害生物,使紫菜在自然竞争中成为优胜者,还能淘汰一些弱苗,提高抗病力。此外,在靠近河口盐度较低的养殖区发病率较高,这与河水带入许多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有关。因此,在研究病害发生的原因时,除了研究致病微生物外,还必须对紫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发病的机理,以便有效地找出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