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渔业自身污染

2023-02-11

selfpollution of fisheries在渔业生物的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对渔业环境及渔业生物造成不良的影响。

概述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的日益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在粗放养殖中,放养鱼、虾的密度不大,鱼、虾类的排泄物等往往通过自净作用而净化。但精养鱼池因放养密度大,随着利用时间的延长和投饵量的增加,残饵、排泄物以及死亡的水生生物遗骸的积累,这些有机物分解时,消耗大量氧气,一旦在底层溶氧供应不足时,就要形成还原层,池底变黑,产生硫化氢及过量的氨态氮等,危害渔业生物,严重时会出现“泛塘”死鱼。目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在淡水和海水水域中采用网箱、围栏养殖鱼虾,这两种均是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由于残饵及排泄物的影响,使水域环境中氮、磷含量剧增,而出现富营养化。据日本研究,当网箱面积占湖泊面积的3%时,水体即呈现富营养化,限制了鱼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某些海湾、内海、小型湖泊及水库直接放养鱼虾,由于密度加大、投饵施肥量增加,也会产生类似池塘或网箱养殖中出现的水质变坏、鱼产量下降的现象。

防治措施 对于精养高产池自身污染的防治,一般采取下列措施:①使用增氧机械。使池水的营养分布均匀,使池底表层处于氧化状态。②疏浚底泥。由于底部沉积大量有机质和富含磷、氮的污泥,经过一定时间,将底泥清理挖出,用作农田施肥,以减轻污染。③掌握正确的用饵方法。减少饵料养分在水中的逸散。日本学者(1963)在用蚕蛹和小麦粉投喂鲤鱼的实验中指出,这两种饲料中含氮物质的17%~18%被鱼体吸收,其余约80%的含氮物质逸散到水中。鲤鱼对饵料中磷元素的转换率,蚕蛹为34%,小麦粉为35%,而饲料中65%的磷逸散到水中。所以投喂商品饲料及农副产品,最好采用粘合性强的配合饲料,增加利用率,减轻污染水质,并采取“少食多餐”的投饵方式,尽量减少残饵。因残饵在水中分解很慢,消耗很多氧气,如用生鱼肉1克来换算,在水温25℃条件下,13天内氧消耗量为180毫克,完全分解需要35天,氧消耗量为260毫克。④常换水。保持水质稳定,以及在冬天干塘,使底泥得到阳光曝晒,或投放石灰改良鱼池底质环境。⑤对于网箱养殖,除控制养殖面积外,采取定期移动网箱位置的办法,以减少局部的污染。⑥在海湾、内海、小型湖泊及水库直接进行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及投饵、施肥的数量,防止水质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