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渔业生态经济

2023-02-11

ecological economics offisheries渔业生产活动与渔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经济效果的总称。研究渔业生态经济的目的在于协调渔业经济活动和渔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获取最佳的渔业生态经济效益。渔业生态系统是渔业经济活动的基础。在未经人类涉及的水域, 由于自然界的协同进化, 存在着原始的渔业生态水域, 水域内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呈现着原始的生态平衡。随着人类对天然水域渔业生物的采捕, 发展到对鱼类的驯化、养殖, 逐步构成了渔业生态和渔业经济的复合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 渔业经济活动可以对渔业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水域的捕捞结构和捕捞能力与水域渔业生物种群结构和再生能力相适应, 水域的渔业生物资源就会永续不衰, 渔业生产就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从而呈现最佳的渔业生态经济效益。反之, 如果捕捞能力大于水域渔业生物的再生能力, 酷渔滥捕,就会使水域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甚至枯竭。导致渔业经济的萎缩, 甚至崩溃。

渔业生态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①整体性、综合性强。渔业生产是渔业经济再生产与渔业自然再生产的统一。渔业经济再生产是渔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时间上的继续和空间上的协调, 渔业自然再生产是渔业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自我繁衍过程。只有这两种再生产各自顺利进行,并彼此协调, 从整体上形成有机结合, 才能使渔业再生产顺利协调进行, 发挥其整体生态经济效益。②能观度低。渔业生物存在于水域之中, 而深层水域又具有直观性差的特点,使人们很难像对草原生态系统那样,对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准确了解。③可控性差。在渔业生态系统运动的基础上, 还有复杂的渔业经济活动, 促使渔业生态与渔业经济各因子、变量相互作用, 构成了更加错综复杂的生态经济关系。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各因子的辨识很难把握, 比对陆上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单纯的渔业经济系统进行人为的控制具有更大的难度。

中国是最早注意渔业生态和渔业生产协调发展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古籍中就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记载。这种人工渔业生态经济系统,除自然因素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吕氏春秋·上农篇》也有“制四时之禁:……罟不敢入于渊, 禁渔时泽非舟虞不敢缘名”,就是说一定要按照春夏秋冬的禁令来执行, 泽中除了舟虞官, 任何人不准乘船捕鱼。还有“鱼不长尺不得取”。这些思想都是为了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使渔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当今中国实行的“稻鱼结合”、“桑基鱼塘”、“蔗基渔塘”等, 都是使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人工鱼礁”、“海洋牧场”, 也是增强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使海洋渔业能够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国际上渔业生态经济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初,但广泛开展研究和应用则是在五六十年代全球性粮食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由于粮食、人口对水产品的压力, 产生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域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 由于盲目的追求提高产量, 酷渔滥捕, 使一些鱼类种类濒临灭绝, 促使人们不得不把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