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中间培育

2023-02-11

intermediate rearing放流或养殖之前,将苗种进行一段过渡性的培育(或称暂养)。目的在于育成体型较大的健壮个体,以提高放流或放养的成活率。

海产生物的中间培育技术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5~1955年日本在虾夷扇贝的移植、放流实验中,发现大型(3~4厘米)稚贝的移植放流效果显著, 于是采苗后继续装在笼内进行一个时期的中间培育。中国于50年代初在进行海带与裙带菜养殖过程中,也将培育的幼苗经暂养后再分苗养殖,并沿用至今。70~80年代,结合贻贝、中国对虾、鲍鱼、扇贝及海参的养殖或放流技术的开发,普遍采用了此项技术。

原理 人工苗种在出池(或出库)初期,由于个体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其成活率极不稳定。如壳高6~10毫米的虾夷扇贝稚贝,直接放流或养殖后的成活率仅为5%~10%;刚出池的鱼、虾类苗种也不能完全适应天然饵料条件,特别是没有足够的逃避敌害的能力,直接用于放流, 自然损耗极大。作为放流增殖资源的苗种,必须在十分严酷的海洋环境下生存下来,才能自然繁殖,补充到自然种群中,达到增加资源量的目的。因此, 必须根据放流对象生态特性,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对刚出池或采集到的苗种, 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护养或锻炼。

鱼虾苗种在放到养殖池前进行中间培育, 具有如下优点: ①中间培育池一般较小, 便于除害和集中投饵, 成活率较高。②利用中间培育这段时间, 提前向养殖池移植或繁殖天然饵料生物, 供鱼虾养殖初期利用。③经过中间培育的苗种, 个体大,养殖成活率高,并可准确计数,便于养成期计算投饵量和养殖成活率。④苗种集中培育,可推迟养殖池使用期1个月左右,相应减轻养殖池的污染, 利于养成。

方法 中间培育一般多在临近放流与养殖的地点,选择风浪较小、潮流通畅、水质清新、无敌害的海区进行。所用设施因培育对象而异, 如培育扇贝、魁蚶用网袋、笼、筒、箱; 培育鲍用筏、筒形笼、框形预制块加石块的保育礁; 鱼虾则用网箱、网围、养成池、插网等。对底栖性日本对虾, 日本用圆形网围、沙滩池插网, 也用人工海滩(见表)。对海滩上的设施, 如网围、沙滩池等, 要在施工前清除敌害与整滩。在培育过程中, 所用笼、网等要随个体生长加以更换(换大网目网),同时对大小不同个体加以分选, 以减少自相残食。放养的密度也要适当,并随生长而疏减分养。如在池中培育, 用水要经沉淀、过滤,保持水质新鲜, 维持水温稳定, 必要时加温、通气、换水。还要人工投饵, 同时设法利用自然海区天然饵料生物,如桡足类、端足类、沙蚕及漂流海藻有机碎屑等。对海上不投饵笼养种类, 如培育时间长, 除换网、换笼外, 还应刷洗培育容器, 以使水流通畅, 利于摄食。

中间培育常用苗种规格、培育时间及设施示例

品 种 苗种规格(mm) 培育时间 (天) 成活率 (%) 设 施 备 注
培育初期 培育末期
中国对虾 6~9 30~40 30~40   陆上养虾池 中国山东省下营 (1983~1984)
日本对虾 10~14 29~32 10~30 25~42 φ24m×高2m圆形网围 日本长崎大村湾 (1981)
三疣梭子蟹 大眼幼体(M) 幼蟹1~3期 (C1~C3) 7~9 26.8~53.6 沙滩池、插网、陆上水池, 人工海滩, 网箱 网箱、 陆上水池、 网围、 对虾保育池 日本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长崎县大村湾 (1985)
真鲷 牙鲆 全长20 全长1.5 60 30 35~40 16~30 70 50~75 筏式分割网箱,陆上水池 陆上圆型水池(φ3.7m) 陆上水池中的网箱 (1.0m×1.5m×0.5m) 日本鹿儿岛(1980) 日本广岛(1981)
    40   网围 (不投饵)
魁蚶 壳长1.5 30 4~6个月 59.5 提灯笼+圆锥笼 (50cm×50cm×18cm)+(φ25cm×11cm) 日本香川县(1981)
  15~20     塑料网笼 中国大连市(1989)
虾夷扇贝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壳高6~10 壳高0.5~1 壳高0.5~0.8 50~60 5~10 5~15 6~8个月 30 20 0.5~42.5 10~40 10~40 珍珠笼、 方笼 养虾池、 网袋、 网箱、 塑料桶 养虾池、 塑料筒(0.5~0.8mm孔径筛网, 封闭)网袋(孔目0.8mm) 日本陆奥湾(1964~) 中国山东省 中国山东省 (1985~ 1986)
皱纹盘鲍 壳长15~20 40 1年 50~60 蛇笼, 陆上水池 陆上多层式水槽 平礁上设置的人工保育礁 (5m3, 2.5m×2m×1m) 日本北海道(1981)
刺参 斑节对虾 附着稚参 后期仔虾 10~15 尾重1g 2个月 1个月   陆上水池 育苗区大网箱 (网箱面积占池塘5%) 中国山东省 斯里兰卡(1987)

问题与展望 中间培育所需时间长短, 决定于所确定的放流时间和放流所要求的苗种规格。放流规格则决定于对象生物生理、生态特性, 一般以成活率达比较稳定的发育阶段为标准。大型苗种放流后的成活率高, 但培育时间拖长, 故应结合中间培育中的养成率、放流或养殖后的生长速度、回捕率等考虑中间培育所需成本和效益。据计算, 真鲷苗种从20毫米经过40天培育达60毫米, 而经过60天可达80毫米, 但所需成本要增加1倍多。因此, 经济有效的中间培育规格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也有实验表明: 放流的真鲷, 苗种越小, 越能在短期内野性化, 与天然群混合后的生长速度也比大型苗种快。此外,大型苗种,由于长时间在人为环境下生活所形成的不良性适应,放流后不利于向海洋环境顺利过渡。往往摄食不良和没有足够逃避敌害的能力。因此,在中间培育阶段如何抑制苗种对人为环境的依赖(如在接近自然环境条件下培育或不投饵培育),是中间培育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