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中华鲟保护与增殖

2023-02-11

conser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hinese sturgeon按照中华鲟的生态习性, 保护和改良其栖息环境,限制无计划捕捞,使其能够自然繁殖,同时辅以人工繁殖,从而达到保护中华鲟资源的目的。

鲟属有16个种,全部分布在北半球水域,中华鲟的分布区域为北起朝鲜西海岸,南到中国广东一带,平时在沿海大陆架地带摄食。成熟个体由海入江,到长江上游繁殖。长江上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后,生殖洄游通路被阻隔,亲鲟滞留于枢纽下游,性腺发育和自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 保护中华鲟,使其在新的环境下繁衍后代,增殖资源。

原苏联国家采取了多种保护和增殖鲟资源的补偿措施。早期着重修建鱼道、鱼闸、升鱼机等过鱼工程,但过鱼效果很差。近年来,重视人工繁殖放流,保护自然产卵场并限额捕捞亲鲟等, 已建有25个鲟人工繁殖场,年放流幼鲟1亿尾。鲟产量逐步回升,1982年达2.6万吨,比20世纪50年代年平均产量提高1.6倍。1982年中国成立了葛洲坝工程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 1983年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孵出鱼苗在坝下放流。证实了用人工繁殖,补充中华鲟资源是可行的。

据长江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提供的最新资料,长江口中华鲟资源已经接近大江截流前的水平,表明中华鲟的繁殖保护工作收到了成效。为有效保护这一珍贵水生动物,1983年渔政部门采取了禁捕亲鲟的措施。此后,性成熟个体的比例由1982年的12.5%增加到50%,产卵规模也有所扩大。国家还决定实施以人工繁殖为主的救鱼方案,从1984年开始已向长江投放幼鲟185万尾,中华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1年达到最高值,49天内采集到幼鲟标本1474尾。

为发挥自然产卵的效果,要特别注意现有石床的保护,禁止在枢纽下游长航船厂至庙嘴江段打捞石块和一切渔业活动,以利亲鲟栖息和繁殖。每年5月至8月,崇明一带的插网渔业,常将到达长江口咸水区觅食的幼鲟捕起;沿江各处的密眼网具也损害幼鲟,渔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对幼鲟实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