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鹧鸪菜

2023-02-11

Caloglossa属红藻门、仙菜目、红叶藻科、鹧鸪菜属。学名Caloglossa leprieurii(Mont.) J..Ag. 。因含有驱虫功效的海人草酸, 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 因而具有作为驱虫药剂及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工具药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用于驱除蛔虫。鹧鸪菜一名最早见于1530年福建《漳浦县志》, “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 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闽书》、《本草纲目拾遗》也有类似的记载,鹧鸪菜亦称蛔虫药、乌菜、石疤。

鹧鸪菜产于中国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沿岸,上海沿岸亦有发现, 为一种分布广泛的亚热带性海藻。除中国外,还分布于日本(本州中、南部至九州间的太平洋岸,九州西岸及北岸、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哥斯达黎加至秘鲁)、玻利尼西亚、澳洲、新西兰、大西洋两岸的温暖海区及印度洋。

形态特征 藻体高仅1~4厘米,丛生。新鲜藻体色暗紫带绿色,干燥后变黑。藻体扁平,由宽1~2毫米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叶片构成。叶片中央由中轴细胞延伸到顶端,形成明显的中肋。在分叉处生出次生副枝或毛状根。繁殖器官为四分孢子囊和果孢子囊,前者集生于分枝上部,后者球形,多生于分枝点的上部或分枝处中肋的内面。(见彩图251)

生活史 由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个世代互相交替。配子体为雌雄异株,外形基本相似,果孢子体寄生于雌配子体上。(见图)

四分孢子囊群鹧鸪菜生活史

生态习性 多生在温暖地带河口区附近中、高潮带的岩石、防波堤和旧木桩上。可以在溯河10~20千米以远、海水比重为1.006~1.010的地段生长。北向与东向岸带及背阴面、石缝中和有污泥淤积的地方着生密度较大。垂直分布自藤壶线以上开始至小潮满潮线附近,分布幅度可达2.7米,常与小石花菜与浒苔混生。藻体初见于冬季,此时个体大小为0.5~1.3厘米,最大个体达1.8厘米,生物量为76~130克/米2。南方霉雨季节生长最好。

上海因邻近长江口岸,海水盐度在2‰~12‰之间,大型海藻分布极少,唯鹧鸪菜在局部海边常与浮泥、蓝藻和丝藻混生成片,覆盖于防波堤岩石的背光面,终年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