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渔业计划管理

2023-02-11

fishery planning manage-ment通过渔业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组织协调渔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的关系和活动的简称。渔业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渔业实行各种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计划管理,使渔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国家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渔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订必要的计划法规、制度;②制定渔业长期、中期及年度计划;③建立计划调节体系。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贯彻执行;④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基于水产品的商品性和鲜活性,渔业计划管理必须与市场调节紧密结合,运用计划手段和市场调节形式,保持水产品供求量平衡和渔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渔业自然资源。

计划依据 制订渔业计划,首先要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水产品的供求变化弹性大,可替代性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范围不能局限于水产品,通常还涉及其他副食品,甚至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供给总量水平及其构成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食物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要区别不同区域的城、乡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分析国际进出口水产品的总趋势,区别不同国家对不同品种的需求趋势。其次,要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如捕捞渔业水域的面积、特点,水产资源的蕴藏量、可捕量及再生能力,养殖渔业的气候条件、水源及水质状况,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频率等等。第三,要根据社会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及技术水平,如养殖业的苗种来源及满足程度,捕捞业的渔船数量、性能及能源供应,渔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数量、质量及技术贮备状况等。第四,要着眼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渔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然以能获取较好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渔业生产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水生动植物,如果出现当前的局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有矛盾时,则须兼顾长远效益和整体利益。

计划种类 渔业计划按期限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由国家规定明确的计划期限。长期计划为期10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是纲领性、战略性的设想。中期计划一般为期5年左右,是长期计划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又是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求有较明确的数量目标,如水产品产量任务。短期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及季度计划。年度计划是中期计划的逐年落实;季度计划是保证年度计划实现的分阶段的实施计划。渔业计划按种类划分,有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流通(包括供应出口)、物资供应、劳动工资、成本、财务、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计划。按管理层次划分, 有中央、地方、基层的计划。

计划管理体制 中国对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以往曾实行直接计划,对其他经济成分则实行间接计划。渔业生产中群众渔业占80%以上,这就决定了国家对渔业全行业计划管理主要通过有关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引导生产经营者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并辅以行政手段。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如要求生产者按国家下达任务向国营收购部门交售水产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水产品市场及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国家明确规定下达的渔业生产量计划是指导性指标,不再下达水产品收购计划。行政手段主要体现为国家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制订必要的法规、办法,引导渔业生产经营者按计划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国家对渔业行业计划的编制及审批实行双轨制,以块块(地方)为主, 条条(系统)为辅, 即由各级人民政府责成其水产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渔业计划草案,上报同级政府, 同时报送上级水产主管部门。同级计划综合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平衡,并纳入本地区综合计划。国家水产主管部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产主管部门报送的计划,结合对全行业的情况了解及战略设想,向国务院提出全国渔业计划(草案),经国务院计划综合部门统一协调平衡后确定。全国渔业计划及各级地方渔业计划分别由全国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并监督实施。同级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的下达及组织实施。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将计划按系统向下级水产主管部门下达,并负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向各级人民政府反映及协助解决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并推动计划的实现。国家对全民所有制水产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管理,要求按隶属关系进行。

计划指标 自1950年起, 国家确定渔业生产以水产品生产量为计划指标。以后各级水产主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又增设一些辅助指标, 如淡水产品产量、海洋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等。从70年代开始,国家为了保证渔轮建造计划的完成,将渔船建造列入国家计划目录,作为指令性计划指标,以后根据渔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国家计划目录中又增设了主要渔业机械制造数量的内容。至80年代中期,渔船及渔业机械的生产指标被改为指导性计划指标。国家对全民所有制水产企业的计划指标,除了水产品生产量外,还有水产品总产值、职工人数、工资总额、总成本和利润总额等。各项指标密切相关, 由此派生出一些指标, 如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等等。经济体制改革之前, 由于国家在资金、物资等方面对企业经济活动予以保证的程度较高,对企业执行计划的要求也较严,如规定企业必须按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总成本、利润总额等5项指标考核,作为提取奖金的依据。由于渔业特别是捕捞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往往完成产量计划,与完成产值及利润计划两者不能兼顾, 为此,有些水产主管部门,采取以产值、利润为必须考核的指标, 其他为作辅助考核指标。随着企业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国家指令性的计划指标将逐步改变为指导性计划,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资源状况及生产条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规的范围内, 随时作出调整, 以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