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类

最近更新:2023-03-07

终生在水中生活, 用鳃呼吸, 用鳍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 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为该亚门最原始和低级的一大类群动物。鱼肉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醣类和矿物质, 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鱼肉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重要氨基酸, 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各种美味的腌鱼、熏鱼、鱼干等。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作为工业原料、饲料和药品。也有利用鱼体的某些部分制成特种名贵食品, 如鲨的鳍制成鱼翅, 淡水长吻鮠的鳔制成鱼肚。有些鱼类是医药的重要原料。如海马、海龙是重要的药材,由东方鲀类内脏提炼的河豚毒素(TTX)是十分名贵的药品。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 色泽鲜艳,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鱼类分布极广, 39%的种类(约8400余种)生活在淡水湖泊及河流中,61%的种类(约13 000余种)生活在海洋中。在海拔4100余米的高山湖泊中和深达7000米的深海中都能发现鱼的分布。

分类 鱼类一般可分为无颌类和有颌类。鱼类分类学家常将脊索动物门头索亚门的文昌鱼纲(Amphio-xi) 作为鱼形动物列入鱼类的范畴。现知全世界共有鱼类21 700余种,分隶于51目445科。中国有鱼类2800余种。文昌鱼纲的构造极为原始, 除有脊索外全身无任何骨骼, 仅有2对脑神经, 无心脏。为温热带海滨小动物, 产量甚微, 无经济价值。但中国厦门刘五店产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20世纪60年代前因数量多, 形成文昌鱼渔业, 有一定经济价值。

无颌类(Agnatha) 脊索终身存在,无上下颌,内胚层起源的鳃呈囊状, 故有囊鳃类 (Marsipobran-chii)之称。胸鳍发育不全。对无颌类的分类, 长期以来将化石的和现生的无颌类都归属于圆口纲(Cyclostoma-ta),而有的则将其分为头甲鱼纲(Cephalaspides)、七鳃鳗纲(Petromyzones)、鳍甲鱼纲(Pteraspides) 和盲鳗纲(Myxini)(Berg, 1955);也有的划分为盲鳗纲、鳍甲鱼纲和头甲鱼纲(Nelson,1984), 将七鳃鳗类归入头甲鱼纲。现生无颌类全世界约60余种,其中盲鳗类有6属32种。鼻孔1个开口于头的前端, 有内鼻孔与口腔相通, 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相连,是一群海生、营寄生生活的鱼类。中国产2属5种; 七鳃鳗类全世界约有30余种。鼻孔1个, 位于头的背面,不与口相通,脊神经背根和腹根不相连, 淡水、海水均有分布, 营半寄生生活。中国产1属3种,见于东北淡水江河中;鳍甲鱼类和头甲鱼类都是古生鱼类。无颌类最早出现在下寒武纪,到中奥陶纪已经有较多的化石种类出现。

有颌类 (Gnatha) 具上下颌, 多数具胸鳍和腹鳍, 内骨骼发达, 脊索退化, 具脊椎, 内耳具3个半规管, 鳃由外胚层形成。最早的有颌类出现在中志留纪。有颌类由盾皮鱼纲 (Placoderm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棘鱼纲 (Acanthodii) 及硬骨鱼纲(Osteichthyes)等四个纲组成。其中盾皮鱼纲及棘鱼纲为化石鱼类,软骨鱼纲及硬骨鱼纲则既有丰富的古生类群,更有众多的现生类群。它们是现生鱼类的主要组成部分。盾皮鱼类头及肩带被以膜质骨板, 头甲能活动, 与躯甲间以关节相接, 脊索存在,脊椎仅由髓弓、脉弓及棘组成, 尾鳍为原圆型尾或弱歪尾; 存在于上志留纪至下石炭纪, 生活于淡水及海水中。棘鱼纲的骨骼已具真正骨细胞, 颌由腭方软骨及米克尔氏软骨组成, 脊索终身存在, 背鳍、臀鳍及偶鳍前方具强棘,鳍条为角质鳍条,歪型尾, 存在于上志留纪至下二叠纪,为生活在海水和淡水中的小型鱼类。

软骨鱼纲内骨骼为软骨,常钙化;体常被盾鳞;上下颌发达;脑颅为原颅;鳃裂每侧5~7个,个别开口于体外,或鳃裂4个,外被膜质假鳃盖;雄鱼腹鳍内侧具鳍脚(clasper);体内受精;肠短,具螺旋瓣; 心脏具动脉圆锥。上志留纪已发现盾鳞的遗迹。化石种类有肋鳍亚纲(Pleuropterygii)和肋棘亚纲(Pleuro-canthodii),现生种类分属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和全头亚纲(Holocephali),全世界约837种左右,主要栖息在低纬度海区,个别种类栖于淡水; 中国产202种,沿海均有分布,以南海产的种类最多。个别种类如赤魟可生活在淡水中。

硬骨鱼纲内骨骼或多或少骨化,头部常被膜骨;体被硬鳞或骨鳞,有些被骨板或裸出;鳃孔1对;鳔通常存在;鳍条为起源于真皮的鳞质鳍条;大多数种类的尾鳍为正型尾;肠一般无螺旋瓣。上志留纪已出现,为现生鱼类最繁茂的一大类群,现知现生种类近21 000种。可分为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肺鱼亚纲(Dip-noi)和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等三亚纲,也有将前二亚纲合并为一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总鳍亚纲具泄殖腔、螺旋瓣及动脉圆锥,偶鳍具中轴骨,开始出现在下泥盆纪,原认为中生代已绝灭,但1938年在南非近海捕到1尾1.5米长,重57千克的矛尾鱼(Latimeriachalumnae),被认为活化石,以后又陆续捕到100余尾。肺鱼亚纲脊索终生存在,具内鼻孔,偶鳍具一多节的中轴骨,鳔多泡,1或2叶,有特殊的肺循环,心耳不完全地分为左右两部分;全世界共2目3科3属6种,产于澳大利亚、南美洲及非洲的淡水中。辐鳍亚纲偶鳍不具中轴骨,无内鼻孔,鳞为硬鳞或骨鳞,尾鳍一般为正型尾,具发达的动脉球;是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上泥盆纪至今,本亚纲常分为三大类,即软骨硬鳞鱼类(Chondrostei)。全骨鱼类(Holostei)和真骨鱼类(Teleostei),下分30余目。现今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鱼类均属辐鳍亚纲;中国近海的硬骨鱼类有2600余种,均属该亚纲。无现生的总鳍亚纲及肺鱼亚纲的代表。

区系分布 海洋鱼类的地理区划可分为北冰洋区系组、北温带区系组、暖水性鱼类区系组、南温带区系组及南极海区系组等五大区系组。北温带区系组又划分为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两个区系区,暖水性鱼类区系组也划分为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东太平洋和地中海—大西洋三个区系区。中国的海洋鱼类可分成六个区系:渤海和黄海区系,属北太平洋区系区;东海西部区系区,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中日亚区;东海东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印马亚区;南海北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中日亚区;南海南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印马亚区;台湾以东太平洋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印马亚区。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是鱼类种类最丰富的一个区,中国大部分海区属该区系区。黄渤海区以暖温性鱼类为主,暖水性鱼类次之,冷水性鱼类也占一定比重,东海西部和南海北部海区以暖水性鱼类为主,暖温性鱼类次之,冷水性鱼类极少或无;东海东部、南海南部及台湾以东海区,主要是暖水性鱼类,种类最多。

世界淡水鱼类可分为全北界、东洋界、非洲界、南半球的澳洲界和新热带界等五个大区。中国淡水鱼类区系可分为五个分区:北方山麓分区、华西高原分区、宁蒙分区、江河平原分区和华南分区。前四个分区属于全北界,华南分区则属于东洋界。各分区均有其不同的区系特征,北方山麓分区以北方冷水性鱼类为主;华西高原分区以冷水性、地方性鱼类为主;宁蒙分区以冷温性、古老性鱼类为主;江河平原分区以暖水性、静水性鱼类为主;华南分区则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鱼类为主。

经济种类和渔业 当今世界渔产量已超过9000万吨,1987年统计为9269.34万吨,其中以鲱形目(Clu-peiformes)及鳕形目(Gadiformes)的产量最高,其次为鲈形目(Perciform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鲑形目(Salmoniformes)及鲽形目 (Pleuronectifor-mes)等。鲱类1987年的产量2222.65万吨,鳕类约为1370.34万吨。这两类的产量约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38.76%。带鱼、鲭类的产量也较高,1987年达364.84万吨,金枪鱼类和马鲛类的产量为344.23万吨;鲑鳟类和鲆鲽类的产量分别达103.33万吨和127.85万吨。淡水鱼类中产量最高的是鲤形目鲤科(Cyprinidae)和鲈形目丽鲷科(Cichilidae)鱼类。1987年世界淡水鱼总产量为1219.22万吨, 占当年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3.15%。

据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重要经济鱼类有10种,产量最高的是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670.39万吨);第二位是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532.1万吨);第三位是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468.64万吨);第四位是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 268.18万吨);第五位是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210.05万吨);其余主要经济鱼类依次是(大西洋)鳕(Gadusmorhua,205.47万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160.16万吨)、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156.06万吨)、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110.5万吨)、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108.59万吨)。狭鳕分布在北太平洋,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日本、韩国及美国等,以前苏联的捕捞量最高,达342.17万吨,超过总产量的一半。远东拟沙丁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主要生产国是日本(436.2万吨),其次是前苏联和韩国。南美拟沙丁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主要生产国是秘鲁(246.92万吨)、智利等。智利竹鱼分布于东中太平洋及东南太平洋, 主要生产国有智利、苏联、秘鲁、厄瓜多尔、波兰等。秘鲁鳀分布于东南太平洋, 主要生产国为秘鲁(176.46万吨)和智利。该种鱼的产量波动很大, 有的年份总产量不足10万吨, 而有的年份曾多达千余万吨。(大西洋)鳕分布于北大西洋, 主要生产国有保加利亚、挪威、冰岛、丹麦、前苏联及波兰等。日本鲭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各海区、地中海及西印度洋,主要生产国是日本、前苏联、中国、韩国、摩洛哥、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等。其中以西北太平洋的产量最高, 几占总产量的60%。大西洋鲱分布于北大西洋, 主要生产国有瑞典、挪威、加拿大、丹麦、前苏联等, 以东北大西洋的产量较高。毛鳞鱼分布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 主要生产国有挪威、冰岛、前苏联、加拿大等, 其中以东北大西洋的产量最多, 占总产量的98%。沙丁鱼分布于北大西洋、地中海及西非沿岸,主要生产国是前苏联(33.87万吨)、摩洛哥(25.6万吨)、葡萄牙(9.06万吨)和西班牙等国。

中国海洋鱼类中以带鱼和马面鲀的产量最高,1987年带鱼的产量为39.36万吨, 马面鲀为40.72万吨。其他产量较高的鱼类有日本鲭(16.6万吨),蓝点马鲛(9.9万吨):50~60年代曾为中国重要海产经济鱼类的大黄鱼及小黄鱼产量日减,1987年仅产1.7万吨和2.0万吨。中国淡水主要经济种类有鲢、鳙、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等。近年各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后, 产量增长极快,1988年中国淡水鱼养殖的总产量达400万吨。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 (距今约3.6亿—4亿年),也是目前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其特点是终生栖息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体多有鳞被于皮肤外部,用鳃呼吸,鳍是主要运动和平衡器官。大多数鱼类有鳔,多具独特的感觉器官—侧线 (仅个别种类无以上某一项或两项特点)。鱼是在脊椎动物亚门中,种、属最多的一个类群,现生鱼类约20 000余种,海水种类约占2/3—3/4,淡水种类不足1/3。个体大小差距很大,小的个体不足10毫米, 如菲律宾吕宋神秘虎鱼 [Mistichtys luzonensis],有的仅有1.5克重;大的个体可达20米,重达5吨,如鲸鲨[Rhineodon]。体色非常复杂,有的十分艳丽 (如珊瑚礁鱼类),有的色调单一 (如带鱼)。体形也千姿百态,但是纺锤形则是鱼类中最常见的体形,比较常见的还有侧扁形、平扁形和棒形。还有些鱼类的体形很特殊,如带鱼[Trichiurus]为带形,箱鲀[Ostraion]为箱形,鱼[Hemirhamphus]为箭形,刺鲀[Diodon]为球形,鲽类[Pleuronectiformes]为不对称形等。鱼类的生殖方式较复杂,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有些种类有护卵、护幼的习性。分布面颇广,几乎世界凡有生命的水域都有鱼类栖息。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生态环境也十分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上层鱼类、底层鱼类、近岸鱼类、深海鱼类和礁丛鱼类等。从适温方面可分为冷水性鱼和暖水性鱼,也有介于冷、暖之间的一些鱼类。现存鱼类据原苏联鱼类学家T. S. Rass和G.U.Lindberg的分类系统,可分为三个纲:圆口纲[Cyclostomata](包括两个目),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包括15个目),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包括39个目)。以硬骨鱼纲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